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03年11月4日(清光緒二十九年九月十六),長沙城西離湘江不遠的保甲局巷,22歲的桃源人宋教仁、23歲的善化(今長沙城南)人章士釗、26歲的湘潭人劉揆一和29歲的新化人陳天華等十來個年輕人,悄悄辦了一場生日宴。座中的“壽星”,是他們的老大哥,虛歲剛滿30的黃興,他也是善化人。
為黃興慶賀生日隻是借口,當天的聚會別有所圖,即籌備成立一家宣稱要興辦礦業的華興公司,其宗旨為耐人尋味的“同心撲滿,當麵算清”(撲滿即存錢罐)。這家公司,就是中國近代史上人所熟知的反清革命團體——華興會。
熱血商人救中國
“心懷不軌”的華興公司采用了當時十分新潮的股份製,重要成員均稱“股東”,所持股票即會員證。其主要資金由黃興、劉揆一兩人籌措,核心會員也多有捐助。比如出身殷實地主家庭的黃興,就變賣了祖屋以及年收成近300石穀的大片田產,而父親早年當過湘軍鄉勇的劉揆一,不惜舉全部家產借貸,慷慨拿出了4000多銀元。
除了矢誌反清的讀書人外,華興公司“大股東”中,確有名副其實的商人,曾是清末湖南商會首腦人物的禹之謨,即為代表。
據《湖南省誌?人物誌》記載,禹之謨是湘鄉人,不到30歲時隨湘軍參加中日甲午戰爭,後因同情維新運動受牽連,被迫東渡日本,在東京及大阪等工業區學習紡織工藝和應用化學,結交留日革命誌士,思想亦逐漸從維新轉向激進。
1902年,禹之謨學成歸國,自日本帶回一套紡織機具,到當時安徽省會安慶組裝,成立阜湘織布廠。第二年,他回到湘潭,創辦湘利黔織布局,隨後遷廠長沙,獲湖南巡撫趙爾巽撥出一大筆官款,規模得以擴大,所產布匹毛巾,質優價廉,暢銷各地。這是湖南近代運用機器織布的起始,風氣一開,省內不少地方創設了織布機坊。
此時,在長沙以教書為掩護從事反清活動的黃興,鼓動禹之謨加入了華興公司。禹為人勇於擔責,極具組織才能,深得湖南紳、商、學各界敬重,先後出任商會董事、教育會會長等職,時時在大庭廣眾下公開鼓吹革命。
華興公司正式成立後,“入股者”很快擴張至四五百人之多。據台灣曆史學者張玉法在《清季的革命團體》一書中統計,有名有姓留存下來者近百人,過半數為土生土長的湖南人。
它的第一筆“投資”,不是開采礦山,而是花費了不下5萬銀元,聯絡湖南秘密會黨,準備於1904年陰曆十月慈禧七十大壽時,在長沙發動反清起義。孰料行事不密,為清廷湖南地方官府預先察覺,黃興等主要“股東”不得不亡命日本。
1905年8月,經孫中山、黃興合議,同盟會在東京成立,前後“運營”一年多的華興公司接受“並購”,結束了它短暫而奇特的“政商”曆程。
仍留在家鄉的禹之謨受黃興委托,籌建同盟會湖南分會,自任首屆會長,他還投身了1906年春天爆發的粵漢鐵路廢約自辦、爭歸商辦運動。同年夏天,他率眾在長沙為赴日後以蹈海自殺警醒國人的陳天華舉行盛大公葬,無異於向當局公開政治示威。
禹之謨的激進行動讓官府大為緊張,不久即以聚眾鬧事為由,將其逮捕,並於1907年2月處以極刑。據說,這個時年40歲的商人革命家臨刑前慷慨高呼:禹之謨為救中國而死,為救四萬萬人而死!
工業拓荒“湖南幫”
禹之謨從容就義4年多後,以華興會勢力為重要班底的革命黨,終於完成了“撲滅滿清”的偉業。而此前半個世紀,禹的湘鄉同鄉曾國藩,卻仍為挽救麵臨崩盤的大清殫精竭慮。
1861年(清鹹豐十一年),經過與太平軍多年拉鋸戰,終於占得優勢的湘軍領袖曾國藩,在扼守天京上遊咽喉的長江軍事重鎮安慶,創辦了中國最早的一家近代兵工廠——安慶內軍械所。這裏也是後來禹之謨實業之路起步的地方。
時任兩江總督的曾國藩,曾上奏解釋此舉初衷:“輪船之速,洋炮之遠,在英法則誇其所獨有,在中華則震於所罕見,若能陸續購買,據為己物……訪募沉思之士,智巧之匠,始而演習,繼而試造,不過一二年,火輪船必為中外官民通行之物,可以剿發逆(即消滅太平軍),可以勤遠略(即抵禦外侮)。”
一個半世紀過去,再細讀曾文正公這段話,會發現它似乎並未完全過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