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班族媽媽獨自養育和管教孩子是不現實的,這期間難免需要老公、父母、公婆來協助自己完成任務;上了學的孩子,學校教育又是非同一般的重要。但男人的懶,老人對孩子的溺愛和錯誤的管教方式,老師的“無暇顧及”,無疑是上班族媽媽最擔心的事情。如何讓家人既能幫到自己,又不至於讓寶寶養成一身“壞毛病”呢?如何加強和學校的互動,讓孩子成長得更加優秀呢?上班族媽媽著實需要動一番腦筋了。
把父親塑造成孩子的那座山
“養不教,父之過”,是《三字經》裏的一句話,它強調了父親在家庭教育中應該擔負起重要的責任,也說明了父親在家庭教育中的意義和作用。但由於受“男主外、女主內”的傳統思想影響,很多父親將重心放在了增加家庭收入上,而忽略了對孩子的教育。但實際上,在對孩子的教育中,父愛是必不可少的。
據美國耶魯大學的科學家最近的一項研究成果表明,由父親帶大的孩子智商更高,他們在學校裏的成績往往更好,將來走向社會也更容易成功。這項調查是他們持續了15年,進行跟蹤調查所得出的結果。這並非危言聳聽,也不是誇大其詞,而是由無數事實總結出來的。
為什麼這麼說呢?首先,我們都知道,男性比較擅長的是邏輯推理、空間定向和抽象思維,這些思維有助於孩子相應能力的發展。換句話說,父親是孩子智力發展的特殊催化劑。經常和父親在一起讀書、探討的孩子,獨立解決問題的能力都比較強,學業成績也普遍比較好。
其次,孩子的體格、發育方麵,父親的影響占有很大的優勢。這是因為父親與孩子交往的方式與母親不同。父親更多的是通過身體運動方式、觸覺、肢體運動還有遊戲,給孩子以強烈的動作和身體的活動刺激。這種刺激的結果就是促進孩子的體能和感知運動能力。
思維的影響加上身體的活動刺激,孩子的智力會得到快速的發展,見識也會因此而快速增加。如此想來,學習成績當然不成問題。在孩子成長的過程中,占據媽媽大部分心思的,可能就是孩子的學習成績。如果媽媽想讓孩子有一個聰明的頭腦、優異的成績,那麼就要讓爸爸早日投入到對孩子的教育中來。
父親的教育對孩子的重要性,還體現在可以塑造孩子剛毅的性格方麵。媽媽應該都知道這樣一種社會現象:如今很多男性中性化甚至女性化,說起話來很害羞,沒有一點大男子氣概;做起動作來也“有些娘”;辦起事來就更是不利索,讓人著急。也經常有媽媽埋怨自己的孩子,尤其是男孩過於害羞、女性化等等。存在這種問題的大多數家庭父親在孩子的教育中參與得很少。造成這種現象的原因除了工作忙等客觀因素外,最主要、最根本的原因是父母還未認識到父親在教育中的重要性。父母教育的差異性會對孩子產生潛移默化的影響。在交往的內容上,母親常花更多的時間照顧孩子的生活或輔導孩子學習,父親則花較多的時間與孩子遊戲或談心;在交往的方式上,母親更多地摟抱孩子,與孩子進行一些溫和的活動,父親則更多地通過身體運動與孩子玩耍,做一些較劇烈的、冒險性的活動等;在交往的態度上,當孩子摔倒了,母親常用“沒摔壞吧?都怪石頭!”“以後千萬別亂跑,聽話就是乖寶貝!”“有危險,小心!”來規範孩子,而父親常會大聲地說“勇敢些,爬起來!”“怎麼不看路,下次要注意!”天長日久,這些點滴感受便會為孩子打下深深的烙印。通過這種對比,男孩會更好地從父親那裏觀察、模仿男性的語言和行為,逐步樹立“男子漢”“大丈夫”的氣概;女孩也會受父親易於表現的冒險、進取、獨立的影響。如果沒有父親的參與,無論男孩還是女孩都會因沒有鮮明的對比易在性別角色形成過程中產生混淆,造成的結果就是,男孩女性化,女孩則過於柔弱。
土耳其家庭教育專家加利斯也指出,剛強的父親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扮演著相當重要的角色。加利斯說,身為父親如果能夠在此階段對子女付出更多的愛心和關懷,可以使子女建立自信和開放的性格,也有助於子女對應外界不同環境的變化。他還表示,以協助子女的人格成長而言,一位盡責父親對子女的照顧,較母親對子女的照顧,可以增加25%到30%的正麵成效。
這些事實就告訴媽媽們,父愛、來自父親的教育,是孩子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因此,不管老公的工作有多忙,也無論媽媽是否有足夠的精力來獨自承擔教育孩子的重任,媽媽都要盡量減少自己在教育中的“戲份”,讓老公在教育孩子的舞台上多多出場。要知道,對於每個孩子來說,爸爸都是一座山,隻有媽媽真正讓這座“山”發揮它的作用,孩子的性格才能健全,頭腦才能更加聰慧。
左莎發現兒子林林最近的身體狀況有點差,動輒感冒、發燒,天稍微一冷就流鼻涕。一直很關注兒子健康的左莎,抽空帶孩子到醫院做了個全方麵檢查,醫生說並無大礙,就是抵抗力太低。
抵抗力低,這個問題怎麼解決呢?醫生詢問了左莎一些問題之後,給她出了這樣一個奇怪的招兒:讓老公多帶孩子。左莎奇怪極了,這跟誰帶孩子有關係嗎?而且自己平時更注重孩子的衛生呢!
回到家,左莎上網查了很多資料,才知道醫生的話原來不是空穴來風,而是真的有科學依據。原來,男性往往愛活動,他們喜歡帶孩子去跑步、遊泳、攀岩、打球,而且男性不像女性那樣愛幹淨,因此對孩子玩泥土、挖沙子往往采取支持態度。英國科學家發現,孩子太幹淨對身體並不好,他們的研究結論是“髒”孩子更健康。這是因為太幹淨,很少接觸細菌和病毒,體內無法產生抗體,一旦有大量病菌侵入身體就被打倒,因此“一塵不染”對孩子成長並不是好事。
左莎這才明白,醫生為什麼問“平時孩子跟誰玩的時間比較多”。在左莎的思想中,隻要自己有空,就希望孩子能夠盡量跟自己玩,因為這樣才最放心,能夠保證孩子的衛生。加上正好左莎的老公有點懶,於是自然而然帶孩子玩的任務就落在左莎肩上了。
知錯能改是左莎最大的優點。這天晚上,左莎就將帶三分之二的帶林林玩的任務轉移到了老公身上。她說,老公這座山也該發揮一下保護兒子的作用了。
父親對孩子的成長有多重要,相信無需再贅言。媽媽隻要記住,老公再忙,也要督促其抽出時間多與孩子接觸。從嬰兒早期,父親就要多抱抱、多逗逗、多喂喂孩子,滿足孩子對父愛的需求。孩子長大一些以後,父親不妨多陪孩子到戶外走走,帶孩子到大自然中去,到各種各樣的場合去,練習社會交往和應變能力,學習適應新的環境。
職場媽媽育子經
生活小事上孩子往往依賴於母親,但是在生活的關鍵時期、重大問題上孩子往往依賴於父親。母親與孩子的談話往往是細致的,而父親與孩子談話往往具有哲理性。在孩子的心目中母親是水,父親是山,山水相依缺一不可。在孩子成長中,父親要肩負起自己的責任,給孩子一份完整的愛。
育子藍圖,爸爸當負責畫一半
無論要做成什麼事情,事先必須要有一個很好的規劃,養孩子也不例外。對於生養、教育孩子這個耗時巨大、花費超多的“大工程”來說,有一個相對完整、完美的藍圖更是至關重要。也許從打算要孩子的那一刻起,這個藍圖就應該著手繪製了。隻不過,這裏需要提醒準媽媽的是,育子藍圖,千萬要記著拉上老公一起畫。
前麵我們已經說過,教育孩子的過程中爸爸是必不可少的角色。而要想讓相對比較“懶”的男人主動、積極、全程參與到教育孩子的過程中,就必須讓他和自己一起做計劃。一來集思廣益,兩個人的想法總比一個人完善很多,育子藍圖就會更加完美一些;二來所做的計劃比較符合兩個人的意願,男人也會更願意參與到實際操作之中;三來男人對整個計劃一清二楚,心中就會多一份責任,在教育孩子的過程當中就會更加積極一些。
教育孩子的藍圖都包括哪幾個方麵呢?首要的當然就是經濟了。有了孩子以後,不光消費直線上升,收入也會相對下降——女人至少要歇業三個月到一年。所以,在育子藍圖之中,首先要繪製的就是“財政曲線”,同時製定財政計劃。一般來說,養育孩子需要的花費包括以下幾個方麵:孕育、生產費用,飲食、日常消耗等費用,教育費用,儲備的疾病費用。當然,這並沒有一個特定的數字,而是要跟家庭的實際收入掛鉤。從另一個方麵說,這也決定著育子藍圖各階段的內容——夫妻兩人要在對家庭經濟考量的基礎上,製定整個計劃。當然,規劃這一項的同時,也給父母們提了個醒:必須要努力奮鬥,才能給孩子帶來有保障的生活。
其次,父母要考慮的是孩子的學習階梯。每個孩子差不多都經過幼兒園、小學、中學、大學這個學習階段。一般父母都會從下至上的,陪同孩子一起走過這段成長路,但往往都是邊走邊摸索——到入讀幼兒園時,規劃幼兒園;入讀小學時,規劃小學。這樣的規劃,可以說是在地平線走迷宮,永遠不知道出路在哪裏。如果父母要想給孩子一個很有規劃的人生——起碼在孩子獨立之前如此,那就應該提前做好一個完整的規劃,不要抱著“走一步看一步”的心理。否則孩子和父母可能永遠都沒有目標,隨波逐流。但需要注意的是,父母給孩子做學業規劃,不要把目標定得太高,什麼“非名校不去”“必須要上貴族學校”,都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在符合家庭條件的基礎之上,盡量給孩子選擇學習氛圍較好、利於成長的好環境。
其次,就是孩子身體、智力等方麵的發展曆程。父母要了解,孩子的智力、能力及品格發展,在6歲前就會形成一定的模式,這對將來的學習能力、處世態度、身體狀況,都將有著永久性的影響。所以,0~6歲是孩子人生奠基的關鍵期,其中0~3歲更是關鍵期中的關鍵。所以,父母一定要充分把握孩子的發展黃金期,製定完整、良好的生理計劃及心理發展計劃。在身體發展階段,父母要了解孩子的一般發展規律,關注孩子的生理發展水平。比如,男孩在2歲的時候,標準身高範圍為84.3~91.0厘米。如果父母通過測量,發現自己的兒子身高低於這個標準,那麼媽媽就應當在飲食上給孩子做調整,而爸爸則應當承擔起多帶孩子到戶外運動的責任,讓孩子能夠最大限度地長高。
另一方麵就是孩子的家庭教育計劃。有的父母認為,給孩子做了完整的入學計劃,給孩子提供了足夠的教育經費,就是完成了父母的任務,其實不然。在某種程度上,家庭教育的重要性甚至超過學校教育。家庭教育給孩子的是健全的性格、健康的心理、良好的心智。隻有在家庭教育做到位的基礎之上,學校教育才能更有效率地讓孩子學習、成長。因此,父母要給孩子打好0~6歲的基礎,特別是0~3歲的關鍵黃金期。成年人的大部分智力、品格的思維模式,都在這時期奠基。這也就給爸爸提出了一定的要求。原因是,男人在帶孩子的時候,更注重和孩子平等對話,或者在比賽、遊戲中更遵守規則,注重動腦子的過程,而不那麼重視結果。因此,父親多陪伴孩子玩一些益智遊戲,對於開發孩子大腦來說很有幫助。
杜軍和王爽的女兒萌萌今年3歲,漂亮又可愛,十分招人喜歡。在寶貝女兒剛出生的時候,杜軍就和王爽決定,培養女兒的方向以快樂、健康、樂觀為主,不求用物質堆出一個“小公主”,也不求女兒上名牌大學。
這樣簡單的口頭計劃,很快就在忙碌的生活中被淡忘了。有了女兒,杜軍更加勤奮地工作,以求妻子和女兒過衣食無憂的生活;而王爽也在女兒上了幼兒園後重回職場。平時,杜軍和女兒相處的時間很少,更別說用心教育了。
這幾天,王爽聽幼兒園的老師說,萌萌在老師講課的時候,不像其他同學那麼活躍,思考起來似乎也比較吃力。王爽嚇了一跳:這不就是在說自己的女兒“笨”嗎?她立刻給杜軍打了一個電話,讓他今天不要加班,回家商量一下女兒的事情。
晚上,兩人談了很久,又上網查了很多資料,才知道要想讓孩子智商高一點,必須在6歲前多注重開發他的智力,尤其是需要父親多帶領孩子玩耍。兩人這才有些懊悔,當初決心讓女兒成長得快樂一些,但卻忽略了對女兒智力的培養——一個缺乏聰明智慧的人,光有“無知”的快樂當然是不夠的。
杜軍開始改變自己的加班方式,他每天早去公司1個小時,將事務提前處理完,下班準時回家,每晚至少抽出1個小時來專門陪萌萌玩,有時是到戶外,有時是在家裏玩益智遊戲,有時是嘻嘻哈哈地打鬧,有時隻是安安靜靜地聊天。但杜軍也能明顯感覺到,萌萌的智力一定在快速提高——從萌萌不斷地思考、提問,不斷和杜軍爭辯,以及她語言的邏輯性不斷提高之中,杜軍都能感覺到萌萌智力的提升。
製定一份教育孩子的藍圖,不僅是在為孩子規劃美好人生的基礎,其實也是在給為人父者提出要求。隻有將一份計劃詳細、具體地擺在麵前,爸爸才能實實在在感覺到自己要做哪些事情。所以,當小寶貝要降臨的時候,這份藍圖就一定要開始在父母的頭腦中形成,並且一定要由夫妻兩人一同完成。
職場媽媽育子經
有句話叫做“一年之計在於春,一天之計在於晨”,而教育孩子最好的開始,就是製定一份父母都參與其中的育子藍圖。有了藍圖,就有了目的性,身為父親的人也就多了一份積極性。這些對於教育孩子來說都是很有好處的。
父母?公婆?選擇靠理智,不憑情感
生完孩子之後,女人經過一段時期的休息,或出於生計也好,出於個人發展需要也罷,大多數要重新回到職場。這時,嗷嗷待哺的孩子要交給誰來帶呢?是公公婆婆,還是自己的父母?上班族媽媽做這個選擇千萬別靠感覺或感情,而是一定要經過自己慎重的考慮。一旦選擇失誤,一來可能直接對孩子的教育產生不良影響,二來還可能會導致一些不必要的家庭誤會。
首先,媽媽要考慮的問題是,哪一對長輩來照顧更加方便一些。雖然孩子白天要和媽媽分開,但出於對孩子教育的需要,以及父母與孩子之間情感的交流,晚上還是應該讓孩子回到父母身邊。這就提出了一個要求,白天照顧孩子或者接送孩子上下幼兒園的老人,一定不能離自己家太遠,否則,無論是老人每天奔波兩地,還是為人父母者每天兩地之間奔走,都是一件很辛苦的事情。如果有條件的話,當然也可以讓長輩住到自己家裏。
其次,長輩的思想觀念、受教育程度,也應該在媽媽的首要考慮範圍之內。從長輩的角度來說,對孩子的疼愛當然都是毋庸置疑的,無論把孩子放到哪對長輩的家庭裏,他都將受到無微不至的關懷,這是媽媽應該明白的前提,也是和長輩溝通時必須要做出的解釋,以免傷了老人家的心。不過孩子隻需要疼愛顯然是不夠的。孩子在上小學之前,處在什麼樣的教育環境下,對於孩子性格、思想、智力的形成有著至關重要的影響。如果一方老人的文化程度比較高,對待孩子的態度比較理智;而另一方老人思想比較守舊,文化程度也比較低,對待孩子多半是沒有底線的溺愛,那麼對比之下,選擇哪一方老人來帶孩子,優勢就比較明顯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