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9章 巧用技巧,上班族媽媽教出聰慧寶寶(1)(1 / 3)

孩子聰明、機靈、做事認真,是天底下所有媽媽的願望。上班族媽媽也許會為這件事而焦慮:我每天那麼忙,哪有時間教孩子呢?其實,孩子的聰明並不是媽媽“教”出來的,而是自己“學”出來的。媽媽要做的任務,就是采取一些技巧,引導孩子自行去學習。懂得自己摸索、學習的孩子,智力開發得才更快,自主能力也才更強。那麼,上班族媽媽采取哪些技巧能夠正確引導孩子學習呢?快來學學吧!

假裝看不見,讓孩子自己想辦法

上班族媽媽常會犯這樣的錯誤:由於白天自己要在職場打拚,沒時間陪伴孩子,晚上回家之後,一方麵是出於對孩子的想念,另一方麵出於對孩子的愧疚心理,於是恨不得所有的重心都放在孩子身上,整個晚上圍著孩子轉。孩子想幹什麼,還沒有動手,媽媽就急忙幫著幹了;孩子想玩什麼,還沒開始動手,媽媽就已經給孩子準備好了所有的用品,以供孩子玩耍;孩子遇到點麻煩,本來沒向媽媽求助,媽媽立刻主動伸出援手。結果呢?孩子省得動腦子了。

這樣,孩子永遠無需自己動手,就能解決一切問題,滿足一切所需,當然就懶得再去費勁、去思考了。成年人還有難以克服的惰性,何況孩子呢?日積月累,媽媽不但培育出了一個“懶小孩”,還造就了“笨小孩”。

還有一些情況令人覺得可悲又可笑:如今很多父母希望孩子有一技之長,或者有一個拿得出手的愛好,於是早早讓孩子學起了鋼琴、繪畫等,這其實是無可厚非的。但有些媽媽的母愛過於“泛濫”,不但送孩子去培訓班,還要在旁邊看著孩子上課,常常是一節課上下來,孩子沒會多少,媽媽反而學會了,然後回到家之後,再由媽媽“吐”給孩子。這樣的媽媽,自己累不說,恐怕一輩子也教不出聰明、自立的孩子。為什麼呢?因為她們剝奪了孩子學習的機會、成長的機會、自我摸索的機會;她們給了孩子太多的安全感,讓孩子一味依賴媽媽,而不懂得獨立麵對任何事情。可想而知,這樣的教育之下,成長起來的孩子是何等可悲、可憐。

世界上最好的媽媽,不是萬事都給孩子做好的媽媽,也不是給孩子鋪一條平坦大道的媽媽,而是放開手,讓孩子自由地、任意地去學習、去成長的媽媽。給孩子一個空間,有時就是最好的教育方式。

女兒佳佳上了幼兒園之後,黎平找了一份工作,過起了朝九晚五的生活。用她的話說,她要重新在職場打出一片自己的天地。但這樣的雄心壯誌,也需要一個“後勤人員”來成全——必須找個人來負責接送佳佳。無奈黎平和老公都是外地人,雙方父母又都在老家,不能為黎平兩口子分憂。於是,黎平就狠狠心,找了一個專門負責接送佳佳的保姆。

這個保姆還算負責任,照顧佳佳一年了,從來沒有發生過意外。所以,保姆請假回老家探親,黎平也痛快地答應了,還給了她一個紅包。保姆離開的這一周,黎平跟公司協商之後,自己每天早下班一小時,負責接佳佳回家。

本來,黎平覺得這也是一個和佳佳交流感情的好機會,於是每天接回佳佳後,什麼都不做,先陪她玩兩個小時。這天,兩個人玩的是用小桶、小鏟子來“搬運沙土”。佳佳很熟練地將小桶放好,又劃分出兩個區域,說明道:“我的任務是把這堆土搬到那裏。”說完用手指了指不遠處的一個台階。黎平立刻回答道:“好的,我來幫你鏟土。”說完,就拿起小鏟子準備幫忙。佳佳卻一把將小鏟子搶過來,說道:“你還是在一邊幫我加油,就可以了。”說完,自己像模像樣地用小鏟子將土裝滿小桶,搖搖晃晃地提起來向目的地走去。

走到一半的時候,小桶撞到了佳佳的腿,一下子掉到了地上。黎平一看,立刻走過去說:“沒事,我來幫你收拾好。”誰知佳佳一點沮喪的意思也沒有:“媽媽,你別管了!我以前也弄到地上了,我都能自己弄起來!”黎平被女兒拒絕了兩次,心裏雖然有一點點失落,但卻明白了一個道理:也許正是由於保姆和自己的心情不一樣,所以她不會管得這麼“多”,而恰巧就給了佳佳一個很好的鍛煉機會。她也才明白,難怪佳佳這一年裏獨立了很多。如果她一直跟著自己,也許就不會是這個結果了。想到這裏,她將兩隻手揣進兜裏,站到了一邊,告訴自己:隻許看,不許碰。

孩子要成長,要學習技能,必須通過親自動手和親自動腦。從孩子第一次搖搖晃晃地將勺子裏的飯送到自己嘴裏開始,就意味著他開始學會自我滿足、自我掌控;從孩子第一次獨立完成一個拚圖遊戲開始,就意味著他通過自己的思考為自己解決了一個難題;從孩子第一次跌倒、痛苦,再到自己站起來為止,他就靠自己的信念戰勝了一個困難……試想,如果這些時候媽媽都在身邊,又都很“及時”地向孩子伸出了援手,那不就是剝奪了孩子學習的機會嗎?不就是將孩子成長的時機又無限延期了嗎?一個人在這世界上生存,遲早要學會這一係列的本領,早一天讓孩子學會,他就早一天做好了獨立的準備,就能早一天向著人生更高處走去。媽媽眼睛太明亮、手太快,付出的哪裏是對孩子的愛,說得嚴重一些,可能恰恰是在阻礙孩子的成長。

想想世界上各領域中那些傑出的人吧:張愛玲從很小的時候就開始寫文章,如果她的父母一味幹涉她的用詞、她的思想,那麼她能成為那獨樹一幟、留名至今的女作家嗎?達·芬奇很早就開始學習繪畫,如果他的父母總是將自己的想法強加給他,告訴他這裏怎麼下筆,那裏怎麼塗色,後來的他還能成為非常有個人特色、有個人想法的畫家嗎?

今天的孩子也是如此。媽媽管得太多、幹涉得太多,那麼將來成長出來的,就是一個媽媽的“複製品”,難有自己的思想,甚至難以掌握生存本領。一個人如果連基本的生存能力都沒有的話,又談何在某一領域取得成功呢?

所以,滿懷母愛的媽媽們,在某些時刻,就應該學習男人,將愛深藏在自己的心底。靜靜地做孩子生命中的一個旁觀者,讓他自己去成長、去發揮。隻有這樣,孩子才能學到更多的技能,才能在自己人生的舞台上舞出精彩的未來。

職場媽媽育子經

喜歡幹涉孩子的媽媽常有這樣一個心態,那就是怕孩子犯錯,所以恨不能自己將事情一遍做好,不浪費時間。實際上,媽媽做得再好,也不代表孩子能夠學習到正確的方法,隻有讓孩子自己去嚐試、去犯錯、去思考、去改正,一個技能才能真正內化為他們自己的本領。

放手玩吧,“玩”成一個聰明寶寶

相信媽媽們都聽過這樣一個故事:

一個周末的晚上,一位媽媽精心準備了一頓豐盛的晚餐,準備叫兒子吃飯。這時外麵突然下起了大雨,這個孩子立即跑到外麵瘋玩起來,在雨地裏打滾、嬉鬧,剛穿上的新衣轉眼間就沾滿了泥巴。他邊跳邊開心地對媽媽說:“媽媽,我要跳到月球上去。”

這個媽媽並沒有生氣,反而很配合地說了一句:“好啊,隻是你別忘了從月球上跳回來,回家吃晚飯!”這個孩子就是阿姆斯特朗,第一個登上月球的人。

當阿姆斯特朗從月球返回地球的那一刻,記者采訪他:“此時此刻你最想說的話是什麼?”阿姆斯特朗回答說:“我想對媽媽說,我從月球上回來了,我想回家吃晚飯!”

阿姆斯特朗兒時的夢想變成了現實,與他有這樣一位智慧的母親是分不開的。她懂得尊重孩子,嗬護孩子純真富於幻想的心。

但如果換作同樣身為人母的你,看到孩子這樣“瘋狂”的玩耍舉動,你會有什麼反應呢?在看到這則故事之前,相信媽媽們心中會有這樣幾種想法:大雨天出去瘋玩,淋濕了怎麼辦?感冒了怎麼辦?穿著新衣服就出去沾泥巴,也太不懂得愛惜了。即使現在航空事業已經比較發達,但你說能跳上月球,還是一件很令人懷疑的事。所以,孩子,別說那些瘋話,還是老老實實回來吃飯吧!

為什麼世界上隻有一個阿姆斯特朗呢?或者換句話說,人和人的智商、能力相差並沒有天壤之別,但為什麼隻有少數人站在世界的頂峰呢?並不能說這是媽媽教育的失敗,但從某種程度上說,媽媽一些不經意的阻撓、打擊,的確使孩子成功的可能性減少了一些。要知道,玩不僅是孩子的一種消遣,是孩子打發時間的一種樂趣,也是他們發展身心、提高智力、發揮想象力的過程。孩子擺弄每一樣玩具,到每一個地方去玩,都需要身體和大腦的協調才能完成。身體越動越靈活,大腦越用越聰明,這對孩子都是很有益處的。因此,媽媽應該明白,玩不僅是孩子的天性,還是孩子快速成長的必要過程。媽媽千萬不要輕易阻止孩子玩,更不要打擊孩子玩的積極性。

小智的媽媽汪雅如堅信這樣一句話:玩物喪誌。因此,從兒子小智降生那一刻起,她就在心裏打定主意,一定不讓自己的孩子染上“愛玩”的毛病,自己也不想像別的媽媽一樣,每天做好了飯要伸著脖子叫十幾遍,孩子才拖著一身塵土回家。汪雅如堅持著這樣的想法,果真從來沒有給小智買過一個玩具,更是拒絕親友贈送的各種玩具。除了必要的曬太陽之外,也很少帶小智到室外去玩。

轉眼,小智就兩歲半了,汪雅如將他送到幼兒園,可還不到一周,老師就開始頻繁地給汪雅如打電話,原因是,小智顯得和同學們很不合群,他不會玩玩具,也不會捉迷藏。每次到了遊戲課的時間,他的肢體顯得也不太靈活,總是坐在角落,呆呆地看同學玩。老師覺得這樣下去對小智身心發展會產生壞的影響,於是希望能和家長配合,趕快改善這一情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