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班族媽媽終日忙碌,對孩子的教育和陪伴往往是“碎片狀”的——時間較短、斷斷續續,很難有完整的、許多的時間來和孩子溝通。但即使時間上散亂,媽媽也要注意,一定要在和孩子的溝通中堅持自己的育子原則,保持清醒的頭腦,不要讓片段式的陪伴被溺愛、固執、否定填滿;多對孩子肯定,多一些耐心和平等,相信你的孩子一定會心智健康、開朗地成長!
愛貴在教,盲目的愛是一種傷害
女人天生“母愛加身”,對自己所愛的人充滿了照顧和寵愛,而對於那個在自己身體中生長了十個月、呱呱墜地的親生骨肉,更是恨不得疼到骨子裏。因此,從孩子一生下來開始,媽媽的愛就停止不了了。在孩子嗷嗷待哺的時候,媽媽對孩子照顧得無微不至,生怕他冷到、餓到;孩子慢慢學會走,學會玩,媽媽又盡自己的能力,給他吃最好的食物,玩最好的玩具;孩子到了學齡,媽媽又會費盡心機幫他張羅,以讓他去一個最好的學校……這些都體現著媽媽深切的愛,也是無可厚非的。但是媽媽需要注意的是,上述對孩子的愛都在合情合理的範圍之內,而如果在品行、性情方麵對孩子一味縱容、溺愛,那對於孩子來說就不是愛,而是一種傷害了。
媽媽盡力給孩子創造更好的環境,這是值得讚賞的,也是媽媽偉大母愛的體現。但假如你的孩子有點“任性”,或者朝著任性的方向發展,那麼媽媽如果姑息,就不是愛孩子了。生活中我們不乏看到這樣的場景:媽媽帶孩子逛商場,孩子看到喜歡的玩具,一定要買,媽媽覺得貴,不給孩子買,孩子見狀坐地上哭起來,媽媽頓時心軟,給孩子買了下來。在這樣的事件中,媽媽可能覺得一時妥協是對孩子的愛,但殊不知,小孩子其實很聰明,他們都很會鑽空子,他們會記住,“哭”這一招很見效,下次自己的願望得不到滿足的時候,他們還會用哭來當做自己必勝的武器。久而久之,孩子任性、愛哭的性格就形成了,他們隻會用無理取鬧的方式來和大人作鬥爭,而不知“講道理”“替他人著想”為何物。
又如,生活中還有很多這樣的現象:孩子不懂事,對著陌生人說話很不禮貌。而身邊的媽媽,有的是不以為意,反而笑起來,覺得自己的孩子說話很有趣;有的是自己代替孩子向對方道歉;還有的則當做什麼事情都沒有發生一樣,不肯對孩子加以苛責。但媽媽要明白,孩子生下來就像一張白紙,在他的觀念中,往往沒有是非黑白,他需要不斷地在向父母學習的過程中熟知各種事物,在父母對自己所做事情的反應中知曉自己的對錯。如果孩子犯了錯,而媽媽覺得孩子小、不懂事是正常的,或者一味疼愛不忍心責怪,那麼孩子在得到媽媽這種錯誤回應的情況下,就會認為自己的做法沒有錯。當然,他下一次遇到同樣的情況,還會采取錯誤的做法。為什麼很多孩子在長大成人之後還是橫衝直撞、逆反不懂事,就是因為他們不知道自己這樣做是錯誤的,因為從來沒有人給他們正確的信息。
再如,網上近年流傳著很多“中外教育孩子大不同”之類的文章,其中大多以中國孩子和美國孩子所受的教育來做比較,大概也是中國的媽媽們體會到了正確教育孩子的重要性,以此來摸索正確的教育方法。這些文章中常常提到中國和美國家長在麵對犯錯孩子的態度上的不同。中國孩子犯了錯,很多媽媽采取的是視而不見的態度,她們有的甚至不會告訴孩子錯在哪裏,隻是包容就過去了;美國媽媽則不會這麼心軟,她們對待犯了錯的孩子不會采取“包庇”態度,而是常常像和大人談判一樣,公平地和他講道理,如果孩子再聽不進去,結果往往就是被媽媽拎到儲藏室、自己的臥室裏關“禁閉”,直到孩子認識到自己的錯誤,道了歉才可以出來。想必媽媽們也常常在影視作品中看到美國孩子認真地說“I
am
sorry”的場景;而在中國,這場鬧劇多半會以孩子噘嘴、哭泣,媽媽妥協為結局。這也很好地解釋了,為什麼美國孩子在成年之後,能夠很快離開家庭,獨立負責自己的生活,並和他人有較好的相處;而中國有些孩子卻是“外交不行”“獨立不行”,回家後卻像個“霸主”一樣“唯我獨尊”。當然,這並不是中國的普遍現象,但不得不承認,中國的教育的確在這一方麵存在著較大的弊端。
所以說,媽媽在給孩子優越物質條件的同時,要在對孩子品格、性情的教育方麵嚴格一些,千萬不能采取放縱的態度。否則,媽媽今日的縱容,就會導致孩子日後養成是非不分、以自我為中心的性情。
寒寒是個虎頭虎腦的小男孩,長相可愛極了。但是,他越長大,行為卻越來越讓人頭疼了。原來,寒寒雖然有一個理智的爸爸,對他施行理智的教育,但卻也有一個很寵愛他的媽媽,對他的教育方針則是萬事以寒寒的喜好為原則。
比如,一次寒寒跟爸爸媽媽出去玩,突然說想吃雪人冰糕。爸爸在旁邊的便利店給寒寒買了一隻雪人,寒寒剛吃了兩口,看到別的孩子拿著一隻足球狀的冰淇淋在吃。很喜歡足球的寒寒頓時看出了神,吵著要爸爸給他再買一隻足球冰淇淋。爸爸對他說:“寒寒聽話,這樣做太浪費了。你先吃完這一隻,等你再渴的時候,爸爸再給你買足球冰淇淋。”寒寒剛點了一下頭,就聽見媽媽說道:“就那麼兩塊錢,孩子既然想要,就給他買一隻。”說完,媽媽對寒寒說:“乖兒子等著,媽媽去給你買。”寒寒一聽十分高興,對著爸爸做出一副勝利了的表情。而從這件事裏,寒寒就接收到了這樣一個信息:不管自己有什麼要求,媽媽都會滿足自己,下次隻要向媽媽張口要就可以了。
漸漸地,寒寒在媽媽的“嬌慣”之下越來越隨心所欲,而爸爸對他的管教也很難起作用。有時候,寒寒的媽媽明知道他的要求很無理,但出於疼愛和減少麻煩的心理,還是一次次滿足了他。直到現在,寒寒還是很自私地認為,隻要是自己想得到的東西,就應該得到,否則便發脾氣、無理取鬧,直到達到目的。
媽媽對寒寒的“偏愛”,造成了寒寒唯我獨尊、不達目的不罷休的個性。顯然,這種愛十分盲目,帶給寒寒的不是溫暖和嗬護,而是越來越壞的成長影響。
上班族媽媽教育孩子的時間很少,在這為數不多的時間裏,更要堅持好育子原則,不要因為愧疚或者出於疼愛,而盲目地愛孩子。要知道,這在某種程度上也是害了孩子。
職場媽媽育子經
每個孩子都是一塊未經開發的璞玉,你將它雕刻成凶神惡煞的魔鬼,他自此就會橫行霸道;你將它塑造成溫柔懂事的天使,他就會成長得健康、大方、可愛。因此,媽媽要記住,無底線的縱容是扼殺一個好孩子的殺手,隻有有原則的教養,才能培育出一個優秀的孩子。
不比較,你的寶貝獨一無二
很多媽媽在和孩子溝通,或者教育孩子時,喜歡說這樣的話:“你看誰家的孩子,從來不讓父母操心,不但成績好,小嘴還特別會說。再看看你,跟人家差遠了……”也有些媽媽在和別人閑聊時喜歡將這樣的話掛在嘴邊:“我家這兒子,哪點都好,學習成績不錯,也還算懂事,就是太貪玩……”還有的媽媽更關注細節,哪怕很小的一方麵也要拿自己的孩子和別人家的比較一番:“您家孩子才七個月就開始學走路啦?哎,我家的都九個月了,你讓他站還站不穩呢,更別提走路了。看來我家孩子就是比一般的學走路晚啊……”
上述現象中,第一種媽媽和第三種媽媽是典型的“比較型”媽媽,似乎一提起孩子,不和別人比較就沒有話題可說似的。媽媽的本意雖然沒錯,是為了讓自己的孩子更加優秀,但做法卻大錯特錯了。媽媽對別人的孩子褒獎,對自己的孩子貶低,這不僅會讓孩子失去自信心,從此在被批評的事情上越來越做不好,而且還有可能導致孩子產生逆反心理——不僅討厭聽到媽媽類似的話語,嚴重時還會對“那誰誰”“人家的孩子”產生憎恨心理。這些對孩子的健康成長都是沒有好處的。
網絡上最近流行一句有趣的話,叫做“我們當年都輸給了‘那誰誰家的孩子’”。這話雖然充滿了俏皮,乍一聽起來好像是長大的孩子在回味自己有趣的童年,但這句玩笑的背後隱藏了孩子多少不快和淚水,想必是喜歡這樣說的媽媽們想象不到的。對於媽媽來說,隨口說了那樣的話也許隻是希望給自己的孩子樹立一個力量無窮大的“榜樣”,但對於孩子來說,那就是對孩子的否定,是對孩子自尊心、自信心、上進心的打擊,更是破壞母子、母女關係的元凶。有位網友就在上麵那句網絡流行語的後麵發表了自己的感受:“每次媽媽都要拿我跟別人家的孩子比,而且每次比較的結果都是我輸給了‘那誰誰家的孩子’。好像我真的那麼萬惡不赦一樣!”孩子的這種心理,恐怕是媽媽沒有想到的。也就是說,媽媽不停比較的後果,就是給孩子帶來莫大的心理傷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