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7章 培養孩子好習慣,上班族媽媽省心又省力(1)(1 / 3)

你的孩子是乖乖吃飯、按時休息的聽話孩子嗎?你的孩子是不愛胡鬧、愛動手動腦的好學孩子嗎?你的孩子是愛幹淨、愛幫忙的懂事孩子嗎?好孩子並不是生來注定的,而是媽媽通過培養他的好習慣造就的。俗話說“習慣成自然”,讓孩子養成好的生活習慣,不僅對他的成長有莫大的幫助,還可以使上班族媽媽省掉許多心思和力氣。何樂而不為呢?

不吃飯?今晚隻好餓肚肚

說到孩子應該養成的好習慣,第一個恐怕就要數“好的飲食習慣”。想必每個媽媽都明了,好的飲食習慣對於孩子的重大意義。孩子處於長身體的階段,隻有飲食習慣良好,孩子才能得到成長所需的充足營養,身體發育才能正常、健康。吃得營養,孩子的腦部發育也才會出色,學習起來才會得心應手。另外,好的飲食習慣能夠影響孩子一生的身體健康,對於孩子來說至關重要。

因此,有一個大口吃飯的孩子,是每個媽媽最欣慰的事情。但事實往往不盡如人意,幾乎每個家庭中,都多少上演過“媽媽追著孩子喂飯”的戲碼,有的家庭甚至是一天三次——每頓飯都要在孩子的逃跑、媽媽的斥責和哄騙中進行,有時孩子成功“躲過一劫”,就以零食果腹了。這對孩子的成長當然是有害無益的。可是,有的媽媽要大吐苦水了:“孩子任性不吃飯,我也心急,可是有什麼辦法呢?”

要解決孩子不好好吃飯的問題,媽媽先要弄清楚其中的原因。首先,媽媽要先排除一些可能導致孩子不好好吃飯的病理原因,比如孩子腸胃不適等。在這種情況下,媽媽如果勉強孩子吃飯的話,可能導致身體出現不適。

確定孩子不是因為身體不舒服而抗拒吃飯之後,媽媽可以檢視一下,家中是否存在下列情況,導致孩子吃飯的積極性較低:第一,家中是否有過多的零食,並且媽媽對孩子吃零食的量沒有控製;第二,孩子是否總是不定時進餐,常出現上頓的還沒消化完,下頓的飯又擺上桌的情況;第三,孩子是不是存在比較嚴重的挑食情況,看到桌上沒有自己愛吃的食物時,就表現出對餐桌的抗拒;第四,父母是否曾經在吃飯的時候訓斥孩子,或者經常在餐桌上吵架,給孩子留下了不愉快的印象;第五,經常以“利誘”的方式哄孩子吃飯,比如對孩子承諾,好好吃飯他將得到什麼,某次媽媽沒有做出孩子滿意的承諾時,孩子也不會乖乖吃飯。

上麵說的這些原因,都可能導致孩子不愛吃飯。媽媽必須盡量避免。如果孩子已經養成了不良的飲食習慣,媽媽則可以參照下麵案例中的方法來加以糾正。

安娜和丈夫一直在國外生活,他們3歲的兒子馬克跟著安娜的父母住在國內。這一年過年的時候,安娜和丈夫回國和家人團聚,本來滿心歡喜地以為馬克會比上次見麵的時候更懂事,但令安娜失望的是,她見到的是一個調皮、喜歡胡鬧的搗蛋鬼,身上還有很多令安娜無法忍受的壞毛病。

最讓安娜覺得難以接受的,是馬克吃飯這件事。安娜回國過的一周,馬克幾乎沒有乖乖地吃一頓飯,每次他都要拿著玩具車高聲喊著,到處跑來跑去,他的姥姥則在背後端著碗,追著他喂飯,口中還要“寶貝外孫”地哄著。有時,姥姥為了追到馬克,甚至會不小心磕到桌角、牆上。馬克卻一點也不領情,好像飯是他的敵人,即使送到嘴邊,他也不肯看一眼。而大家吃過飯之後,馬克覺得餓了時,不是嚷著要姥姥給他做飯,就是到櫥子裏拿一堆零食來填肚子。

安娜覺得這樣下去不是辦法,決定用國外父母經常對付孩子的一招來治治馬克的“病”。她跟父母進行了一場徹底的溝通後,與他們統一戰線,規定了一套“對付”馬克的方法:家裏的零食放在馬克夠不到的地方,隻偶爾給馬克一小部分,如果馬克不吃飯,就一點都不給他;沒有生病等特殊情況的話,馬克必須和家人一起吃飯,並且要主動“配合”,如果正餐時間馬克不吃,那麼其他時間馬克餓了的話,就任由他餓著,不另外加餐。

規定開始執行的第一天,馬克和往常一樣,仍然不乖乖吃飯,不過這次沒有人再追著喂飯,馬克覺得很自由。家人吃完飯後,將剩下的飯菜都放到了冰箱裏。不一會兒,馬克餓了,但不管他去找姥姥還是找媽媽,都沒有人給他熱飯。馬克打開往常放零食的櫥子,零食也不見了。馬克摸著肚子,喃喃地對安娜說:“媽媽,我知道錯了,下次我一定乖乖吃飯。”安娜說道:“現在你知道餓肚子不好受了吧。”馬克點了點頭,問道:“媽媽,我現在可以吃飯嗎?”安娜狠著心回答:“不可以。今晚大家在吃飯的時候,你貪玩不吃,那麼你就隻能等到明天早上和大家一起吃。”馬克眼睛裏噙著淚水,把求助的目光拋向姥姥,但姥姥也狠狠心,裝作沒看見。

第二天一早,馬克很早就起床了,並且自己穿好了衣服,刷好牙,洗好臉,乖乖地坐在餐桌旁等著。早飯一上桌,馬克就大口大口吃起來,吃得香極了。幾個大人對視了一下,偷偷笑了起來。

接下來的幾天,安娜和家人繼續嚴格執行這個計劃。隻3天的時間,馬克就學“乖”了,他知道,如果正餐不好好吃的話,那麼就意味自己要在未來的幾個小時餓肚子。很快,馬克不好好吃飯的毛病就沒有了。

其實讓孩子形成一個好的習慣很簡單,或者說,孩子之所以有這樣那樣的不良飲食習慣,大多是父母“慣”出來的。很多父母心疼孩子,給孩子買各種各樣的零食,或者在非正餐時間給孩子無限製地加餐,孩子到真正的吃飯時間當然不會餓。有些媽媽覺得這是對孩子的愛,豈不知這恰巧幫助孩子養成了不正確的飲食習慣,直接損害健康。可見,媽媽保持一份理智的愛,對於孩子形成良好的飲食習慣起著決定性的作用。

就從現在開始,製定一些對孩子有益的飲食規定,讓孩子和大人一樣健康地享用“三餐”,形成規律的飲食習慣。在改變孩子的過程中,可能一開始會讓孩子覺得很受限製、很委屈,但一段時間之後,孩子形成的良好飲食習慣將會影響他的一生。

職場媽媽育子經

孩子不喜歡吃飯,也有可能是媽媽做的飯不那麼符合孩子的“口味”。一般來說,孩子除了喜歡美味的食物之外,還喜歡色彩鮮豔的東西、精致可愛的東西。如果媽媽有時間,可以盡力將食物弄得漂亮一些、卡通一些。巧手的媽媽,想必定能養育出一個愛吃飯的好孩子。

零食不是支撐寶寶體能的主力軍

花花綠綠的零食,恐怕是每個人幼年、童年都不可缺少的一部分。而如今生活水平提高了很多,孩子卻減少為每家基本一個,因此對於每個孩子來說,零食就成為一種應有盡有的“必備品”,且品種多樣、包裝精美,味道也深得孩子的心意。

不過,無限製地滿足孩子的零食欲望,對孩子來說可不是一件好事。首先,零食無法提供滿足孩子成長所需的營養。孩子成長所需的蛋白質、維生素,以及各類礦物質,都需要從正餐食物中攝取,與正常飲食相比,零食幾乎沒什麼營養可言。其次,零食中往往含有較多的防腐劑、色素等,這些對孩子的身體是有害而無益的,長期過量攝取,就會導致孩子的生長發育受限,甚至影響健康。另外,孩子的胃容量是有限的,吃的零食多了,到正餐時間自然就吃不下,或吃得少了。這種不規律的飲食也會增加孩子腸胃的負擔。所以說,零食看上去雖好,實際上是害處大於益處的。

生活中我們經常看到一些零食不離口的孩子,不是抱著一包薯條,就是拿著一支棒棒糖。身邊的媽媽則負責為孩子無限量地提供各種零食,幾乎是“隻要孩子開口,零食必然到手”。長期處於這種“零食式喂養”情況下的孩子,大多頂著一張麵無紅光的臉,整個人看上去也不那麼活潑,不怎麼聰明。這些並不是危言聳聽,媽媽要知道,人體大腦生長發育,所需的營養如蛋白質、脂肪、微量元素等,都要從蔬菜、肉類、澱粉中攝取,也就是必須要由正餐來提供。而長期由零食“霸占”著胃,得不到營養供給的孩子,怎麼可能聰明呢?可見,媽媽千萬不要覺得給孩子最好、最多的零食就是疼愛他,不誇張地說,這種做法是在阻礙孩子成為一個更聰明的人。因此,媽媽一定要嚴格把關,不能讓零食成為支撐孩子體能的主力軍。

蘇蘇今年已經5歲了,她大大的眼睛、圓圓的臉,長得非常可愛。唯一令媽媽李鑫擔心的是,蘇蘇實在太瘦了,還比同齡的孩子明顯矮一大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