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各府各幫的商人,平時獨立經營,也有各自的碼頭、行棧(倉庫)和會館,一旦遇到其他省籍商幫競爭,大多能團結起來,一致對外。實力最強的寶慶幫,除了坐鎮漢口寶慶碼頭,在漢陽鸚鵡洲、武昌白沙洲等地,都建立了碼頭。
據美國學者羅威廉在《漢口:一個城市的商業和社會(1796—1895)》一書中的研究,由於裝載木材的大駁船在漢陽鸚鵡洲停泊、裝卸更為便利,19世紀40年代,這個長江邊上的沙洲,在地區間大宗廉價木材貿易市場中的重要性,趕上並超過了漢口沿岸。而真正讓它進入黃金時代的,是湘軍從太平軍手中奪回武漢三鎮後,計劃建立和訓練一支強有力的水師,他們需要就地采購大量的木材。
稍後,清廷廢除實施多年的禁海令,刺激了航海帆船的大規模生產,湘軍集團領袖發起的洋務運動,又讓國內的礦山開發和近代工業得以迅速起步,對木材的需求空前強烈。寶慶幫等湖南“五府”木材商人,近水樓台先得月,在鸚鵡洲木材交易市場大展拳腳。
貿易繁盛的鸚鵡洲上,人煙日益稠密,從“芳草萋萋”到居民逾萬,其中至少三分之二是湖南人,尤以寶慶人最多。為保身家財產安全,“五府十八幫”共同捐資,在鸚鵡洲的洲脊上修建了著名的鸚鵡堤,又先後修建湖南各幫會館28座之多。武漢人因此稱鸚鵡洲為“小湖南”。
在湖南幫興起之前,壟斷漢口木業的是江西幫和黃幫(由遷居鄂東黃州的江西籍商人組成),太平天國運動期間及之後,湖南幫乘湘軍之勢而起,這兩撥江西商人失去天時地利,再也未能卷土重來。
倒是原來為江西商人充當地方代理商的漢幫(活動於漢水流域的湖北本幫)木材商,頑強地生存下來,與徽幫一起,繼續長期對抗湖南幫。
寶慶幫 殺四方
20世紀初期,日本駐漢口總領事水野幸吉多方搜集數據情報,寫成《漢口》一書。據他的統計,近代漢口活躍的地域性商幫達12個之多,在規模較大的商幫中,年貿易總額達到3500萬兩白銀以上的,有寧波幫、潮州幫、廣東幫和香港幫;年貿易總額在2500萬兩以上的,有湖南幫;年貿易總額在1000萬~1500萬兩的有四川幫、雲貴幫、陝西幫、河南幫、江西幫和福建幫。
清代的漢口,與北京、蘇州、佛山合稱“天下四大聚”,即商業最繁華的都市,曆來不太顯山露水的湖南幫,能居於漢口各大商幫的中遊偏上地位,令人刮目相看,而寶慶商人實為漢口湖南幫的中流砥柱。
道光末年(1848年左右),寶慶碼頭一帶已聚居了數千人,在幫主何元侖倡議下,幫眾共同出資修建了寶慶會館。會館主體建築前後三進,設有議事大廳、辦公樓及學校,是當年漢口最氣派豪華的商幫會館之一。
而據近年新寧縣民間人士所作《天下湘商》一書介紹,到抗戰爆發前夕的1937年,寶慶府各縣經漢口寶慶碼頭運銷武漢三鎮的大宗物資,成交金額分別達到:煤炭120萬銀元、木材80萬銀元、紙張60萬銀元、茶葉25萬銀元。
又有市井流傳的歌謠唱道,寶慶人是“尾擺長江掀巨浪,手搖槳樁遊四方”。可見其生意興隆,春風得意。
抗戰勝利之後,寶慶碼頭一度成為招商局和民生輪船公司的停泊碼頭,各省籍商幫民船也相繼來此停泊,寶慶幫自家的船舶,反倒難以靠岸了。
眼見百餘年的老地盤遭“侵占”,寶慶人沉不住氣了,他們仿效前輩何元侖,備下厚禮,登門拜訪奉命駐紮在武漢的國民黨73軍55師師長、新化縣人梁子祿。
曆史再次重演,梁師長下令調來機槍連,在寶慶碼頭周邊架上輕重機槍,虎視眈眈,外省籍船隻見狀,隻好趕緊駛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