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辰溪大河上行,便到洪江,洪江是湘西中心。出口貨以木材、桐油、鴉片煙為交易中心。市區在兩水彙流一個三角形地帶,三麵臨水,通常有‘小重慶’稱呼。”
這是沈從文發表於1938年8月的散文集《湘西》之《沅水上遊幾個縣份》中的一段話。
那年年初,在“七七”抗戰爆發後的硝煙中,35歲的沈從文不得不拋妻別子,離開北平,匆匆南下,再次回到湘西老家。住了3個多月後,他輾轉抵達昆明,任教於西南聯大,同時執筆作文,記述此次返鄉的所見所感。
古城洪江雖僻處內地,卻擁有數百年傳奇般的商業曆史,它受到中國現代最出色鄉土作家的青睞,實非偶然。
三百年間 幾度輝煌
曆來描述洪江商業盛況的名作家,沈從文並不是第一個。
早在《湘西》問世的250年前,即清康熙二十六年(1687年),路經洪江的知名文人王炯在其《滇行日記》中即感歎,此地乃是“七省通衢,煙火萬家,稱為巨鎮”。
湖南境內有湘、資、沅、澧四大水係。從地理位置上看,自貴州流出的清水江與源自桂北的巫水在洪江城彙入沅水,沅水下行經洞庭湖再入長江,這座本不起眼的湘西小鎮,實際上扼長江中下遊沿岸商業城市與西南內地之間的水路咽喉。在水路運輸為主的近代以前,它當仁不讓地成為溝通東西的一大貨物集散中轉地。
王炯所生活的明末清初時期,應是洪江商業史上第一個真正的鼎盛期。史書記載:“當是之時,列肆如雲,川楚之丹砂白蠟,洪白之膠油、木材之堅美,乘流東下到洞庭,接長江而濟吳越。連帆之船銜尾而上,環貨駢積,率以花布為大宗,南連桂林,西趨滇黔,利市三倍……儼然西南都市也。”
當年許多洪江商人,除經營商品運輸貿易外,還兼營手工業,如開辦造船工場、織染坊等,大量雇傭技術工人,堪稱沿海城市以外,中國內地最早出現資本主義萌芽的地方之一。
洪江商業的第二個鼎盛期,應在康雍乾盛世至鹹豐、同治年間(約18世紀初到19世紀中後期)。此時大量外地外省移民湧入洪江,據粗略統計,有18個省、24個州府、80多個縣在洪江設立了同鄉、同業會館,全城3.8萬人中,寄命於商,坐地經營者,多達1.6萬人。這還不包括常年遊走各地的洪江行商。
時人記載,洪江兩河四岸“商賈駢集,貨財輻輳,萬屋鱗次,帆檣雲聚”,因原有商業碼頭不敷應用,僅各地商人會館增設的專屬碼頭,就有20多個。
這一時期洪江商人的一大貢獻,是利用本地桐油生產和加工優勢,開創了洪油產業。他們徹底改變小本經營、小打小鬧的格局,在洪江設立總部,到武漢、鎮江、上海等地設立分號,第一次實行產權與經營權分離,聘用職業經紀人做掌櫃,走上集團化、規模化經營之路,洪油由此暢銷國內外。
沈從文筆下的洪江,已達到了它的第三個商業鼎盛期,即清末民初直到抗戰期間。隨著清政府不再“禁煙”,煙土(鴉片)貿易與洪油、木材一起,成為當地三大支柱產業,而西南地區陸續開放後,洪江的水陸交通優勢更加明顯,真正發展為一個成熟的專業商市。
在此期間,沿海及中原地區連年動蕩,尤其是抗戰爆發後,各地商人及流寓避難者大量湧入洪江,小小一座山城,人口從戰前的4萬餘人,激增至15萬(一說20多萬),城內錢莊票號、洋行鏢局、客棧當鋪、茶舍酒家、青樓煙館,一應俱全。
比如民國三年(1914年),洪江就有大小錢莊23家,到了民國二十二年(1933年),據《中國實業誌》記載,洪江每年的貨幣流通量約58萬銀元,僅次於省會長沙,居湖南省第二位。而從1925年到1947年的20餘年間,當地創辦的各類報館更不下18家。一個湘西小鎮,儼然成為大湘西乃至大西南的金融劃撥中心乃至經濟文化中心了。
三大產業 地利天時
在《湘西》的另一篇文章《常德的船》裏,沈從文還不厭其煩地詳細描繪了洪江的油船:
“在沅水流域行駛,表現得富麗堂皇,氣象不凡,可稱為巨無霸的船隻,應當數‘洪江油船’。這種船多方頭高尾,顏色鮮明,間或且有一點金漆裝飾,尾梢有舵樓,可以安置家眷。大船下行可載三四千桶桐油,上行可載兩千件棉花,或一票食鹽。用櫓手二十六人到四十人,用纖手三十人到六七十人,必待春水發後方上下行駛,路線係往返常德和洪江。”
據1938年湖南官方的《湘水道查勘報告》稱,經常停泊在洪江的大帆船(大的載重10噸以上)有511艘,小船近千艘,加上每年數十萬方木排經洪江下洞庭、入長江,當地商人可以說幾乎完全壟斷了沅水運輸業,全盛期時俗稱“船巴佬”的從業船工達一萬多人。
原來,臨近洪江的湘西雪峰山區盛產桐籽,可作為原料製成桐油,是農具、家具、房屋及船隻廣泛使用的防水塗料。清鹹豐末年(1860年前後),傳統桐油加工技術傳入洪江,當地油商多方改進工藝和配方,熬煉成性能更優的油品,名為“洪油”,用特製圓木桶密封包裝後,以船運送至漢口、鎮江、上海等地銷售,尤受江浙一帶水鄉居民的歡迎。
據說,清同治三年(1864年),即湘軍攻陷天京的那一年,由福建和江西籍商人合夥創辦了洪江城第一家油號——張吉昌油號。此後,隨著黔桂川等地桐油均經洪江黃金水道集散,經營精煉洪油的油號不斷增加,收購、榨煉、製作、包裝、運銷等上下遊產業鏈日趨完善,洪油遂成為洪江三大支柱產業之首。前述《中國實業誌》記載,極盛之時,洪江城的洪油業商號有十六七家之多,每年運出洪油20萬擔以上,貨值700萬銀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