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9章 千古皇陵之迷(8)(1 / 3)

如此琳琅滿目的隨葬品已經使人咂舌,不過這還隻是官方的文檔記錄,而據《愛月軒筆記》記載大太監李蓮英的回憶,慈禧下葬時還有許多未見記載的珍寶。其中包括重達4兩、狀如雞蛋的大珍珠;名貴罕見的翡翠西瓜、翡翠甜瓜;玉雕白菜上伏著一隻綠油油活靈活現的蟈蟈;而紅色珊瑚樹上則立著一隻婉轉啼鳴的翠鳥。總之各式珍寶數不勝數。最後,為了填補棺槨的縫隙,還放入了數十尊金、玉小佛像,又倒入4升珍珠與2000多塊紅藍寶石。棺底鋪鑲珍珠錦被,最上麵又蓋上一條用6000多顆珍珠串連編織而成的網珠被。

慈禧葬儀的奢華使任何描述與之相比都黯然失色,這筆難以想象的巨大財富在當時就已經成為街傳巷議的奇聞。而也正是慈禧所追求的奢華,最終使她付出了死後僅僅20年就遭開棺曝屍的代價。

1928年震驚世界的東陵盜陵案中,“盜陵將軍”孫殿英正是聽說了有關慈禧陵中寶物的傳說,才最終對東陵下手。他派師長潭溫江帶人盜掘慈禧陵,匪兵們首先將陵園內的財寶洗劫一空,不但柱子上的金龍全被摳落,就連天花板上的木材都沒有放過,也被卸下搬走。而後他們又用炸藥炸開了慈禧陵寢的地宮,大肆搶掠珍寶。據回憶,當時慈禧的屍體尚未腐爛,隻是身上一些地方長出了幾寸長的白毛。匪兵將棺中隨葬品盜竊一空後,對“老佛爺”身上穿戴的寶物也沒有放過,將慈禧的屍體搬出棺外,把衣服飾品全部扒去。而傳說當時慈禧口中含有一顆罕見的夜明珠,能夠防止屍體腐朽。為了拿到這顆寶珠,匪兵們撬開慈禧緊閉的牙關,甚至造成了她麵部的破碎。

後來慈禧陵中被盜的很多寶物,又被孫殿英分送給蔣介石、宋美齡夫婦以及孔祥熙、閻錫山、戴笠等國民黨大員,所以得到了他們的庇護,不但沒有遭到法律懲罰,還一路官運亨通。而曾經不可一世的慈禧太後,在曝屍數日之後由清廷遺老們草草重葬了事。

雖然慈禧太後的一生與賣國求榮、殘酷施政、貪婪無度緊密聯係在一起,但是她的陵寢仍彙聚了無數工匠的智慧與血汗,是聚集了中華文化精髓的一座藝術寶庫。慈禧陵的命運正如清王朝乃至整個中國封建製度一樣,曾經輝煌,卻難以改變覆滅的必然命運。

中國古代盜墓現象

中國古代盛行的厚葬之風使得曆朝曆代的盜墓現象屢禁不止,當然也不乏出於複仇等心理而掘墓。盜墓活動一直以來都充滿了神秘色彩,盜墓者們穿走於亡者的領地,發人塚,掘金寶……所行之事雖被人唾棄,但縱觀從占至今的盜墓活動,也是一部另類傳奇。

“北派”和“南派”

盜墓的曆史由來已久,加之中國南北地理情況的不同等諸多原因,形成了南北方不同的盜墓方法和手段。根據南北盜墓技術的不同,形成了中國盜墓史上的“南派”和“北派”。

“北派”以豫陝為中心,以使用洛陽鏟為特色。洛陽鏟是一種用來探測地下土層土質的鐵鏟,鏟的一端為半圓柱形,一端有柄,可以接長的白蠟杆,杆後又可接繩。使用時垂直向下戳擊地麵,可深逾20米,利用半圓柱形的鏟可以將地下的泥土帶出,並逐漸挖出一個直徑約幾厘米的深井,以此來探明地下的遺跡。相信大家很難想象,在今天的考古發掘中,洛陽鏟的使用對考古遺跡的探查有著不可替代的作用,是重要的考古工具之一。由此可見古代盜墓人對這技術的深入研究與探索。

所謂“南派”,以長沙為中心,特有技術為“望、聞、問、切”。望,即為看風水。古代大墓多以倚山麵水居多,古代的風水觀使得在墓葬的位置選擇上尤為重視,由此盜墓者多會以風水判斷墓地的大小。聞,為聞氣味,依氣味的不同來分辨墓葬的有無,聽起來真如同仙術一般。問,即與當地老鄉攀談,曆史、傳說、地名、古跡等等無一不透露著遺跡的信息。即使在今天的考古調查發掘之中,古地名、古傳說仍然是有價值的。比如說,有村莊以“窯”命名,那麼就要注意方圓百裏是否有過燒窯遺址的存留。切,為根據土層來判斷墓葬的年代和大小;在墓中棺材裏摸死者身上的物品;用手摸出土物品,以判斷物品的價值大小。“南派”的理論中除“聞”之外,似乎都是十分科學的。

不難看出,所謂的盜墓不僅僅在於一個“盜”字,這其中也有著一定的技術與理論。盜墓小說中都是光怪陸離、神奇詭異的,但對墓葬的判斷不是光憑感覺,而是或多或少憑借著科學。“官盜”與“私盜”

說起盜墓,無外乎月黑風高之夜,三五個人影,揮舞著鐵鍬,終於見到耀眼的珠寶,卻被早已仙逝的墓主人嚇個汗如雨下……曆史上,所謂的盜墓者不僅僅是我們聽說的以此來發家致富的盜墓世家,更有為了某種目的而盜取古墓的所謂“官盜”行為。

“官盜”,顧名思義,就是統治者或官員組織進行盜墓活動。曆史上比較有名的官盜者有東漢末年的董卓、曹操,五代的溫韜等,至於近代更是有1928年孫殿英組織的震驚中外的清東陵盜陵案,以至於從此孫殿英有了“盜陵將軍”的諢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