正文 第二章 八閩僑商漂南洋(1 / 3)

1959年8月底,印度尼西亞最大的華資銀行——黃仲涵銀行突然被政府下令封閉,罪名是在官方發起的“金融清洗運動”中發現其“違反外彙管理條例”。

兩年後,即1961年7月,經營該銀行的黃仲涵家族財團再遭滅頂之災:印尼政府以“偷漏重稅”及“違反經濟法令”為由,通過“司法判決程序”,將黃氏家族在印尼境內的全部企業,強行接管沒收。

至此,這個曆經三代人辛苦打拚、曾經躋身世界頂級富豪之列的閩籍僑商巨擘,轟然倒下,離它成為名副其實的“百年企業”,隻差兩年。

篳路藍縷

黃家的興衰史,要從100多年前講起。

1850年~1853年間,閩南地區爆發反清小刀會起義,會首為新加坡歸僑。義軍與太平天國遙相呼應,一度占據漳州等11個州縣,並於廈門建立政權。不到20歲的同安縣(當時廈門受其管轄)農家青年黃誌信,一腔熱血,投奔義軍。起義最終遭到鎮壓,黃誌信隨潰散的會眾潛逃避禍。但清兵追索甚急,為保全性命,他不得不設法乘船出海,從此遠漂南洋。

黃誌信抵達南洋後的落腳地,是荷蘭殖民統治下的爪哇島三寶壟(今印尼爪哇省首府)。三寶壟為僅次於泗水、雅加達之後的爪哇第三大港口及商埠,1406年,明朝三寶太監鄭和第一次下西洋時,曾在此登岸,後來陸續抵達的華僑遂以“三寶”為地名,紀念其開埠之功。

當年,華僑在荷屬印尼地位低下,備受歧視,這也激發了他們逆境求生、同舟共濟的鄉土之情。加上早期移居當地的閩南僑民本來就不少,每逢中國來的船隻靠港,“新客”上岸,即使人生地不熟,憑一口鄉音,也能很快找到棲身之地。熱情收留黃誌信的,就是一位開客棧接待“新客”的老華僑。

那時候黃誌信剛滿23歲,秉性淳樸,又因在老家讀過幾年私塾,粗通文墨,頗得老華僑好感,老人出本錢讓他擺攤做小商販,以為生計。幾年下來,小夥子埋頭苦幹,克勤克儉,攢了一點錢,1863年開了一家建源棧雜貨商號,黃氏家族企業由此起步。他又娶了老人的女兒為妻,第二年生下一子,取名黃仲涵。

跟爪哇島上諸多華僑雜貨商鋪一樣,建源棧既賣砂糖、煙草之類的爪哇土產,又經銷陶瓷、絲綢、茶葉等“唐山貨”,後來以經營大米為主。不同的是,黃誌信處事大方,知人善任,雇傭店員時,摒棄“非宗親不用”的守舊觀念,業務越做越紅火。他又目光遠大,很早就讓長子黃仲涵邊幹邊學,參與生意,一旦成年即放手命其主持店務。待時機成熟時,還鼓勵兒子進一步擴張發展,將建源棧改組成建源貿易股份有限公司,成為同時期印尼僑商中少見的新型“家族式兄弟股份公司”。

1901年,走過67載風雨人生路的黃誌信逝世。臨終前,他立下遺囑,將家產分給六位子女,但特別規定,建源兄弟股份有限公司的企業經營權歸黃仲涵一人,其他子女不得插手。

南洋老一輩僑商的商號或企業,往往是所有權與經營權密不可分,一旦創業者去世,子女自立門戶,甚至為爭產反目成仇,導致企業資本力量削弱,很難維持下去。早在20世紀初,黃誌信便能將繼承權、所有權與經營權得當分離,依稀可見現代資本主義企業的管理思路,大大超出同期僑商家族固守的傳統模式,這也為黃仲涵將家族事業發揚光大,奠定了基礎。

爪哇糖王

黃仲涵是一個早熟的商業奇才,雖隻懂得有限的英語及荷蘭語,但在父親熏陶下,精明能幹,極富進取心,年紀輕輕就在商場和社交活動中如魚得水。1890年,26歲的他即接手經營建源棧,當年奉行“以華治華”政策的荷印總督,破格將他從“甲必丹”晉升為“瑪腰”。

“甲必丹”等於歐洲軍銜中的陸軍上尉,由殖民政府在知名華僑富商中委任,其角色是殖民當局的專營承包商。“甲必丹”在華僑中代理執行一般的民事和刑事訴訟,征收各種賦稅,辦理婚喪登記等,報酬則從稅款中按比例提成。“瑪腰”則相當於少校,是專為有功的“甲必丹”設置的榮譽稱號。

借“瑪腰”職務之便,黃仲涵承包了三寶壟華人居住區的郵政、典當和鴉片專賣,獲得巨額利潤。據估算,到1900年止的十年間,黃家的建源棧僅鴉片專賣一項,利潤即高達1800萬荷蘭盾,折合黃金超過20萬兩(19世紀末至20世紀前期,荷蘭貨幣實行金本位製,1000盾約等值於600克純金,即12市兩)。

黃仲涵將建源棧改組為建源股份公司後,經營範圍從父輩的土特產及大米,拓展到進口玉米、麻袋、化肥等。他還敏銳地意識到,地處熱帶的爪哇糖業大有可為,乃傾注財力和精力,於1890年創辦用自己名字命名的砂糖股份有限公司,引入當時較先進的技術與設備,兼營製糖廠和甘蔗種植園。

從1895年至1914年一戰爆發時,爪哇糖價維持在100公斤售價10盾到12盾左右,比較平穩。1918年一戰結束,飽受戰爭破壞的歐洲地區食品及砂糖奇缺,加上西歐至亞洲航運恢複運營,糖價迅速上升,1919年每100公斤升至28盾以上,1920年更猛增至超過53盾的空前水平,是戰前的四倍多。黃仲涵因此又發了一筆大財,短短幾年間,其名下糖廠從兩座增至九座,產品行銷世界各地,人稱“爪哇糖王”。

黃仲涵投資的前五座糖廠,占地麵積達7000多公頃(相當於7000多個現代標準足球場),年產糖十餘萬噸,糖廠內鋪設了鐵軌,自備火車運輸甘蔗和糖製品。其中一座糖廠,是荷屬印尼全境第一家電氣化工廠,也是當時世界上最大的碳化糖廠(製糖工藝分碳化和硫化兩大類,前者的成本、質量及價格均較高),年產砂糖3萬噸以上。

雄心勃勃的黃仲涵並不滿足於當“糖王”,而立誌要多元化經營。1906年,他在家族發跡之地三寶壟創辦黃仲涵銀行,並到泗水等主要城市開設分行,為自身企業及閩南同鄉商人提供資金支持,稍後又涉足剛剛興起的水火災和人壽保險業。1911年,他在英國控製下的新加坡成立了一家輪船公司,購入5艘千噸級的輪船,經營荷印各島與新加坡、馬來亞之間的航線。1918年,他又在爪哇興辦東南亞規模最大的木薯澱粉廠,年產澱粉27萬餘擔,該廠連同種植園麵積達30多萬畝,雇傭工人數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