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刀鋒留給他,

別留下繩索。

把愛或者恨留給他,

別留下淡漠。

把酷熱或者嚴寒留給他,

別留下梅雨。

他哭,他笑,他癡呆。

但他會說,謝謝。

——留下最後一點痛,一點冰,一點灼傷的火”

正是那個時候,我結識了網絡和博客。零零散散的幾節詩發到博客上,居然引起不少網友的熱議,使我的創作不再是孤獨的航行。正是由於這些陌生而溫暖的回應,一首24節的《留下最後一點痛》居然無需思量,呼嘯而出。之後,這首長詩在多處公開報章發表。從此,詩歌再次回到我的日常。

也許正如詩友劉羊所言:“人生越苦,文學越甜;人生越累,心靈越勇;人生越寂寞,和天上的日月星辰靠得越近。”

盡管我們都不希望是這樣,然而詩歌確實是孤獨者的良藥、探尋者的星辰。

我知道,除了詩歌,人生還有更多更重要的事情。家庭、社會,責任、義務,一個都不能懈怠。通俗地講,詩歌不能當飯,但是,詩歌顯然可以成為排遣鬱結、慰藉心靈的三杯兩盞淡酒。

也就是從這個時候起,我讀起了《詩經》,以那些賞心悅目的樂章來恢複對文字的感覺。這些溫習《詩經》的筆記在天涯和敏思發表後,都贏得了網友們的殷勤點擊和不少網站的青睞和轉載,但我深知自己對《詩經》的解讀還剛剛開始,還是籬笆外的徘徊與張望。很多網友鼓勵我繼續解讀下去,並結集出版,我也曾經有這個雄心。不過作為一個業餘寫作者,我難以保障一定能夠完完整整地爬完這座大山。正因如此,借湖南人民出版社盛情邀請的時機,將這些溫《詩》習詩的片段結集出版,也算是對朋友們的一個回應。匆促之中,難免草率;見識有限,難免錯漏;個人賞析,難免武斷;借《詩》習詩,難免附會。諸此等等,敬請讀者諸君多多指教。

行筆至此,請讓我對長期關心關愛著我的領導同事、親人朋友致以無限的感激,是你們使我再次樹起生命之旗、執著而淡定地步入新的生活;向所有對我的文字傾注了熱情和期望的文友們致以崇高的敬意,是你們的寵愛和勉勵,使我揚起探索之帆、自信而勇敢地開啟新的征程。

謹以此集獻給我大病新生五周年。

是為跋。

劉懷彧

2010年8月28日於長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