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5章 地理之謎(1)(1 / 3)

西湖前身是海灣嗎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妝濃抹總相宜。”媲美於古代美女西施的西湖,究竟是怎麼形成的?學術界至今仍眾說紛紜。了解西湖到底是怎麼形成的,對西湖的現在和未來的發展都有重要價值。

一種說法認為是由於築塘形成的。西湖原來與海相通,這是古今比較一致的看法。據南朝宋文帝時錢塘縣令劉道真在《錢塘記》中所記,東漢時錢塘郡議曹華信為了防止海水侵入,招募城中人民興築了“防海大唐”,建成以後,連錢塘縣衙門也遷來了,這就是今日杭州市的前身。西湖從此與海隔絕,成為湖泊,此說曆代學者都有認可,因此流傳至今。

19世紀初,日本地質學者提出另一種說法,西湖是因火山爆發,岩漿阻塞海灣而成為湖泊的。

我國著名科學家竺可楨先生經過詳細的實地調查研究,認為西湖原是一個瀉湖,推翻了日本地質學者的說法。竺可楨認為,西湖本是海灣,後來由於湖潮挾帶的泥沙在海灣南北兩個岬角外(即今吳山和寶石山)逐漸沉澱堆積,最後相互連接使海灣與大海隔絕而成為湖泊。

魏嵩山先生依據《史記·秦始皇本紀》的記載——“公元前210年秦始皇東巡會稽,至錢塘臨浙江,水波惡,西百二十裏從狹中渡”,指出當時(杭州附近)的錢塘江水麵仍相當遼闊。而《漢書·地理誌》“武林山,武林水所出,東入海”的記載,則清楚地表明在西漢時期西湖仍為海灣,杭州市區還未成陸。魏氏認為劉道真《錢塘記》所載“華信築大塘”之事確實,因此認定西湖與海隔絕成為內湖,時間應當是在東漢。

林華東先生對眾多研究者主張的“西湖是因為東漢華信築塘成功後才形成”的說法提出異議,認為如果確有華信築“防海大塘”,其功能也該是防禦海潮衝擊陸地,就像1983年7月在杭州江城路立交橋所發掘的五代錢氏捍海塘的功能一樣,說明東漢華信築防海大塘時,內側地帶已經成陸,但是由於常受潮患,因此在海潮衝擊要害處“立塘”,保護陸地不被海水吞沒。這並不能說明華信是吳山與寶石山之間,築起一條如同建造水庫時的攔蓄水大壩後,才促成西湖的形成。林先生主張最遲在東漢之前,西湖就已形成。西湖風景西湖形成於何時

吳維棠先生從西湖東岸望湖賓館地下4米深的鑽孔采樣中,發現存在黑色富有機質和植物殘體的粘土層,用碳14檢測得距今2600年左右。白堤錦帶橋兩側五六米深處的鑽孔中,有一碳化程度較高的泥碳層,厚10~50厘米,用其上部的標本做年代測定,發現距今有1805年左右。泥碳層之下的青灰色粉砂質粘土中,富含有機質和碳化的植物幹枝,分析結果發現有黑三棱、眼子菜等陸上淺水生的植物,這說明當時西湖已是沼澤。由此推測,西湖在春秋時代已經沼澤化。在疏通西湖的時候,人們曾發現一些石器和戰國至漢代的鐵斧,估計是古人從事漁獵生產時失落的。因此,吳先生推斷:在西漢前,杭州不是海灣,而且海灣成陸後遺留下的殘跡湖(西湖)也已沼澤化。這就無怪乎《史記》、《漢書》、《越絕書》等古籍中,隻記載錢塘縣和別的湖泊,而沒有關於古西湖的記載。

現在,人們還不能清楚地知道西湖的成因,相信隨著研究的深入,一定會弄明白的。

刺桐港為何衰敗

鴉片戰爭前,人們都知道廣州黃埔港是中國的大港,鴉片戰爭後,上海港超過了黃埔港,成為中國的大港。如果再向前追溯,中國最早的大港是泉州刺桐港,但它卻早已湮沒在曆史的泥沙裏,它的興衰也隨之成為一個謎。曆史上的泉州刺桐港

1292年夏天,曾在元朝政府擔任過揚州總督的意大利威尼斯人馬可·波羅,奉朝廷旨令護送蒙古公主闊闊真赴伊朗時,曾經來到當時南方著名的港口泉州刺桐港,望著檣桅如林、千帆競波的景象,他發出了“刺桐是世界上最大的港口之一,大批商人雲集這裏,貨物堆積如山,的確難以想象”的感歎。

還有一位外國旅行家——摩洛哥的伊本·巴圖塔,也曾到達泉州,並在他的遊記中留下盛讚刺桐港的筆墨。他也認為當時的刺桐港是世界上最大的貿易港,其規模完全可以和埃及的亞曆山大港相媲美。

泉州因為環城牆種植著刺桐,所以有“刺桐城”的別號,泉州港也就被叫做刺桐港了。宋元時期的泉州,正處於曆史上少有的海上貿易空前繁榮的鼎盛時期,而當時的刺桐港也的確是一個東方巨港。泉州灣位於東海和南海的交彙之地,麵對遼闊的海洋,背靠閩南金三角地帶。據史料記載,從刺桐港駛發的船隻,不僅溝通朝鮮、日本、琉球,還到達南洋各國。航行距離最遠的記載是穿過霍爾木茲海峽,直抵阿拉伯世界甚至遠航非洲沿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