命運·風水·積陰德·讀書
走進袁世凱故居,說不清心中湧動的是一種什麼樣的感受。
就是在這幢飽經風雨侵蝕、油彩已經脫落剝離的老房子裏,一百多年前,一個嬰兒腳踢著藍花布的繈褓,發出了生命中的第一聲啼哭。隨著時間的流逝,這個人在曆史中的作用越來越突出,地位越來越顯赫,有人誇他是人才,有人罵他是奸雄,無論是誇他的或是罵他的,都會附帶這麼一句話:“百年難得一遇。”一個無可爭辯的事實是:這個人生前能量巨大,不僅影響了中國近代史的進程,甚至一時間改變了曆史行進的方向。即使在他死後,其忽隱忽現的幽靈似乎仍然在神州大地上遊蕩,久久不散。
袁世凱故居位於河南項城東南17公裏處的袁寨村。顯然,這幢老房子經過了重新改造和修繕,院落裏鋪的青磚年代並不久遠。房屋的雕梁畫棟也還散發著淡淡的油漆味,門簷下懸掛的一對紅燈籠上麵的那個“福”字,更是透露出濃鬱的現代氣息。據解說員介紹,袁世凱故居原占地270畝,有明清特色和傳統風格的各式建築248間(現保存50餘間),周圍是1800米長、10米多高的寨牆,還有六座炮樓和三道護城河。建築群由傳統磚瓦、木材、白灰等建築材料構成,整體按東、中、西軸線布局,左右對稱,從高處鳥瞰呈一個“富”字形狀。房頂屋脊處皆有獅、虎、豹、馬、猴等動物磚雕,四角挑簷高聳,飾有龍紋獸尖,氣勢恢宏,直指蒼穹。
來此參觀的人零零星星,整幢院落顯得十分冷清。此情此景,讓我忽然想起昨晚在項城街頭看到的一幕:一個穿著藍布衣衫的年輕人蹲在那兒,手掌上排著一摞“袁大頭”,他捏起一枚放到嘴邊吹了吹,然後放到耳邊靜默聆聽,似乎有無限的秘密隱藏在那枚銀圓之中。有個看上去和我一樣的外地旅遊者上前問他:“多少錢?”年輕人伸出一個巴掌晃了晃。旅遊者又問:“真的還是假的?”年輕人眯著眼睛笑了笑,臉上露出了河南人常有的那種憨厚的狡黠:“當然是假的啊,真的‘袁大頭’會五塊錢賣給你?這裏是項城,是袁世凱的老家,來一趟不買個紀念品回去,說不過去的。你看,這玩藝兒雖說是假的,做工卻很精細。”經過一番討價還價,旅遊者用兩元錢一枚的價格買了兩枚,解嘲地笑笑,說要帶回家給他的女兒玩耍,從假銀圓中找點曆史的滄桑感。
話中隱含的冷幽默,讓我不由得啞然失笑。笑過之後,心中不免多了一絲酸澀。袁世凱,一個影響過中國曆史的人物,已經隨著時間一起沉寂了。即使有人至今記得他,也不是因為他對國家的功罪,而是因為以他頭像為標誌的“袁大頭”能賺錢。
民國三年(1914),袁世凱籌備當洪憲皇帝,拍馬屁者從四方雲集而來,環繞在他身邊。有些禦用文人考證“龍脈”之來源,認定其遠祖是三國時代的袁術,近祖是明末名將袁崇煥,在效忠信中獻計獻策,請求袁世凱每年要祭祀袁氏先祖,以保“龍脈”興盛。袁世凱看了這些效忠信,沒點頭也沒搖頭。那陣子他正在籌劃坐龍椅的大事,沒工夫操心這些雞零狗碎。何況有人在他耳邊嘀咕,那兩個姓袁的大人物在曆史記載中並不怎麼光彩。
袁寨村的人告訴我,多年前袁氏祠堂牆壁上有一塊鐵鑄的牌匾,上麵刻印著族譜。據說,這塊牌匾是清朝鹹豐年間袁世凱的生父袁保中所主修,被當地人稱做“袁氏鐵板家譜”。上麵一共排列了袁家譜係八十代人的輩分,依次是“誌三耀九,保世克家,啟文紹武,衛偉國華……”。相傳這份族譜是清道光十五年(1835)有個叫袁道渙的人撰寫的,後來到了民國三十七年(1948),袁家後代又將這份族譜重修了一次。現在我們能夠看到的,多半是這份重修的族譜。
在現存的《項城袁氏家集》中,有文字可考的袁氏先祖名叫袁九芝,生活在清代乾隆盛世,是個私塾先生。其子袁耀東,從小跟隨父親讀書,長大後子承父業,也以在蒙館教授學童為立身之本。追溯起來,到了袁耀東這一代,袁家的光景仍然不好過,但是父子兩代教書匠卻在項城遠近鄉鄰中贏得了一些清正的好名聲,提起袁家父子塾師,人們都認為那是很有學問的兩代人。以至於淮寧富戶郭如珽也不嫌棄其家境清貧,心甘情願地將小女郭氏嫁給了聲名鵲起的袁耀東。
誰知道郭氏剛嫁到袁家後不久,公爹袁九芝就一病不起,沒過多少日子竟一命嗚呼了。袁家有人背地裏嘀咕,認為是郭氏帶來了黴運。郭氏出身富家,是知書達禮的大家閨秀,哪裏受過這種窩囊氣,和當塾師的夫君一商量,決定搬出來另立門戶。
河南項城是個窮地方,這裏土地貧瘠,經濟落後。袁家此時剛剛脫離貧困,不再租種地主的土地,頂多隻能算是“下中農”。過慣了富家生活的郭氏,現在知道了清貧的滋味不好受。不過,這個有教養的女子堪稱優秀,她身上沒有富家子女那種懶散習氣,相反,貧寒的處境更是激起了她要幫助這個家族出人頭地的決心。袁耀東是個庠生(庠生,科舉製度中府、州、縣學生的別稱),肩不能挑重擔,手不能幹農活,郭氏鼓勵夫君,唯一的出路就是發奮讀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