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鹹豐六年(1856年)春夏之交,湘軍與太平天國西征軍曠日持久的武漢三鎮攻防戰,硝煙漸散,湘軍悍將曾國荃(曾國藩九弟)來到了剛剛收複的漢口。
自詡“揮金如土、殺人如麻”的曾國荃,這一回並不是要親自向敵方名帥翼王石達開叫陣,而是應軍中同袍劉長佑之邀,現身遠近聞名的漢口寶慶碼頭,為湖南第一商幫寶慶幫“撐場子”。
一出持續長達百年的商幫“碼頭風雲”,至此高潮再起。
傍大款 打碼頭
原來,當時活躍於長江中遊商業重鎮漢口的兩大商人集團——寶慶幫與徽州幫,正為擴大本幫勢力、爭奪碼頭地盤鬧得不可開交。
後來因戰功彪炳,曆任兩廣、直隸及雲貴總督的劉長佑,乃寶慶府新寧縣人,他受漢口寶慶會館首任會長何元侖之托,欲借實力強橫的湘軍名頭,打壓對手氣焰。
據民間記述,何元侖時年已七十開外,得到曾國荃、劉長佑兩位湘軍大佬出麵,底氣陡增,即號召會眾,加緊操練,伺機向徽州幫出擊。對方探得風聲,決定先下手為強,率先聚集幫中武功高強者,偷襲寶慶幫。兩幫相逢勇者勝,雙方在寶慶碼頭上近身肉搏,大打出手,結果各自戰死數十人,傷者不計其數。
此役最後以徽州幫敗退告終,寶慶幫趁機稱雄漢水江岸,將勢力範圍一舉擴充至寶慶碼頭地界之外,建成寶慶街等“六街八巷”,至今猶存,為聞名遐邇的漢正街商業區之核心地段。
明清以來,木材都是漢口的大宗交易商品之一。早在清朝嘉慶(1796—1820年)初,湖南中南部寶慶府所屬的邵陽、武岡、新寧、新化等縣船幫商人,運送本地出產的大量木材,沿資水順流而下入洞庭湖,再溯長江抵達漢口。他們在長江和漢水交彙處沿岸,龜山對麵,創建了本幫的專用碼頭——寶慶碼頭。
漢口寶慶幫每年的銷貨金額,以百萬兩白銀計,以其為主力的湖南商人,逐漸獨占漢口木材市場的鼇頭。
但寶慶府與漢口水路距離一千多裏,船隻往返一程動輒數十天,起初寶慶幫內又未留專人看守碼頭,同樣看中此地位置的徽州幫,乘虛而入,反客為主,不讓新到的寶慶幫船隻靠岸,由此引發兩幫激烈的碼頭爭奪戰。
自嘉慶年間一直到20世紀40年代末,140餘年間,寶慶幫為保住地盤,與徽州幫及其他省籍商幫械鬥不斷,鹹豐六年之役,是有史料記載的三次大戰之一,也是最血腥的一次。
近年出版的《武漢市誌》之“幫會”一節中稱,碼頭眾多的武漢三鎮曆史上經常發生地域性商幫之間的武力爭鬥,俗稱“打碼頭”,發展到近代,往往演變成為幫派“把頭”(老大)之間,或秘密社會內部不同派別的火拚。
上述地方誌書直言:“湘幫商人在與漢幫、徽幫之間持續百餘年的爭鬥中處於不敗,跟近代強大的湘係地方政權集團的有力支持、庇護是分不開的。”
鸚鵡洲 小湖南
“晴川曆曆漢陽樹,芳草萋萋鸚鵡洲。”唐代詩人崔顥的生花妙筆,讓長江邊上的一片小沙洲,與黃鶴樓一起名垂千古。
到了清代中後期,這片風景秀美的小沙洲,成了以寶慶幫為主力的湖南木商與武漢本幫木商之間激烈爭鬥的又一個戰場,所釀成的積怨與衝突,綿延達一個世紀之久。
19世紀初陸續踏足漢口的湖南木材商人,通過省內的湘、資、沅、澧四水,以船運或“放排”方式順流而下,將竹木材運至漢口及漢陽,供各地商家選購,鸚鵡洲一帶江灘開闊,水勢平緩,尤其適合大量竹木排停放。
清代湖南木商實力極盛之時,號稱“五府十八幫”。“五府”即長沙、常德、衡州(今衡陽)、寶慶與辰州(今懷化市沅陵縣)五個主要木材產地。“十八幫”則為各府內再按地域劃分的小組織,比如寶慶府商人又分大河幫、小河幫,前者以邵陽人為主,後者以新化人為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