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道這則傳聞是否帶有一些演義成分,但是袁保恒在官場上為人豪爽、出手大方的特點確實比較突出。至於袁保恒是否愛拍長官的馬屁,據筆者所看到的史料分析,此論並沒有多少根據。事實倒是恰恰相反,袁保恒為人耿直磊落,遇事敢於直言,在顢頇衰頹的清朝官場中,算得上是一個口碑不錯的好官。大概正是因為大盂鼎這個緣故,袁保恒像一顆冉冉升起的政治新星,光緒元年(1875)入京任吏部侍郎、刑部侍郎等職,成為正二品朝廷大員,也是袁氏家族中功名僅次於其父袁甲三的二號人物。
在袁世凱成長的道路上,袁保慶、袁保恒是兩個極其重要的人物,他們的言傳身教深深地影響了袁世凱的一生。關於袁保慶、袁保恒的故事,在本書以後的章節中隨著主要人物袁世凱的出場還將提到,此處暫且略過。至於袁家“保”字輩中的其他人物,相比袁保慶、袁保恒而言要遜色許多,事跡乏善可陳,此處也不多敘述。
中國有句古訓叫做“盛極而衰”,還有句老話叫做“富不過三代”。袁氏家族因為袁甲三、袁保恒父子連續考中進士而光宗耀祖,那時候鄉鄰裏所有人都說:老袁家的祖墳開始冒青煙了。但是祖墳冒過青煙之後又將如何,卻是一個沒人願意提及的話題。任何一件事物,過了鼎盛時期之後都難以逃脫逐漸下滑的命運。隨著政治和經濟地位的上升,項城袁氏家族的人變得囂張跋扈起來,有的人甚至依仗權勢,肆意幹預地方事務,鬧得縣太爺毫無辦法。官員們私下議論時個個搖頭,認為“項城官難做”。項城袁氏家族是沿著興盛的路繼續往下走,還是由盛而衰?暫時成了一個誰也說不清的謎團。
一個人的崛起和一個家族的崛起
項城袁家能在短短的時間內迅速崛起,成為中原望族中的耀眼新星,主要靠的是小時候並不怎麼出眾的袁甲三。
袁甲三不是特別聰明,但是也不笨。關鍵一條是他有個既嚴厲又慈愛的優秀母親,一手舉著鞭子,一手拿著香饃饃,誘導兒子們靜心讀書,走科舉之路。袁甲三一連參加了九次鄉試,均與舉人頭銜擦肩而過,可他毫不氣餒,反而愈挫愈堅,終於在道光十五年(1835)考中進士,授官禮部主事。
這是袁氏家族發跡的開始,也是袁甲三人生旅途的第一步。
在由皇帝直接主管的六部中,每個部的一把手均由滿人擔當。首為尚書;下設左、右侍郞,相當於副部長,分別由滿人和漢人擔任。
禮部主事是僅次於尚書、侍郎的官銜,類似於今天的秘書長。在袁甲三任禮部主事期間,擔任禮部左侍郎的曾國藩是他的頂頭上司,這兩個漢人出身的官員氣味相投,成天湊在一起研討宋儒之學,結下了深厚的私人情誼。沒想到後來一場太平天國起義,硬是將曾國藩推到了風口浪尖上,成了支撐大清王朝的棟梁之才。袁甲三在官場有這麼一個過硬的內援,他的發達之路便指日可待了。
袁甲三的迅速躥紅,與太平軍的興起有重大關係。苦命天子奕在皇帝的龍椅上屁股還沒有坐熱,就有人來搶奪他的位置。洪秀全、楊秀清在廣西紫荊山區起事,僅僅用了兩三年便奪走了清朝的半壁江山。鹹豐皇帝接連派出多名欽差大臣,試圖止住大清崩潰的頹勢,然而那些暮氣沉沉、貪鄙庸懦的八旗武臣所帶領的綠營兵根本不堪一擊,紛紛望風而逃。
既然正規的軍事機構和力量不能對付,這就驅使皇帝尋找新的救助辦法。於是,地方性的團練武裝應運而生,迅速形成一股能夠左右清王朝局勢的重要力量。
這一時期,曾國藩、李鴻章、胡林翼、左宗棠、江忠源等文職出身的官員紛紛走出書齋,返回鄉梓籌辦團練武裝,成為著名的團練首領。袁甲三聞風而動,連夜給皇帝寫了奏折,主動請纓殺敵,他的願望很快得以實現。道光三十年(1850),袁甲三被調任江南道監察禦史,兵科給事中,從此開始了他的戎馬生涯。
鹹豐三年(1853),袁甲三奉朝廷之命,前往皖北幫辦團練,防剿撚軍。
在這之前,負責安徽團練防剿事務的是周天爵。提起此人,大有一番來頭,他是山東東阿人,起家於縣令。早在洪秀全、楊秀清起事之初,周天爵就以廣西巡撫的身份參與對太平軍的圍剿,與上司李星沅、同僚向榮之間的關係相處得極不融洽。他是個有名的酷吏,為政剛烈暴戾。據李伯元在《南亭筆記》中說,他在擔任湖廣總督時定下了幾條嚴酷的規矩:做訟師的,砍手指;行盜竊者,挖眼睛;抽鴉片煙的,剪嘴唇。真不知道人被剪了嘴唇以後會是什麼模樣。周天洪秀全(1814~1864),太平天國運動領袖。原名仁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