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房間裏來,聽著傑宇傷心的哭聲,傑宇的媽媽突然覺得自己的做法可能有點不妥當。她想,傑宇並不是一個不講道理的孩子,隻是自己今天沒有給他講道理的機會。如果自己能問一問傑宇,為什麼喜歡那個玩具,告訴他為什麼現在不能立刻給他買,並且給他一個買給他的承諾,恐怕他就不會這樣“蠻不講理”了。想到這裏,她走到陽台,替傑宇擦幹了淚水,把他抱到房間裏來,輕聲問道:“傑宇,媽媽沒猜錯的話,你很喜歡小熊那兩隻閃亮的眼睛,對嗎?”傑宇停止了哭泣,有些意外地看著媽媽,點了點頭。“還有小熊的肚子。”傑宇媽媽知道,他指的是小熊肚子裏的音樂盒,能夠發出聲音。她點點頭說:“那隻小熊的確很可愛,難怪你喜歡它。媽媽可以買給你,但是你看,現在天已經這麼黑了,我們再出去不安全,而且商場已經關門了。這樣吧,這個周末,媽媽一休息,就帶你去買好嗎?”傑宇看了看窗外,沒有提出反對意見。但他想了想之後,問道:“媽媽,離周末還有幾天?”“嗯,還有三天。”傑宇猶豫了一下,問:“可不可以明天晚上媽媽下班就去買?”“唔,媽媽是這樣想的。如果我們周末出去,那就有一天的時間,可以慢慢選一隻傑宇最喜歡的。要是明天下班就去,那時間太短,可能還沒找到傑宇喜歡的,商場的叔叔阿姨又要下班了,我們也就該回家了呢。”傑宇想了一會,伸出小手,對媽媽說:“那好吧。我們周末一定去買!媽媽要和我拉鉤!”
據美國兒童心理學家威廉·科克的研究表明,孩子任性是種心理需求的表現。他指出,幼兒隨生理發育,開始逐漸接觸更多的事物。他們對這些事物的正確與否,不可能像成人那樣進行瞻前顧後的分析,再做出處置決斷。而僅憑著自己的情緒與興趣來參與,盡管這些事物往往是對他不宜、不利,或者是有害的。所以,當孩子的要求遭到拒絕之後,他們隻會感到失望、生氣,而不會思考為什麼會是這樣的結果。因此,媽媽要想讓孩子講道理,就必須親自為孩子解釋其中的道理,孩子每次明白一些道理,以後遇到同樣的事情,就不會再“無理取鬧”。
另外,為了改變孩子任性的壞習慣,教育的一貫性是很重要,媽媽可以對孩子經常性的行為做一個規定,如:作息時間,訪友做客時的禮貌要求,不發脾氣,不挑穿揀食,舉止文明等。在執行中,要積極運用鼓勵的方法加以肯定,激勵孩子向好的方向發展。不要隨便改變自己的要求和規定,否則孩子會分不清事情的黑白,這也會導致其講不清道理,或者幹脆不講道理。
職場媽媽育子經
當孩子耍賴發脾氣而又不聽勸阻時,媽媽可采取暫時的“冷淡”而不去理睬他,對他的不合理要求毫不妥協和讓步。此時“無情”勝有情,待孩子情緒稍加平息後,即指出他這樣做有什麼不好,應該怎麼做,耐心地講道理。
不打擾,培養孩子的專注力
很多媽媽都有這樣的感歎:孩子總是喜歡瘋狂地跑啊,到處亂爬,上躥下跳,一刻也閑不下來,給他講一個故事,剛講兩句人就跑了;教他認識物體,還沒認清楚就心猿意馬看別的東西去了;搭積木也搭不了一會,更別說完成複雜的拚圖了。似乎孩子無論做什麼、玩什麼,他都沒辦法專心。雖然說孩子活潑好動是一件好事,但專注也是很重要的品質。作家西塞羅說過:“任憑怎麼脆弱的人,隻要把全部的精力傾注在唯一的目的上,必能有所成就。”正所謂:“書癡者文必工,藝癡者技必良”,專注意味著效率,專注也是一種習慣。
孩子專注的標準是什麼呢?媽媽不妨按著下麵的方法測試一下:把孩子置於一個安靜、不受幹擾的空間,隻給他一種玩具,觀察他在玩玩具時的反應,如果他能夠持續地一直玩,而且平時生活中對大多數的事情也能夠專心,就代表著他擁有很優良的專注力。如果,他不到3分鍾就表現出厭倦、煩躁的情緒,就說明他的專注力不夠。
如果孩子過於愛動,而難以專注做一件事,那也很影響以後的學習和工作。良好的專注力是孩子們今後學習成長道路的有力保障。專注是孩子需要具備的一種品格,它是一個人能高度集中於某一件事情的能力,是一項非常重要的心理素質。從小訓練孩子的專注力可以讓孩子一開始就養成集中注意力的習慣。而專注力不是天生的,它是需要後天的培養。這就需要媽媽有意識地從小培養了。那具體該通過什麼方法來培養孩子的專注力呢?下麵是一些比較有效的方法:
第一,媽媽要給孩子一個安靜的環境。“戲台下麵也能看書”畢竟不是上策,對於孩子來說更是難上加難,因此,媽媽不要妄想孩子在喧鬧的環境中也能專注地做事。在必要的時候,一定要給孩子創造一個良好的環境。比如,你希望孩子安靜地拚圖、搭積木、看圖畫書,那麼就關掉吵鬧的電視,或者和家人到別的房間去聊天,不使孩子分心。這樣,孩子集中注意力的可能性就會大很多,專注做事的時間也會延長一些。
第二,孩子專注的時候,媽媽千萬不要打擾他。孩子到了一定年齡之後,比如兩歲之後,就能夠主動安靜下來,對某件事情專心地研究。玩沙土、玩水、玩玩具,都能讓他們格外專心。這個時候,媽媽千萬不要去打擾孩子,不管是怕他弄髒、弄濕衣服,還是想要加入他的遊戲當中。否則,孩子的思路會被打擾,無法繼續專心地進行。
第三,即使孩子遇到問題,媽媽也要盡量讓孩子獨立思考,不要急著去幫助他。孩子獨立玩一些遊戲的時候,正是他們的獨立意識在顯現的時候,思維力和動手能力也都在得到鍛煉。這時,如果媽媽一直幹預,想要插手幫助他,或者一看他停頓了,就立刻親手幫他做,那麼孩子的專注力就會受到影響,探索欲望就會降低。所以,如果孩子玩的遊戲沒有危險,且沒有明確向媽媽求助,或者說他遇到的困難並不那麼“棘手”,媽媽就不要過去插手,給孩子一點思考的時間。
顏顏前幾天過5歲生日的時候,收到了一套玩沙土的工具,有鏟子、小桶、小盆。這是她早就想要的,她高興極了。顏顏向媽媽張蘭“懇求”了半天,張蘭才答應她從外麵裝些土回家玩。
帶回土的這一天,顏顏應張蘭的要求,將土和工具一同放到了陽台,並被規定隻能在那裏玩。盡管如此,顏顏還是很高興,剛吃完飯,她就來到了自己的“沙土小基地”,玩了起來。她非常專注,先用鏟子將沙土堆成一個整齊的土堆,再將一部分沙土裝到小桶裏,從自己規定的“A地”“運”到了“B地”。接著。她又將小盆和鏟子也運送到B地,並在那裏裝了一盆土。她接下來的計劃,是將這一盆土壓緊實,然後將小盆倒扣過來,將土堆整齊地扣在地上,拿下小盆,就是一個“小山丘”了。她想好了,如果土太鬆散,不能形成一個圓形,那就去接點水,把土和成泥塊,再試一次。
顏顏非常專心地想著、做著。這時,張蘭突然走了過來,對顏顏說:“顏顏,別忘了媽媽說過什麼,不要弄得哪裏都是,尤其不要弄到衣服裏。聽到了嗎?”“知道了。”顏顏沒有抬頭,回答道。張蘭轉身走了,顏顏繼續做自己的“小山丘”。
不一會兒,張蘭又走了過來,問道:“顏顏,你這是在做什麼呢?這麼專心。”“嗯?”顏顏抬起了頭,看了看張蘭,想了一下,說:“我在做一座小山。”說了幾句之後,顏顏低下頭,似乎回想了一會,才想起自己做到了哪一步。
十分鍾後,張蘭拿著一塊西瓜走了過來,對顏顏說:“玩了這麼久,不口渴嗎?來,吃塊西瓜再玩……”
就這樣,顏顏不斷被打擾,最後,她再也無法集中注意力了,弄了一半的小山放在那,她跑到客廳看電視去了。
媽媽經常抱怨孩子的注意力不那麼集中,殊不知很多時候,孩子的專注力是被媽媽無意中破壞了。這就給了媽媽一個啟示:孩子專心做事的時候,要盡量減少對孩子的嘮叨和訓斥,讓孩子感覺到他是時間的主人。教孩子學會分配時間,當他在相對短的時間內集中精力做好功課,便有更多的時間做其他事情。孩子學會自己掌控時間,有成功的感覺,做事會更加自信,當然也就更加容易專注做事。
另外,在日常生活中,媽媽也不要給孩子買過多的玩具和書籍。我們經常看到這樣的情形,媽媽給孩子買了很多玩具和書籍,可是孩子往往是這本書翻兩頁,那本書翻兩頁,玩具也是,一會兒玩這個,一會兒玩那個。媽媽要記住,孩子有兩三個玩具、兩三本書就可以了,太多的書籍和玩具隻會讓孩子注意力渙散。
不同的孩子有不同的特質,在培訓孩子的專注力時,媽媽不要拿他和別的孩子比較,而要從他的專注力基礎開始,耐心地加以培訓才是最好的辦法。
職場媽媽育子經
給孩子買一些智力訓練的書,讓孩子每天堅持做練習。比如,鍛煉觀察力、注意力、記憶力的圖文,如走迷宮,在一大堆圖中找某樣東西,找錯誤,找異同,比大小、長短等等。時間不可過長,但往後可延長練習時間。如果孩子做得好,可以給予獎勵或口頭表揚。
“輸了就繼續努力”——毅力寶寶不怕失敗
做了媽媽的人,除了經常在一起討論孩子的可愛之處以外,想必也有過這樣的傾吐:“我家那孩子,自尊心特別強,每次幼兒園的小紅花必須要有他一朵,否則他回家就不高興。”“遇到一點困難就放棄,馬上就撂挑子不幹了。”“誰要是說他幾句,他準受不了,立刻垂頭喪氣的……”媽媽們的這些苦惱,總結起來其實就是自己的孩子無法坦然麵對失敗,經受不住一點打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