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標實本虛,分三消治重補腎——消渴(糖尿病)案
任XX,女,54歲,山西柳林縣農民,1985年6月19日初診門診號:33130。
患者自1982年12月始出現口渴喜飲,尿量增多,本縣醫院尿糖檢查診為糖尿病,經洛陽某醫院中藥治療,症狀有所改善,但血糖、尿糖始終變化不大。刻診:乏力、神疲、多汗,肢體酸軟,手足心熱,口幹欲飲,食量中等,小便頻數,量大,大便調。
檢查:舌質紅、苔薄黃,六脈弦數無力;尿糖定性,空腹血糖證屬腎陰虧虛,虛熱內熾,耗氣傷津。治宜滋腎益氣,養陰清熱,生津止渴。
處方:黨參10克、麥門冬20克、生石膏30克、肥知母15克、天花粉10克、生山藥15克、黃精10克、元參13克、山萸肉15克、黃柏10克、烏梅9克、旱蓮草9克、蒸首烏15克、地骨皮9克。
1985年8月16日診:經上治療口渴已除,精神轉佳,惟覺下肢酸困,尿少色黃,大便溏,查舌質紅、苔白,脈沉數。
處方:蒸首烏15克、麥門冬20克、生山藥15克、天花粉15克、地骨皮9克、肥知母15克、黃精15克、黃連9克、阿膠9克、西杞果15克、金錢草30克、生雞子黃3個,黑豆一把。
上方為主,稍加出入,又進30餘劑,三消症狀皆除,體重增加2.5公斤,全身較前有力,小便較前清亮,血糖尿糖轉陰。囑其注意飲食調理,以鞏固療效。
按:糖尿病以中年以上者多見。此時期,人們生理上正處於“肝氣衰”“天癸竭”的階段,肝主藏血,腎主藏精,肝腎竭必致精血虧虛,而精血乃人身陰液之根本,“五髒之陰非此不能滋”,精血虧虛必導致五髒六腑之陰俱虛,陰不製陽,虛熱內生,加之食肥甘,濕熱內蘊,情誌不暢,氣鬱化火,進一步耗約髒腑之陰,則“消渴諸作矣”。可見,“消渴”病雖有上、中、下三消之分,但屬本虛標實之證,肝腎虧虛為本。因此,對糖尿病的治療,一方麵要選用清熱之品以治標,同時,必須始終注意滋腎養肝這一根本環節,“治病必求其本”,方可取效。正如明代醫家趙獻可所說:“無分上中下以治腎為急。”
納呆腹瀉病半年,治從脾腎補真元——泄瀉(腸易激綜合征)案
邱XX,女,41歲,河南省民政廳幹部,1997年1月30曰初診。
患者1996年7月在豫東指揮救災,奔波勞頓,飲食失調,遂腹痛泄瀉,經抗生素治療,症狀暫時減輕,停藥後複瀉,北京某醫院胃鏡查示:慢性胃炎,全消化道造影檢查未見異常,腸鏡檢查無異常。期間反複應用多種抗生素治療日久,諸症不減反逐日加重,嚴重時一天腹泄十數次,半年內體重下降20公斤,近兩月,經河南某研究院中藥治療,病情無明顯好轉,特求診於餘。刻診:腹瀉、便秘交替出現,以瀉為主,瀉5日,便秘1日,每天腹瀉3-5次,甚則7-8次,瀉物清稀,水穀不分,自覺上下腹氣難以接續,蹲位較舒,四肢不溫,足底發涼,不思飲食,食後腹部難受,進餐油膩之品,則腹中尤覺不適,頭暈、出虛汗,神疲、乏力,夜寐不安,易驚醒;苔白,脈沉細無力。病屬虛寒泄瀉。乃脾虛胃弱,升降失調,命火衰微,真元受損所致。治宜大補真元,溫補命門,健脾和胃,複其升降。方藥:紅參10克、麥門冬9克、遼五味9克、當歸9克、元肉13克、炒棗仁15克、薑砂仁9克、焦白術13克、薏苡仁9克、焦楂13克、雞內金9克、肉豆蔻9克、補骨脂9克、明天麻15克、鹿茸3克、炙甘草6克、生薑3片、大棗5枚。5劑水煎服。
1997年2月4日診:上藥顯效。食量有所增加,食後腹部難受較前減輕,周身較前有力,精神轉佳,大便逐漸成形。現食欲仍差,睡眠不實,腰部怕涼且痛。藥既收效,再宗上方化裁:紅參10克、麥門冬9克、遼五味9克、山藥13克、焦白術10克、炒棗仁20克、當歸9克、元肉13克、炙百合13克、雲茯苓30克、焦三仙各10克、陳皮9克、半夏9克、薏苡仁9克、薑砂仁9克、明天麻15克、炒米殼9克、炙甘草5克、肉桂5克。7劑,水煎服。
1997年2月11日三診:大便成形,腰、足底發涼好轉。現乏力、神疲,知饑不欲食,呃逆不爽;舌暗紅,苔薄黃,脈沉無力。藥量宜輕,穩中求進,不可操之過急。
處方:紅參10克、麥門冬13克、遼五味9克、鹿茸3克、當歸10克、元肉10克、炙百合13克、雲茯苓30克、米殼9克、明天麻15克、山楂13克、砂仁10克、建曲5克、麥芽9克、雞內金10克、陳皮13克、半夏9克、枳殼9克、炙甘草6克、肉桂5克。7劑,水煎服。
1997年2月20日四診:服上藥睡眠轉佳,但腹瀉又作,隔天1-2次,食欲又減,腰足發涼,口幹不欲飲水,荅薄黃,脈沉無力。細審上方,病情反複似與枳殼有關。中氣虛太甚,理氣藥不宜應用過早,遂去枳殼,加附子9克,繼進3劑。
1997年2月23日五診:大便兩天1次,基本成形,食欲增進,下肢發涼明顯減輕,精神明顯好轉,已能外出散步和購物,守上方又10餘劑病愈,恢複正常工作。
按:據病史及腹泄、便秘交替出現的症狀特點,本病似為西醫之腸易激綜合征。中醫整體辨證,病位在脾胃,但與腎關係密切。脾主運化、升清,胃主受納、腐熟,患者忙於救災,奔波勞頓,饑飽無時,則脾胃受損,運化、升降失調,故不思飲食、腹脹;精微不布,故頭暈、乏力,日漸消瘦;清氣不升,反而下泄,加之命火衰微,脾土失於溫煦,中陽不振,腐熟不能,故瀉下水穀,日久難愈;至於交替出現便秘,乃泄瀉日久,元氣虛之極,無力推運所致,並非實秘,此即“至虛有盛候,大實有狀”之謂也。基於此,治療始終,立足於大補真元,溫補命門、健脾和胃,升清止瀉,守方用藥,穩中求效,使元氣漸複,命火漸旺,脾得運化,胃能腐熟,升降複常,則泄瀉漸止。
正午拒食實罕見,屬陽屬陰細分辨——正午拒食案
林XX,男,52歲,工人,1990年10月15日初診,病曆號:107382。
半年來,每中午11點半至下午2點期間,不能進食,食則脘腹脹滿、疼痛,甚則頭痛,嘔惡,周身關節脹痛,無論肉類、麵類還是蔬菜皆不能食,就連飲水過量亦可引起上述症狀,14點後不論進食何種食品則安然無恙,日複一日,試不待試,無奈停食午餐。就診時除自述口幹外,無其它不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