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8章 千古皇陵之迷(7)(2 / 3)

慈禧太後屬葉赫那拉家族,為滿洲鑲藍旗人,生於1836年。他的父親惠征曾任安徽徽寧池廣太道道台,不過很早就去世了。1851年,慈禧以秀女身份被選入宮,在宮闈中,她想盡辦法吸引鹹豐皇帝的注意,終於得到寵幸,被封為懿妃。後來她生下了載淳,也就是後來的同治皇帝,同時母以子貴被晉升為懿貴妃。1861年,英法聯軍兵臨北京,鹹豐皇帝出逃承德避暑山莊後死在那裏,他立下遺詔傳位於載淳,慈禧以新君生母的身份被奉為太後,與鹹豐帝的皇後慈安並稱兩宮皇太後。為了搶奪權利,慈禧不惜勾結恭親王奕,向侵略者投降以換取支持,之後發動了著名的“辛酉政變”,清除了顧命大臣的勢力,開始“垂簾聽政”,成為了實際上的最高統治者。

慈禧掌權同治、光緒兩朝共48年間,她賣國、奢靡、殘忍。在慈禧的直接授意下,清廷陸續簽訂了一係列喪權辱國的對外條約,如《馬關條約》、《辛醜條約》等,無不是割地賠款,喪權辱國。

1908年,慈禧太後終下走完了她的一生,被葬入早已準備好的奢華陵寢中,曾經輝煌的清王朝也同樣就要走到盡頭了。

慈禧陵屢越葬製建陵寢

按照清代的製度,皇後或者與皇帝合葬一陵,或者單寢獨起陵附庸於帝陵。慈禧的陵墓就是單獨起陵,不過她並不甘心作為附庸,而是依仗權勢將自己的陵寢修築得極致恢弘,其奢華遠超丈夫的清定陵,甚至堪稱清代皇陵之最,充分暴露了慈禧太後的野心與貪婪。

同冶五年,太平天國起義被鎮壓,撚軍也日漸頹敗,清工朝與各國也保持著暫時的和平,國家終於進入了短暫安定時期。此時,慈禧太後卻開始琢磨起要為自己修建陵園了。當時慈安、慈禧兩宮太後垂簾聽政,是大清王朝的真正統治者。類似的局麵在清代沒有先例,所以善於奉迎的臣子們自然出主意規劃一座能夠匹配兩官太後獨特地位的皇後陵園。最初的方案是為兩位太後修建一座陵園,一座地官,讓她們死後葬於處。不過很快方案又有了改進,兩位太後共享一座陵園,而各自擁有自己的地宮,這已經大大逾越了之前各代皇後所使用的葬製規格。不過,改進方案還沒有能夠令慈禧滿意,經過再次修改,變成了兩宮太後各自都擁有單獨的陵園與地宮,這種規劃已經可以比肩帝陵,實際已經逾製。不過,雖然有反對的聲音,卻沒有人敢忤逆大權在握的慈禧太後的旨意。兩座皇後陵園在清定陵以東開始修建,因其所在位置被稱為定東陵。

陵園修建中還有一些有趣的故事。兩座皇後陵寢,慈安陵居西,慈禧陵居東,有人提出慈禧太後被稱為西太後,慈安被稱為東太後,為什麼陵寢的位置與之相反呢?於是就誕生出很多傳說,比如說慈禧認為東邊的陵墓更好,於是在慈安死後將她改葬在西邊的陵寢中,也有傳說是慈禧通過下棋騙得慈安輸掉了東邊的陵寢。其實這些傳說都是沒有根據的。從兩位太後的地位來看,雖然同為太後,但慈安是鹹豐正式的皇後,慈禧卻沒有做過皇後,隻是母以子貴才成為太後,所以慈安的地位是更高一些的。而從後陵與定陵的位置看,定陵位於兩座後陵以兩,那麼西邊的後陵更靠近皇帝,地位自然更高,所以慈安陂葬在這裏,而慈禧則被葬在較遠的東側。不過,心胸狹窄的慈禧並不甘心居於慈安之後,清史記載,由於地形原因,兩座後陵的基礎高度略有不同,慈安陵略高。如此細小的差別卻引起慈禧的不滿,官員們隻得將二陵的位置都進行調整,又不惜代價從數十裏外運來黃土鋪墊,這才將二陵建在同樣的高度。

兩座皇後陵寢的修建博采清代帝後陵之所長。總體布局仿照泰東陵規製;地宮結構仿慕陵,采用五券二門式;陵寢門仿昭西陵三座門樣式,三門建在大殿之後,飾以琉璃的中心花、岔角花;仿昭西陵,建小碑樓,而為兩位皇後各建碑樓也大大超越了等級規定。最終建成兩套完整的包括陵城、隆恩殿、配殿、方城、明樓、寶頂及其他附屬建築在內的完備而奢華的陵寢。而為了建成符合太後心意的陵園,付出的代價則是十分驚人的。文獻記載,此次修陵從同治十二年(1873)破土,至光緒五年(1879)才建成完工,建築慈安陵花費約267萬兩白銀,而慈禧陵的花費也有近228萬兩。如此巨大的開銷,對於日薄西山的清政府而言無疑是一筆沉重的負擔,流水般花銷的銀錢最終也隻能通過提高捐稅從百姓頭上剝削,這在不斷衰落的社會經濟背上又踏上了沉重的一腳。而且,修建慈安陵的費用高於慈禧陵,這同樣由於慈安的地位高於慈禧。對此現象,當時慈禧並未表示反對,但在她的心中實際上充滿了妒忌,這也成為不久之後慈禧陵的大規模重建埋下了種子。下令重修,耗工驚人

光緒七年,慈安太後暴亡於慈寧宮,最後能夠製約慈禧的因素也不複存在,她成為了國家真正的獨裁者,大權在握。光緒二十一年,護陵大臣報告定東陵出現了一些殘破需要進行修繕。奕劻、榮祿等一幹寵臣紛紛上書,建議重建陵寢。慈禧自然非常高興能夠等到這個機會,於是一場簡單的維修工程升級為規模浩大的重修工程。花費巨資建成的陵寢,隻經曆短短十幾年間而尚未使用就要被推倒重建,真是令人痛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