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章 望族新顯(2)(1 / 3)

老大袁樹三,娶妻王氏,生子袁保中、袁保慶;老二袁甲三,娶妻陳氏,生子袁保恒、袁保齡、袁保誠;老三袁鳳三有一子,名袁保頤;老四袁重三有四子,姓名分別為袁保晉、袁保純、袁保恬和袁保皖。

正應了一句俗話:“栽什麼樹苗結什麼果。”大概因為袁家老大、老二當年勤奮苦讀的緣故吧,在“保”字輩的這九個兒子中,真正能為袁家爭得榮耀的,還是袁樹三、袁甲三生下的四個兒子。

袁保中是一代梟雄袁世凱的親生父親,少年時兩次應試科舉不中,遂斷了這個念頭,一生也沒有入仕做官。在郭老太太孫子這一輩裏,袁保中是老大,順理成章地留在家中幫助四叔父袁重三操持家務,即使後來太平軍占領了清朝半壁江山,袁家子弟辦起了團練,紛紛奔赴疆場效命殺敵之時,袁保中依然沒有邁出鄉關一步,而是盡心盡力幫忙主持家政。他曾經走過捐納之路,以附貢生的資格捐過一個同知,不過那隻是個掛名的官銜,並無實際意義,相當於名譽副縣長之類虛職。有了這塊金字招牌,袁保中與人打交道時就多了一個籌碼。

袁保中生有六子三女。先是娶妻劉氏,劉氏病故後納了個妾,又是姓劉。原配妻子劉氏生有二子,長子袁世昌早夭,次子名為袁世敦,自持嫡傳,血統正宗,與父親後娶繼室小妾所生的袁世廉、袁世凱、袁世輔、袁世彤諸兄弟素來不和。即使後來袁世凱當上了民國大總統,權勢極重,他們之間的關係仍未能改善。這是後話,下邊的章節還將敘述。

袁保慶是袁樹三的二兒子,也是袁世凱的嗣父。鹹豐八年(1858),袁保慶考中舉人,此後再考進士,初試未中。太平軍興起,朝廷暫停科舉,天下讀書人斷了做官的正途。袁保慶收拾起書袋,跟隨叔父袁甲三南征北戰,建立功勳。由於平亂有功,也由於叔父在官場上的照應,袁保慶得到了皇帝的嘉獎,奉旨候補知府,赴山東濟南補用,後調赴南京署理江淮鹽運道——這是天下做官人全都羨慕的一個肥缺。袁保慶走馬上任,帶著正室妻子和新納的美妾金氏,以及過繼來的10歲的嗣子袁世凱。

官運亨通的袁保慶,私下裏卻有一個難言的遺憾。原配夫人牛氏出身大戶人家,知書達禮,夫妻間感情一直不錯。不幸的是,她生的兩個兒子均因病早夭,牛夫人傷心欲絕,從此鬱鬱寡歡,再也沒有生育。從繁衍後代的想法出發,袁保慶先後續納了小妾王氏、陳氏,可惜兩個小妾的肚子並不爭氣,生下三個女兒後,便再也沒有了動靜。

一晃間,袁保慶年齡過了40歲,官運財運樣樣都很暢通,就是未能有一個兒子,心頭時常泛起斷後之憂。妻子牛氏見丈夫整天如此鬱悶,想到了一個兩全的主意。原來,她在生下頭胎時,正巧袁保中的繼室劉氏也生下了袁世凱,當時劉氏奶水不足,而她的奶水極為充足,於是經常將兩個嬰兒放在一起哺乳。後來牛夫人的孩子不幸早夭,而袁世凱卻健康地活了下來,在牛夫人的眼裏,她一直將袁世凱視為己出。袁保慶無子,袁保中卻有六個兒子,牛夫人所出的主意是,將袁保中家的老四袁世凱過繼為子。

袁保慶聽了這個主意,也表示讚同。他先去向郭老太太請示,郭老太太一心巴望袁氏家族早日興旺發達,沒有不同意的。袁保慶再去找他哥哥商量,袁保中也十分豪爽地滿口應承,挑了個吉祥的日子,把過繼的儀式從簡辦了。從此以後,袁世凱就始終跟隨在他的嗣父身邊,過著一種輕裘肥馬、錦衣玉食的公子哥兒生活,直到同治十二年(1873)袁保慶因霍亂死於江南鹽運道任所,那年袁世凱14歲。

袁世凱處世的八麵玲瓏,與嗣父袁保慶的教育和少年時的生活環境有很大關係。據史料記載,袁保慶到南京署理江南鹽運道時,新娶了一房漂亮的姨太太金氏,此人是南京城裏有名的交際花,憑借花容月貌,恃寵而驕,經常和正室牛夫人爭吵,鬧得家中硝煙彌漫。此時才十一二歲的袁世凱卻能調停其間,既可博得牛夫人歡心,又可逗得金太太開懷大笑,兩個女人往往會看在袁世凱的分上,暫停她們之間無休止的“戰爭”。

袁保恒是袁甲三的長子,也是袁氏家族中一個舉足輕重的人物。此人字小午,道光三十年(1850)考中進士,時年25歲,經館選為翰林院庶吉士,授職編修。之後不久,太平軍起事,他離職隨父從軍,從此開始了他的軍旅生涯。

袁保恒是一名彪悍威猛的戰將。因為平撚的戰功,於鹹豐七年(1857)被封侍講學士銜,並賜頂戴花翎,次年又被加封“伊勒圖巴圖魯”的封號,這個滿語封號的意思是“勇士”。這之後,袁保恒在宦海中幾經升遷沉浮,先是在李鴻章麾下差遣任用,後來隨陝甘總督左宗棠赴陝西,擔任幫辦,專管西征糧草,功績卓著,贏得讚聲一片。

據說,袁保恒之所以深得左宗棠賞識,是因為一件國寶。隨左宗棠西征途中,有個偶然的機會,袁保恒聽說了一則傳聞,陝西岐山有個破落的大戶人家想賣掉一尊大盂鼎,因無人識貨無法出手。袁保恒聽後興致盎然,專程秘密前往,以700兩白銀的價格買下那尊價值連城的國寶。這事後來傳到了左宗棠耳邊,他圍著大盂鼎足足看了兩個時辰,連聲稱讚袁保恒慧眼識寶,獨占大運。袁保恒來了個順水推舟:“所有的好運氣都是左大人帶來的,當初買下這件寶貝,原本就想送給大人。”左宗棠一聽眉開眼笑,並不謙讓,當場笑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