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袁氏家族最初的一輪崛起中,郭老太太絕對是個功不可沒的人物。在她含辛茹苦的操持下,家庭境況逐年好轉,蒸蒸日上。更為可喜的是,幾個兒子不僅用功,而且團結,有的會當官,有的能賺錢,不管會當官還是會賺錢,所有兄弟都是一門心思想著這個大家族。這個傳統一直影響了幾代人,直到袁世凱這一輩的早期,袁家子孫仍然像群星圍繞太陽轉似的,整個家族都以郭老太太為中心運轉。
這是後話,按下不表。先來說說郭老太太四個兒子以及一群孫子的情況。
大兒子袁樹三,年輕時異常用功,人也聰明,曾經以優異成績考取縣學,並且破例成為享受困難補助金的“廩生”。然而,長子的地位決定了他必須得比其他兄弟多承擔一份家庭義務。郭老太太雖然能幹,但畢竟是個女人,家庭大事上遇到難題,往往是同老大袁樹三商量。翅膀上係了包袱就難以飛高,也許是因為這些原因,袁樹三的科舉之路並不通暢,後來他在陳留縣署理訓導,兼涉教諭事宜,相當於今天的縣教育局局長。
不過在為人處世方麵,袁樹三堪稱楷模,言談舉止,進退有度,成為袁家兄弟的一麵旗幟。袁樹三之妻王氏,也是個通情達理的賢內助,孝敬婆婆,侍候丈夫,撫養子女,均為鄉鄰們所稱道。袁家兄弟幾個從小以大哥袁樹三為榜樣,對他十分敬重。在《項城袁氏家集》中有這麼一則記載:有一次,袁樹三偶遇風寒臥床不起,請來遊醫捏脈吃藥仍不見好轉。聽說四十裏外有棵神樹,跪拜許願特別靈驗,幾個弟媳婦商量之後,提著祭品專程前往跪拜祈禱。沒過幾天,袁樹三的病果真好了。
次子袁甲三是袁家由平凡轉為榮顯的重要一環,情況特殊,下節專敘。
第三個兒子袁鳳三,年輕時也試圖走科舉之路,無奈時運不佳,幾次應試都沒能考中舉人,不免有些灰心。家裏人鼓勵一番之後,袁鳳三繼續拚搏,結果仍然不中。於是,袁家人決定“捐納”,用銀子為他買頂官帽。
捐納,又叫貲選、開納,或者稱捐輸、捐例,通常是由政府根據國庫的財政情況和官場上的潛規則,將官位品爵定出價格,公開出售,並成為製度。捐納製度始於秦漢兩代。每逢國家有戰爭、災情等大事,財政出現重大危機,就會采用捐納的方式,拿出官帽子公開兜售。此後曆朝曆代,國家到了緊要關頭無不開辦捐例。千百年來,官場上形成了一個不成文的規矩,捐納製度和科舉、蔭襲、保舉一起,成為登仕升官的四大途徑之一。
從經濟上看,捐納是一樁效益奇佳的買賣,一次投資,一輩子受益,而且所花成本和收益比較起來,並不算大;從仕途上看,捐納比通過科舉正途得到官帽子要容易許多。正因為此,清朝從康乾盛世到光緒年間,報捐者眾多,一些官宦門第、殷實人家以及有錢的商人財主都樂意為子弟捐官,美其名曰“討飯碗”,用今天的觀點看,也就是找份好工作。
那時候袁甲三還未考取進士,袁家的經濟狀況正處於上坡起步的初期,郭老太太將幾個兒子聚在一起召開家庭會議,說明了要為老三捐官的想法,兩個兄長十分支持,爭相解囊相助。據史料記載,捐官銀兩不足,兩個嫂嫂(袁樹三的妻子王氏和袁甲三的妻子陳氏)立即取出私人釵釧等貴重物品,拿到當鋪去典當。袁鳳三捐官後,得到了個禹州訓導的頭銜。太平天國運動興起之後,此人因平定撚軍、守城有功,獲賞五品銜,以知縣候選,但那隻是個掛名的官,一直沒有補缺。
袁家老四袁重三,年輕時也曾考過科舉,幾次應試不中,遂打消了這一念頭,一直在家當鄉紳。雖說袁重三沒有出外做官,卻也是個相當重要的人物,提起袁家的發家史,怎麼也離不開他。
原來,袁重三這個人讀書不怎麼樣,然而很有經濟頭腦,尤其善於治家理財,在三個兄長離家出外當官期間,袁重三是支撐整個家族的重要支柱。袁重三生財的辦法有很多,三個兄長按月寄回的幫襯家用的銀兩,他都盡量節省下來,拿去購買土地田畝,然後租給農戶耕種,到了年底穩收租金。除此之外,袁重三還在縣城開了好幾家典當鋪,偶爾也放放高利貸。十幾年的功夫,袁家來了個天翻地覆的變化,由清貧之家一躍成為項城首富。
精明強幹的袁重三如果活在現代,大概是個各方麵素質都優秀的複合型人才,袁氏家族男女老少幾十口人,在他的管理下井井有條,這種大家族的日常管理貌似簡單,其實並不容易,看過《紅樓夢》的讀者就會心知肚明。
如果說袁甲三是袁氏家族最初一輪中崛起的發動機,那麼他的四弟袁重三則是這輪中崛起的掌舵人。許多年以來,袁重三都是影響袁氏家族的一個重要人物,在少年袁世凱的身上,依然還能看見他這個四爺爺的影子。
項城袁氏家族由郭老太太發端,四個兒子齊心協力共創的紅火家業,到了他們下一代“保”字輩頭上,仍然保持著一種蓬勃發展的態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