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梓宮”是對帝王所用棺槨的尊稱,據史料記載,不同等級的死者所使用的棺槨也是不同的,“天子棺槨七重,諸侯五重,大夫三重,士再重”。大葆台西漢墓墓主人所使用的正是一具髹漆的五重棺槨。由內至外,前兩重棺為楠木質地,第三重為楸木質地。第四、五兩重外棺上設有門,向南對開四門扇,說明它們應該屬於槨室。這樣就構成了三棺兩槨的五重棺槨結構。因為早年被盜,墓主人的遺骸被拖至三、四層棺槨之間,附近還散落著各種玉飾以及玉衣的殘片,由此可確定該墓為諸侯王級別的墓葬,那麼這套棺槨自然也就是諸侯王所使用的棺槨。雖然它比天子所使用的七重棺槨等級略低,但也已經是目前發現的漢代最高級別的“梓宮”之一。
這樣,見於文獻記載的史稱“梓宮”、“便房”、“黃腸題湊”、“外藏槨”的一整套代表漢“天子之製”的墓葬製度完整地呈現在世人麵前,使記錄在紙上的曆史變成了可以觸摸到的現實,這正是考古學的魅力所在。
馬踏飛燕來
馬踏飛燕,也稱銅奔馬、天馬等,青銅鑄成,一級國寶。其造型為一匹正撒開四蹄飛奔的駿馬,令人稱奇的是駿馬三足騰空,唯有後足落在一隻展翼疾飛的燕子背上支撐起全身,一看到它,仿佛耳邊就能生出呼呼風聲。這匹青銅神馬就出土於甘肅武威雷台漢墓。古墓中跑出金馬駒
武威雷台位於河西走廊東端武威市城北1千米處,雷台下就是曾經埋藏著馬踏飛燕的東漢晚期大型磚室墓——武威雷台漢墓,此墓的發現與馬踏飛燕的出土還曾經曆了一個驚心動魄的故事。
1969年,“深挖洞,廣積糧”的“最高指示”傳達到了武威縣新縣公社新鮮大隊十三隊。可是此處土地平坦,地下水位又高,在哪裏開挖防空洞呢,村幹部們犯了愁。幾經思量,最終大家把目光投向了雷台這座大土丘。工程很快展開,然而一件意想不到的事情發生了,負責向北挖掘的村民從土裏刨出了一麵青磚砌起的牆壁!大家圍攏過來,驚異地打量著這堵磚牆,誰也說不出個所以然來。有人說,先打通了看看。幾钁頭刨下去,磚壁立即被挖開一個窟窿。膽大的村民把頭伸進去一望,隻見滿地綠瑩瑩一片,仿佛有無數的車輛人馬。村民誰也沒了主意,於是找來了小隊長王宏尚,他領著兩個人,帶著手電筒,壯著膽子走了進去。原來這裏是用青磚箍起的幾個墓室,裏麵擺滿了銅車、銅馬、銅人,琳琅滿目。繼續深入,又出現了銅盤、銅壇子,地上還鋪著一層厚厚的銅錢。王宏尚很快意識到,這應該是些很值錢的東西。但令人哭笑不得的是,看著滿地銅馬,王宏尚卻想起了隊裏剛剛死去的一頭騾子和一匹馬,便萌生出把這些銅物件賣到廢品收購站換錢買馬的念頭。於是他帶領村民們用麻袋將寶貝運回隊裏的倉庫,大家一致決定對外封鎖消息。數百件國寶命懸一線。
雷台下挖出了“金馬駒”的消息還是不脛而走。但此時正值文化大革命“破四舊”的歲月,有誰肯冒著風險過問這件事情呢?讓我們記住這樣幾個值得尊敬的名字。張有,時任金羊區保衛幹事,他最先聽到“金馬駒”的消息,這位責任心很強的基層幹部知道這些都是國家的寶貝,不容有失,於是立刻發起了保護行動。黨壽山,時任武威縣文物幹事,聽張有通報了雷台發現古墓的情況後,二人立刻前往雷台調查。正是由於他們的果斷行動,才阻止了村民們砸銅賣錢的企圖。經過宣傳教育,最終雷台漢墓中的所有文物一件不少地被重新聚攏起來。還有一位著名學者為保護雷台漢墓做出了重大貢獻,他就是郭沫若先生。郭老得知雷台漢墓出土銅車馬的消息後,上書中央,使得包括馬踏飛燕在內的這批珍貴文物得到了妥善的保護。走進雷台下的寶庫
雷台漢墓是一座規模較大的磚砌多室墓,墓口向東。由東向西依次排列著斜坡狀墓道、墓門、甬道、前室、中室以及後室。其中前室的兩側又各向外擴出一個小耳室,而中室的南壁上也連接著一個小耳室。前、中、後三室的屋頂都是用小磚砌起來的,其形狀像倒扣的鬥。這座墓的結構與中原地區常見的東漢時期磚室墓葬基本一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