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了“文革”時期,老袁的故居洹上村和墓園袁林都難逃過一劫。紅衛兵和革命群眾提著紅油漆桶,在牌樓、碑亭、石柱和外牆上刷寫最高指示,塗抹時髦標語,至今仍能見到斑駁痕跡。不知道什麼原因,當時他們沒有用炸藥去炸開一米多厚的鋼筋水泥加固的墓穴。
在河南項城,袁世凱故居就沒有這麼幸運了。據義務看管袁氏故居的侯金亮說,袁氏故居原來廳堂成片,十分壯觀,但是經過1958年、1962年和1976年三次毀滅性破壞,現在僅存50多間房子,且很多建築成了危房。1958年大煉鋼鐵,袁宅內的石磚被撬起運走,房子的木料成了大練鋼鐵的燃料。1962年,袁宅內剩下的房子成了倉庫,當地糧食部門的糧食全部堆放在這裏。1976年,村裏要修路,袁宅的磚石被敲碎成了鋪路石。如今袁宅剩下的建築群空空蕩蕩,昔日輝煌早已成了遙遠的夢。
對於袁世凱這麼一個複雜人物,蓋棺百年,定論難如上青天。然而對袁世凱的商業炒作,卻已悄然拉開了帷幕。
前些年,河南安陽市政府就開始著手袁林神道拆遷重建工作,投資二百餘萬元解決了附近居民搬遷問題。當地政府還有個旅遊規劃向全國招商,擬重修彰德洹上村袁世凱故居養壽園、謙益堂、五柳草堂等八大景觀二十七處建築群,預計投資總額高達一億五千萬元。
2006年11月,河南項城市又爆新聞:政府計劃投資6500萬元對袁世凱舊居進行保護維修,因財政經費緊缺,號召動員全市各單位職工“自願捐款”,普通工作人員至少一百元,副科級二百元,正科級五百元,副處級一千元。消息一經發布,引爆了一片轟動,有的支持,更多人反對,有人甚至將一股怨氣遷怒到已死去近百年的袁世凱頭上,要將那彰德洹上村養壽園的彙流池個“竊國大盜”從墳墓裏拖出來鞭屍,提出這樣的質疑:賺錢就可以販賣曆史的恥辱嗎?
躺在墳墓裏的袁世凱如果見到百年以後的這一幕,一定會皺起眉頭大罵“混蛋加三級”!老袁當年是撈錢的一把好手,他不會想到家鄉的後人籌起錢來這麼缺少技術含量,毫無政治智慧可言。
當地政府也有難言苦衷,靠老百姓捐款,隻是重修計劃中資金來源的一部分。其他兩條途徑是:一、項城市財政每年列入財政預算,三年內完成三千五百萬元的投資任務;二、采取社會募股分紅和成立袁氏宗親聯誼會的方法,廣泛動員社會各方麵的力量共同參與。據前去采訪的記者說,項城地方官員對重修老袁舊居一事諱莫如深,認為袁世凱是竊國大盜,是曆史的反麵人物,擔心報道後會把工程搞砸了。“可以參觀,可以旅遊,就是不能報道。”說穿了,項城市政府重修袁世凱舊居,既不是對老袁情有獨鍾,也不是要翻什麼曆史舊案,更多考慮的恐怕是發展地方旅遊事業。其實重修袁世凱舊居本身並沒有錯,錯就錯在利用權利號召動員全市各單位“自願捐款”。
對於重修老袁舊居這件事,搜狐網作了一個調查,認為可以適當修補,但不應花太大代價的人占62%;對於這種曆史人物堅決反對的占21.37%;完全讚成這種做法的占14.11%;說不清的占2.02%。
從這份調查中或許能夠看出,對曆史人物的評價和呼聲,終於不再是一邊倒了,一個尊重曆史多重記憶的曆史觀正在向今天款款走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