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8章 千古皇陵之迷(7)(3 / 3)

重修工程涉及陵寢的方方麵麵。大殿、配殿、方城、明樓、寶城一律拆除重修;朝房、班房、神廚、並亭、省牲亭、宮門、碑亭,揭瓦大修;焚帛爐、五供、各處海坦磚、月台,及地宮內金券、門洞券、石門、隧道券、罩門券、石棺床等部分修補。整個重建工程從光緒二十一年開始,曆時13年方徹底完工,比起初修建時間還長得多。這次修建所花費的銀兩,史書沒有明確的記載,目前僅見《大出黃冊》記載,重修工程的前四年就累計撥銀達到150萬兩。而此時,中日《馬關條約》剛簽訂不久,各帝國主義列強正展開對中國的新一輪瓜分。自然災害也頻頻發生,大半個中國被波及,無數農民流離失所,賣兒鬻女。內外壓力之下,中華民族已經到了生死存亡的邊緣。但慈禧對此卻毫不在意,隻關心自己陵寢的修建進展。極致奢華居清寢之冠

經過重修的慈禧陵全麵超越了以前所有清代帝後陵寢,其奢華程度超乎想象。所有殿堂不僅都建得高大敞亮、氣勢恢弘,而而所選用的木材都是極其珍稀的黃花梨木。黃花梨木又名降香黃檀木,它原產於我國海南省,木性極為穩定,不管寒暑都不變形、不開裂、不彎曲,有良好的韌性。而它的木色金黃、溫潤,心材顏色較深,呈紅褐色或深褐色,有類似犀角的質感。此外,黃花梨木的紋理清晰,如行雲流水,非常美麗。其貴重程度僅次於紫檀木。明清時期的名貴家具曾經廣泛使用黃花梨木,雖然黃花梨木產地遠、產量少、價格昂貴,但是大家仍對其趨之若騖,這種瘋狂的追捧使得在清代中期黃花梨木就基本絕跡,千金難求,家具隻好開始使用紅木替代。而修建慈禧陵時,卻使用了大量的黃花梨木來做梁柱和大構件,其奢華可見一斑。

清代皇家喜歡以龍為飾,紫禁城大殿裏麵居中間位置的柱子上就可見金龍環繞的裝飾。而在慈禧陵的三座寢殿中,每一根柱子上都有金龍纏繞,比紫禁城內更加華麗輝煌。金龍尾部在上,頭部在下,與常見的金龍姿態正好相反,龍身最粗的地方可以達到35厘米,據在此當過差的老太監回憶,每當殿門開啟,氣流會帶動龍須搖擺,滿堂的金龍好似就要騰空而起。文獻記載為了裝飾這些金龍,一共消耗黃金達到4592兩1錢4分3毫。金碧輝煌在慈禧陵中成為真實的寫照。

而慈禧陵寢中最獨特的地方是陵中各處的龍鳳雕刻。龍鳳雕刻在其他陵寢中並不鮮見,但唯獨慈禧陵的龍風雕刻采用鳳在上、龍在下,鳳在前、龍在後的布局模式。隆恩殿前的丹陛石刻,俗稱“鳳壓龍”,飛鳳翱翔於上,遊龍則在鳳下潛遊,石刻多處采用透雕技法將重要部位鏤空,整幅畫麵層次豐富,活靈活現。此外,各處護欄柱首上也都刻有飛鳳,而旁邊則刻有遊龍守護。如此的布局存在著深層次“鳳壓龍”丹陛石的政治含義,封建統治時期,龍作為最高統治者的象征,有不可侵犯的神聖地位,鳳隻是龍的附庸,但在慈禧陵中卻是獨特的“鳳壓龍”,表示了她對國家大權的實際掌控。引來匪兵盜掘

據說慈禧去世之前,有人就曾以墓內放置珍寶會引奸人盜掘勸說慈禧要薄葬,當時她也感到很有道理。但是最終慈禧還是沒有能夠改掉在世時貪婪成性的習性,為自己準備下無數的珍奇異寶來隨葬。

據《清孝欽後陵寢史料》記載慈禧棺內的隨葬品有:

正珠、東珠、紅碧、綠玉、珊瑚壽字、珊瑚喜字、珊瑚雕螭虎、龍眼菩提朝珠。正珠、紅碧、綠玉、珊瑚圓壽字。大正珠、正珠、東珠、紅碧、紫碧、綠玉蓮子、珊瑚等手串;念珠、綠玉兜兜練、正珠掛鈕、金鑲正珠、金鑲各色真石珠、金鑲珠石、金鑲各色真石、白鑽石葫蘆、金鑲紅碧珠、金鑲藤、鍍金點翠穿珠珊瑚龍頭、白玉鑲各色真石福壽、綠玉等鐲。正珠、東珠、金鑲正珠龍頭等軟鐲。綠玉、茶晶、白玉皮、瑪瑞等煙壺。洋金鑲白鑽石、洋金鑲珠口帶別針等小表。洋金鑲白鑽石寶桃式大蚌珠、白玉魚蚌珠、白玉羚羊等別子。白玉透雕活環葫蘆、綠玉透雕活環、珊瑚魚等佩。漢玉珞、漢玉仙人、漢玉等洗。白玉貓、黃玉杵、漢玉針、漢玉羚羊、雕綠玉搬指。藍寶石、紅碧瑯、紫寶石、子母綠、茄珠、大小正珠、綠玉、蚌珠、綠玉鑲紅碧等抱頭蓮。珊瑚、綠玉金鑲紅白鑽石等蝙蝠,金鑲紅白鑽石蜻蜒。金鑲白鑽蜂、紅碧、綠玉穿珠菊花。金鑲各色珠石萬代福壽。金鑲鑽石等冠口。金翠珠玉等佛手簪。紅碧、綠玉、珊瑚、紅藍寶石、紅白鑽石、子母綠等鎦。黃寶石、鑽石、紅碧、白鑽石、大正珠等帽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