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一章 政商之源出湖湘(2 / 2)

安慶內軍械所先以製造子彈、火藥和槍炮為主。1862年,它造出中國第一台蒸汽機和第一艘木質輪船,1863年起,又陸續生產各種劈山炮和開花炮彈。1864年曾國藩率軍攻陷天京後,將軍械所從安慶遷來,後並入金陵機器製造局。

不過,以衛道著稱的儒將曾國藩,在實際操作過程中,要求從屬於湘軍體係的安慶內軍械所,完全不借助外國的力量。所謂“內”字,即指資金全靠湘軍內部供應、產品全部供給湘軍內部使用、技術力量完全來自中國國內,不與外洋器物及洋人有任何瓜葛。

因此,盡管這家官辦企業聚集了當時中國最有能力的一批科技專家,如徐壽、華蘅芳、李善蘭等,以及上百名熟練技工,但保守的管理思路,令其無從吸收西方較為先進的軍工技術,所產軍品大多乏善可陳。後人甚至批評這家軍械所“財政撥付經費,經營不為利潤,產品不為交換”,能否稱得上是近現代意義上的企業,還很成問題。

幸好,1865年由曾國藩籌劃,署理兩江總督李鴻章實際承辦的上海江南機器製造總局,以及1866年由時任閩浙總督的湖南湘陰人左宗棠籌劃,後任船政大臣沈葆楨接辦的福州馬尾船政局,皆大舉引入洋人專家及外國機器設備,想方設法仿製借鑒,軍工產品製造水平有所提高,轟轟烈烈的洋務運動,才算名實相符。

江南機器製造總局為晚清最重要的軍工企業,經過150年曲折發展,傳承其嫡係命脈的江南造船集團,如今已成為最負盛名的軍民兩用現代化造船基地。而馬尾船政十三廠及船政學堂,實乃中國近代化海軍之濫觴,其貢獻早已載入史冊。

曾國藩及左宗棠以一介儒生參政,揮師平亂之餘,扮演“政商”角色,為中國新型機器工業開一先河,堪稱曆來工商業欠發達的湖湘之一大奇跡。

徽商“克星”說陶公

再往前追溯數十年,清朝中葉以後率先提倡“經世致用”的改革派實幹家陶澍,應該位列湖南“政商”第一人。

曾是林則徐老上級的湖南安化人陶澍,為官40年,事跡甚多,大刀闊斧改革積弊甚深的兩淮鹽政,應是其中極重要一筆。

原來,清朝沿襲明朝以來的“綱鹽製”,即由若幹富商充當“綱商”,把持鹽引(食鹽專賣憑證),其總頭目稱“總商”,代表官方主管各個散商。清中葉以前,先是陝西及山西商人,後來是迅速崛起的徽州商人,占據最大產鹽區兩淮的中心揚州,壟斷鹽業經營,得以富甲天下。

據湖南師範大學學者陳蒲清所著《陶澍傳》記述,至清道光十年(1830年)陶澍以兩江總督身份兼兩淮鹽政時,“綱鹽製”已實行數百年,綱商一家獨大,督察官吏又隻顧中飽私囊,導致鹽價昂貴、民不聊生,且因官私鹽價差距甚大,導致官鹽滯銷,私鹽猖獗,當時清廷以鹽稅與農業稅為重,幾乎不征工商稅,因此官府稅收虧空,財政困窘。

陶澍出台的改革措施包括:裁減官吏虛浮的辦公費用,整頓鬆散的吏治,同時裁撤任意妄為的總商,嚴厲緝查私鹽,並改善地方交通,疏通食鹽銷售渠道。總而言之,是盡量降低鹽業買賣運輸的成本,平抑鹽價,官鹽便宜了,老百姓就不會冒險去買私鹽。

陶澍還在淮北試行鹽票製度,取代鹽引,即設局收稅,人人可以申請運鹽,不必經過綱商,徹底打破壟斷。林則徐的好朋友湖南寶慶府(今邵陽)人魏源,就在陶澍幕中做事,據說這位近代中國“睜眼看世界第一人”,曾經請票運鹽,實實在在賺了一筆錢。

改綱鹽為票鹽,實際上是打破官商壟斷經濟的創舉。繼淮北之後,淮南、河東(屬山西)、閩浙等鹽場也實施票鹽製,鹽民生活大大改善,且上繳了大量鹽稅,使國庫得以充實。

陶澍改革兩淮鹽政的另一個直接後果是,憑借鹽業專營輝煌數百年的徽商,命運自此急轉直下。陶澍晚年極為賞識懷才不遇的湖南小同鄉左宗棠,決意“托孤”,雖然身為封疆大吏,不惜與一介布衣的左氏結為兒女親家。有意思的是,左宗棠以征伐太平軍軍功官居高位時,曾十分倚重“紅頂徽商”胡雪岩,使胡氏一度紅遍晚清政商兩界,成為末路徽商的回光返照。

若論曆來的名氣與實力,湘商在眾多商幫中恐怕隻能敬陪末座,但開近代風氣的湖湘“政商”,有意無意中卻把“天下第一商”拉下馬,這是不是曆史開的一個不大不小的玩笑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