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這座規模最為宏大的陵邑仿佛消逝在時間的長河中,沒有留下一點痕跡。茂陵邑究竟在哪裏?
帶著這個疑問,2003年6月,一群考古人再次來到茂陵周圍找尋陵邑的蹤跡。經過用探鏟大麵積地鑽探,他們在茂陵東北部發現了大量漢代的房址、建築材料以及陶器殘片等等,此處應該曾有一處大型的漢代聚落,那它是不是茂陵邑呢?漢代各陵城都築有城牆,要想確定它是不是陵城也要尋找城牆的遺跡。於是考古隊員們開始向四周尋找城牆,結果出乎大家的意料,在聚落旁邊並沒有城牆的痕跡,但是卻發現一道寬4米、深2米的壕溝環繞在聚落周圍。以此為線索,一處以溝渠環繞、曲尺形、麵積達553萬多平方米的漢代建築遺址群逐漸明確。這可能就是傳說中的茂陵邑,原來它沒有修建城牆,而是以壕溝作為城市的邊界,難怪一直撲朔迷離蹤跡難尋。隨著今後發掘工作的展開,也許終有一天能揭開它的所有秘密。
“茂陵煙雨埋冠劍,右馬無聲蔓草寒。”今天的茂陵雖然已經不複當年的輝煌華麗,但是蔓草荒蕪之間仍舊回響著2000多年前那些風雲變幻的故事,茂陵也成為記載西漢盛世的一座不朽豐碑。
走進神秘六安國
六安國是見於史料記載的一個神秘的西漢諸候國。漢武帝在位期間曾大力削藩,但與此同時卻分封劉慶新建六安國。劉慶為何能得此厚待?六安國與著名的淮南國、衡山國之間又存在怎樣的關係?隨著安徽六安雙墩漢墓的開啟。這些千古之謎再次引起世人的關注。
六地平安,永不反叛
2006年3月~2007年1月,在漢代六安國故都,即今六安市附近雙墩村,安徽省考古研究所發掘了一座規模龐大、等級很高的漢代墓葬。墓中出土了一些帶有“共府”、“共王府”字樣的銅器。“共”在當時也通“恭”,因為劉慶對中央政府忠誠謙恭的態度,他死後受封的諡號就是“恭王”,由此可知,在雙墩發現的很可能就是第一代六安王劉慶之墓。
神秘六安國停佇於西漢天朝時代,如今它勢必要隨著發掘工作的展開,躍出泛黃的史書,穿越2000多年的曆史迷霧,再次在世人麵前清晰起來。
六安國所在之地,在漢初分封時屬衡山國、淮南國所轄。漢文帝十六年(前164)又分別封劉安、劉勃為淮南王與衡山王,六安國能夠建立,某種程度上還要感謝此二人。
據史書記載,景帝之子劉寄是武帝最親密的兄弟,被封為膠東王。武帝元狩元年(前122),為了對抗削弱諸侯國的政策,淮南王劉安與新任衡山王劉賜謀反,膠東王劉寄聽說此事也暗地裏屯兵備戰準備響應。誰知謀反的事情很快敗露,淮南王與衡山王相繼自殺並被剝奪封地。而劉寄雖最終並未起兵,但在對謀反案審訊的過程中,劉寄欲起兵響應的事情也暴露出來了。劉寄在罪行敗露的驚恐以及對武帝的愧疚中一病不起,很快撒手西去。他知道自己所犯下的謀逆之罪是無可赦的重罪,所以死前並沒有指定王位的繼任者。
得知了劉寄的死訊,盛怒之下的武帝回想起了兩人幼年時親密的手足之情,終於動了惻隱之心,決定不再追究弟弟的罪行。於是,他不僅封劉寄的長子劉賢繼任膠東王,而且還把劉寄最寵愛的小兒子劉慶分封在原衡山國的封地上。劉慶心中充滿了感激與惶恐,於是上表向武帝表達忠心,稱自己將盡心治理封國,誓保“六地平安,永不反叛”,六安國也因此而得名。大墓奇珍,美酒良種
劉慶墓上有饅頭狀的封土,墓室建築有東、西兩條墓道,為“中”字形豎穴土坑墓,全長45米,寬12米。墓室使用了代表墓主人高貴身份與帝王榮寵的“黃暢題湊”結構,共用去了900餘根長約1米的去皮柏木。
題湊之外是一間用方木搭建的陪葬墓室,共分為15間,裏麵放有陪葬所用的銅壺、陶壺以及大量的車、馬、人傭等明器,這是該墓的“外藏槨”。題湊內為內回廊,也可能有分間結構,用來放置隨葬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