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42章 千古皇陵之迷(11)(1 / 3)

這堵以一座森林為代價而建成的奇怪木牆是什麼?專家們認定它就是文獻中記載的為帝王修建地宮時才能使用的“黃腸題湊”!蘇林為《漢書》做注解釋“黃腸題湊”,稱“以柏木黃心致累棺外,故曰黃腸;木頭皆內向,故曰題湊”。這些記載確實與木牆的情形相符合。黃心柏木的心材呈黃褐色,邊緣為淡褐色或淡黃色,生活在溫暖濕潤的環境中,現在在我國南方分布非常廣泛。而漢代氣候較現在更加濕熱,所以在北方地區也有分布。黃心柏木材質優良,“紋理直,結構細,質稍脆,耐水濕,抗腐蝕性強,有香氣”。有學者研究後提出,“黃腸題湊”不僅選材優良,結構上也符合工程力學的原理,對解決棺槨抗壓問題有很大作用,來自上麵頂板與封土層的壓力依靠柏木枋之間的摩擦力抵消,所以大葆台西漢墓的木枋至今仍堆砌整齊,結構堅固。

“黃腸題湊”最重要的作用還是在於彰顯墓主人尊崇的地位。《史記》記載春秋時期楚莊王就曾使用“椴楓豫章為題湊”,這四種樹名隻是泛指,反映出楚莊王墓中的題湊是使用雜木建造的,相對粗陋。而《皇覽》中記載秦始皇與秦朝國相呂不韋的墓中可能就已經使用由柏木製成的真正的“黃腸題湊”。西漢時期沿續了這一傳統,成為級別最高的漢天子的禮葬之製。經天子特許,地位極高的諸侯王和重臣也可在死後使用“黃腸題湊”。如《漢書·霍光傳》中記載大將軍霍光死後便享有了這一殊榮。而到了東漢中後期,墓葬的形式發生了變化,石室墓開始流行,同時也因為經過多年砍伐,木材供應日漸緊張,於是“黃腸題湊”逐漸從高等級墓葬中消失了。再現帝王完整葬製

大葆台西漢墓帶來的驚喜還有更多,曾經隻存在於文獻中的神秘帝王葬製,接二連三地出現在我們麵前。

居於“黃腸題湊”之外的兩重外回廊中,隨葬有3匹駿馬,1頭金錢豹,大量陶器、陶俑,1輛漆質模型馬車及車上的鎦金銅飾。這些隨葬品並不是隨意選擇放置的。文獻記載兩漢帝王墓結構組成中有一項名為“外藏槨”,東漢人服虔解釋它為“在正藏之外,婢妾藏也,或曰廚廄之屬也”。也就是說,“外藏槨”的內容包括“婢妾”、“廚”、“廄”三類內容。“婢妾”是奴仆的泛指,夏商時期在墓葬中實行人殉,演變到後來人們開始在墓中放置陶俑表示陪葬的奴仆。外回廊中的陶俑自然就是“婢妾”。“廚”是指庖廚,也就是與餐飲相關的遺存。從其他漢代三陵中可以發現,墓中所出土的大量陶器正是用來儲存或製作各種食品(包括酒)的。雖然大葆台西漢墓中的陶器內不見食品痕跡,但不難想象,兩漢時期日用的陶器是最普通的器物,諸侯王陵中怎會用,它陪葬,所以發現的陶器一定是用來盛裝或者象征美食,也就是“廚”的內容。而“廄”則代表一切與車馬相關的遺存。在漢代,馬車不僅是出行的交通工具,也有表明乘坐者地位的作用,何等級別的官吏可以乘坐怎樣的馬車都有嚴格製度規定,所以漢墓中通過隨葬車馬來表明等級也長期流行。外回廊中發現的馬、漆車與車飾就屬於“廄”。這樣一來,“婢妾”、“廚”、“廄”就齊備了,所以大葆台西漢墓的外回廊正是文獻記載中的“外藏槨”。縱覽漢代諸侯王墓,也確實可以發現“外藏槨”存在一個較明確的由多個木匣式獨立木槨結構相聯結在一起的回廊結構演變的過程。

“便房”同樣是漢代帝王墓葬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在古文獻中曾多次被提到。服虔解釋便房為“藏中便坐”之所,也就是墓中供小坐休息的地方。對此記載存在兩種不同的理解:一種看法認為“便房”是供墓主人靈魂休息使用的地方。從已經發現的眾多漢代諸侯王墓葬看,前室中一般布置華麗,有些還擺放著餐飲、樂舞用具,無疑是供墓主人休息的房間。大葆台漢墓中也是如此,前室中擺放著兩張精美的漆床,此外還擺著精美的器物、食品以及玩具等,是模仿墓主人生前居住和宴饗的場所,那麼前室直該就是“便房”。另一種看法認為“便房”是供前來祭拜死者的親屬休息的地方,《後漢書》中記載了一則皇帝入墓室祭拜的過程:打開墓門,穿過墓道來到便房,在這裏稍作停留,然後在禮官的引導下來到棺槨麵前,按照禮儀的要求祭拜並伏在棺上大聲痛哭,最後走出墓室,乘車離開。照此記載,便房位於墓道與靈柩之間,那麼從大葆台西漢墓情況來看,“便房”也同樣應該是前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