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三章 八方商賈聚洪江(2 / 3)

興旺的洪油業,不僅催生了清末的張吉昌、民初的慶元豐及徐榮昌(後兩者均為江西新幹縣籍商人創辦)等號稱資本過百萬兩銀子的巨富,還有力帶動了洪江當地圓桶業、裱糊業、運輸業及各式商業服務業的迅猛發展。

洪江第二大支柱產業木材業的發達,也得益於地利。黔東南、桂北山區有大片原始森林,可作優質建築材料,而沅水流經洪江後,河麵寬闊、水流平穩,形成數十裏長的天然排塢。上遊各口岸木商編好木排後,順流而下,大量木材彙聚到洪江,使它成為黔、桂及湘西南最大的木材交易市場。

木材商中,買賣兩路分別稱為“水客”和“山客”,他們自四麵八方彙聚洪江,以地域自成幫派,名氣響亮的有八幫,即花幫、黃州、益陽、常德、長沙、武漢、黔陽和天柱等八地木商,其中以來自湖北大冶的花幫資金最為雄厚,木材購銷額約占總量的六成。這八大幫還在洪江共建了木業同業公會,抗戰前的1935年登記會員超過150戶。

清朝末年,由畢業於湖南政法書院的儒商楊竹秋經營的楊恒源油號,打通關係,取得采購“皇木”的許可,將洪江木材直銷北京。另據《中國實業誌》記載,民國十年至民國二十三年(1921—1934年),洪江年輸出木材量最高時達78萬立方米,價值700多萬銀元。為木材業服務的鐵作業、木作業、排纜業、水運業等也興盛不衰。

鴉片戰爭之後,清廷被迫放開“煙禁”,雲貴川鴉片(俗稱土藥)大部分經洪江水路運至全國,每年可達7000擔以上,到光緒年間更高達每年3萬餘擔,銷售收入1500萬銀元。民國九年至二十一年(1920—1932年),洪江一地每年征收煙土稅500萬銀元,占湖南全省鴉片稅總額的45%。由於鴉片附加值高,遂與洪油、木材鼎足而立,躋身洪江三大產業之列。

成也洪油 敗也洪油

1938年9月,就在沈從文的《湘西》諸文陸續於蕭乾主編的香港《大公報·文藝》上連載時,急需戰時援助的中國政府,派遣著名銀行家陳光甫秘密赴美,與美國財政部談判以桐油出口換取借款。

幾經努力,雙方在次年2月簽訂《桐油借款合約》,美國進出口銀行貸給中國2500萬美元(年息4厘),中國以向美國出售桐油22萬噸之淨收入償還,5年內付清。這項借款主要用於改善剛剛完工的抗戰後方命脈滇緬公路的運輸狀況。

談判期間,為了爭取“孤立主義”盛行的美國朝野同情,陳光甫曾派人將中國西南軍民冒著日寇飛機轟炸危險,在崎嶇山路上搶運桐油輸美的艱難情形,拍成影片,寄給美國當局。一年後,陳光甫返國,為督促桐油和滇錫(中美又簽訂了出售7萬噸錫換取2000萬美元貸款的合約)外運,年近花甲的他親自奔走於交通甚為不便的西南各地。

在此期間,陳光甫本人是否到過洪江考察,迄今未見明確的記載。而這個大西南最重要的桐油集散和加工中心,在事關民族存亡的戰時桐油出口中做出過多大貢獻,也鮮有史料提及。唯一見諸報端的,反而是此時此地的洪江洪油業,因牽涉到一宗莫須有的“運油資敵案”中,正麵臨滅頂之災。

原來,抗戰全麵爆發後,長江中下遊沿岸的上海、南京、武漢相繼失守,長江實行封鎖禁運,洪江各油號被迫停業,洪油產品大量積壓。1939年初,徐榮昌油號駐鎮江(時該城已被日寇侵占)分莊管事鄧子英得知,江浙一帶油品緊缺,價格高漲,他認為有利可圖,便向洪江總號寫信建議,將常德等地積壓存油運來銷售。

豈料此信為國民政府駐洪江郵檢所的特工人員截獲,即轉交當地公署專員兼保安司令手中。後者意識到,此乃勒索洪江富商巨賈的良機,於是把徐榮昌老板徐餘鬆、楊恒源老板楊竹秋、慶元豐老板劉雪瓊等洪江八大油號頭麵人物“請”來,當場出示信件,告之以“運油資敵”罪名,要求老板們出兩萬銀元“擺平”。

遍布洪江街頭的報館記者們探得風聲,將此案當成特大新聞曝了出來,消息傳到香港,《大公報》又再予以披露,一下驚動了重慶國民政府最高當局。後者立即責令軍事委員會電告湖南地方嚴厲查處,八大油號老板因此鋃鐺入獄。

留守八大油號的經理們眼見情勢不妙,商量要“舍財保命”。因洪江油號老板多為江西人,他們耗費巨資,打通關節,請出深得蔣委員長信任的劉峙(抗戰初期任第一戰區副司令兼第二集團軍司令)等江西籍高官進行斡旋。最後定了個“事出有因,查無實據”的結論,將關押的8位老板全部釋放,這才了結此宗轟動全國、駭人聽聞的“經濟漢奸”大案。

但此案前後耗時一年多,八大油號共花費20多萬銀元,被押的老板又大多年事已高,不堪折磨,如慶元豐的劉雪瓊出獄不久即客死重慶,洪江洪油業因此元氣大傷。

加上抗戰8年,洪江油號全部停業,坐吃山空,幾近一蹶不振。第一大產業衰落,連累了洪江商城各業衰微,往昔輝煌,自此一去難返。

“洪商”與洪江

一個包袱一把傘,來到洪江當老板。

這是一句在洪江人盡皆知的民諺。據長期關注挖掘當地商業文化的洪江區政協副主席曾湘洪說,洪江商幫有別於傳統十大商幫的最突出特點,就是他們由久居洪江的全國各地商人繁衍生成,故能揚各大商幫之長,避各大商幫之短。

比如洪江商人從不做“引車賣漿、織席販履”之類的小買賣,懂得“十人不如一牛,十牛不如一車,十車不如一船”的道理,敢於打造縱橫沅水和長江流域的“巨無霸”船隻,以運輸洪油、食鹽、布匹、南雜(日用品)、土藥(鴉片)等大宗貨物,因而能夠在小小山城造就“其富直逼長沙,百萬之家以數十計,全城四萬人左右,經營商業者竟達半數”的盛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