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41章 白雲蒼狗(3)(2 / 3)

如今,這個人離開人世已經快有一個世紀了。1916年的北京火車站,段祺瑞站在瑟瑟秋風中,望著護送靈柩的隊伍隨著火車遠去。北京政府按照袁世凱遺願,特派陸軍部次長蔣作賓專程護送靈柩抵彰德,葬於洹上村東北的太平莊。又特派河南巡按使田文烈負責陵園建造,是年6月動工,曆時兩年,於1918年6月告竣。陵墓占地139畝,耗銀150萬兩,墓園四周種植樹木近五千棵,規模宏大,名為“袁公林”,又稱“袁林”。

袁林形製仿明清帝陵,墓塚則是西式建築,所有青獅白象、石人石馬,造型渾圓,簡約而又不失精細。墓前有碑亭一座,寫著“大總統袁世凱之墓”八個字,係老袁生前好友徐世昌的手筆。從外表看,墓塚是清一色的青白石,分三階壘成,墓台上有石柱鐵門和祭祀用的石桌。據說整個墓台部分,都是比照美國總統格蘭特的廬墓形製建造的。

在陵墓修建工程中,田文烈盡忠職守,每一筆支出都有詳細的賬目,一本幾百頁紙厚的《袁公林墓工報告》,很能說明他的認真態度。此人字煥亭,湖北漢陽人,原為北洋武備學堂畢業生,曾隨袁世凱赴朝鮮任軍中文案,是老袁的嫡係。他請來一流的德國工程師專門負責設計。國庫銀兩奇缺,便四處募捐化緣,在那本《袁公林墓工報告》中,附有一份捐款者清單,徐世昌、段祺瑞、馮國璋、王士珍、張作霖、曹汝霖等,都是捐款一萬元,其他五六千元不等,最少的也不低於兩三千元。

袁世凱的陵墓修建完畢後,舉行了隆重的落成儀式。到場的有民國政府官員和老袁的家屬親友上百人,官員一律穿製服,“文東武西”站立,北向脫帽肅立。讀完祭文後,樂隊奏起音樂,眾人焚香敬酒,在墓台前三鞠躬。其時南方革命黨對袁世凱已是罵聲一片,但是並沒有影響北洋舊屬們對這位北洋始祖的公祭活動。

1922年,素以作戰勇猛、治軍嚴格著稱的馮玉祥調任河南督軍,總攬河南軍政大權。此人曾對末代皇帝溥儀下令三小時內搬出皇宮,如今故伎重演,對老袁滿肚子怨憤終於有了發泄的機會,下令將占地二百多畝的洹上村袁林改做安陽高級中學,袁家的財產也被弄到開封博物館。這是老袁故居洹上村第一次遭毀,此後國共大決戰,戰火無情,把這座中西合璧的墓園炸成了一地殘磚碎片。

袁林的守墓人叫殷百儉,老家是外地人,從他爺爺那輩要飯到了彰德,落腳在太平村村北頭。袁家後人來找他爺爺商量,讓他幫助看墓園,那邊有空地可以耕種,兩邊互抵雙方都不用找錢了。那以後殷家就開始世代守墓。和殷家一樣的還有張家、劉家和李家。遇到有人前來祭拜,他們就到處走走看看,掃掃院落,給殿堂內的器皿撣撣灰塵,更多的時間耕種田地,自耕自收,小日子過得也還湊合。這些老實本分的農民,把看守袁林當做世家的基本職責,盡職盡責地常年堅守。日本人侵犯中國時,要在這一帶修建飛機場,毀掉了一些柏樹,他們和袁家後代一起去找日本人交涉,像對待自家的事情一樣。建國後,袁林收歸政府管理,那些看墓人各自有了去處,殷百儉被分配到當地一所滑翔學校當水電工,閑下來沒事幹時,他仍然經常愛到袁林轉悠,走走看看,仿佛是在追憶過去的那段歲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