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章 望族新顯(1)(2 / 3)

這個活了90多歲的郭老夫人,她的一生簡直就是一部傳奇。

郭氏身上具備中國傳統婦女的許多優點,她不僅勤勞、勇敢、善良、吃苦耐勞,而且能生育,會治家。

先說她的能生育。

她和袁耀東一共生了四個兒子和一個女兒,長子袁樹三,次子袁甲三,第三子袁鳳三,第四子袁重三,女兒排在第五,姓名不詳。子女一個接一個出生,家庭中的經濟收入卻並沒有增加,這樣一來,家境越發顯得窘迫。郭氏毅然辭退了家中唯一的一個婢仆,事必躬親。白天下田忙活,還要圍著鍋台轉,夜晚稍有點空閑就紡紗織布。附近的人家見郭氏這般能幹,無不伸出大拇指誇讚。

中原一帶有句古諺:“一命二運三風水,四積陰德五讀書”。

命運、風水和積陰德這些屬於玄學,簡單幾句話說不清楚,這裏暫且不論。讓我們先看看袁家先輩是如何看待讀書的。郭氏是個心性很高的女性,她自從嫁到袁家後,將全部希望寄托在丈夫袁耀東身上,除了承擔所有家務活外,還一門心思要幫助丈夫參加科舉考試。在中國古代,這類故事成千上萬,隻不過曆史學家一般不會注意這些細節,任其淹沒在浩如煙海的方誌、筆記中了。

誰知道袁耀東到了40歲光景,不僅科舉考試沒有成功,反倒因為用功過度,不幸染上了癆病。用今天的醫學觀點來看,癆病並不是什麼大不了的病症,醫學上叫做肺結核,打幾針青黴素就能解決問題。但是,100多年前,癆病同今天的癌症一樣是不治之症。每天,郭氏看著丈夫袁耀東在書桌前佝僂著身軀咯血的情景,心中就如同刀割般難受。為了治愈丈夫的病,她經常出入於典當鋪和中藥鋪之間,當掉從娘家帶來的金銀首飾,抓來一副副中草藥,殺掉家中正在下蛋的老母雞,燉雞湯端到丈夫跟前,伺候他喝下去。可是袁耀東的身體依然一天天繼續消瘦,癆病到了晚期,咯血的狀況越來越嚴重,直到最後身亡。

袁耀東的去世,使這個家庭失去了棟梁和主心骨,靠一屋子的孤兒寡母,還能將袁氏家族這一支脈支撐起來嗎?丈夫的葬禮結束之後,郭氏望著幾個尚未長大成人的孩子,悄無聲息地抹掉眼淚。尚未脫掉孝服,剛成新寡的郭氏拿起丈夫用過的教鞭,在袁耀東的靈牌前給幾個兒子訓話:“如果誰不發奮讀書,就不是他爹的兒子!”幾個兒子眼裏噙著眼淚,一邊跪著朝父親的靈牌磕頭,一邊聆聽母親的教誨。

跪在地上的幾個兒子都還很小。老大袁樹三14歲,次子袁甲三10歲,老三袁鳳三和老四袁重三分別是5歲和3歲。幾個年齡尚小的兒子看著母親鐵青色的臉,似懂非懂地點頭。14歲的袁樹三和10歲的袁甲三已經開始懂事,在遭遇了這場父親去世的變故之後,他們似乎在一夜之間長大了許多,他們對母親的承諾,是從心底裏發出來的。這之後,袁樹三和袁甲三果然很爭氣,每天聞雞起舞,用功讀書。

為了給幾個兒子請個好塾師,郭氏不僅自己辛勤勞作,還三番五次去向娘家求援。在郭氏的精心操持下,幾年後,袁樹三、袁甲三相繼考入縣學,成為秀才,並以優異成績獲得了“廩生”的榮譽稱號,官方定期發給“廩餼”,“廩餼”用今天的語言解釋,叫做困難補助金。

在當時,對於所有想有所作為的人來說,科舉之路是他們唯一的途徑。然而這條路又是那麼狹窄、擁擠和艱難。曆史學家唐德剛先生在談到袁世凱先祖們的科舉之路時,感慨萬千地將科舉考試比喻為買彩票,買的人不計其數,中獎的幸運兒隻有少數幾個。他舉例說,在他祖籍安徽的唐氏家族中,清朝268年,隻考取了一個秀才,由此可見科舉考試之不易。“屢試不第,才是士子之常情;榜上有名,那才是意外。”(唐德剛語)考進士是皇帝在全國範圍內選拔人才的方式,每四年才一次,榮登紅榜的僅有百餘人,用今天的參照係數比較,遠不亞於考取一個博士後的難度。

讓人稱奇的是,原來數百年間默默無聞的項城袁家,忽然好運連連。

道光十四年(1834),袁甲三中了舉人,次年赴京應試,又中進士。紅榜發出,報喜的人馬排了一裏多地,袁甲三身披大紅綬帶,騎在高高大大的大洋馬上遊鄉串村,著實風光了一回。十幾年後,袁家再傳捷報,這一回給袁家帶來榮耀的是袁甲三的大兒子袁保恒。道光三十年(1850),袁保恒考中進士,此時袁家的家境已經擺脫了先前的窮困,袁保恒考取進士後的喜慶活動,要比他父親當年隆重很多。

一門兩進士,一時間在項城這個窮鄉僻壤成了爆炸性的新聞。在舊時官宦升遷製度的影響下,聚族而居的大家族,扶植聰穎子弟,讀書上進,參加科舉,是全族的事業。一人得道,雞犬升天,僅在短短的幾十年間,袁氏家族就成了家喻戶曉的顯赫人家。

袁家祖墳冒起了青煙

如果細心探究的話,一個家族的興衰,必定有其自身運行的規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