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事養生又叫“房中術”,也可稱之為房中醫學。房事養生是一門研究性心理、性生理、性病理、性技巧、性保健和性醫療的科學,是我國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古人認為性生活隻能在房室中沒有“第三者”的情況下進行,所以把有關性保健、性醫學等皆統稱為“房事養生”。
我國房事養生曆史悠久,房事養生和古代文化有著密切聯係,是隨著古代文化的產生、衍變而發生發展的。它始於上古,發展於秦漢,興盛於晉唐,衰落於宋元,隱沒於明清。早在《黃帝內經》一書中,就對人體從性成熟到性衰退的整個過程,作了極其詳細的描述。長沙馬王堆漢墓出土了如《十問》《合陰陽方》《天下至道談》等一批古代房中醫學文獻,涉及到性保健和相應的優生學、養生學等領域。而《易經》則是以男女兩性的生殖器符號和“男精女血”“男剛女柔”等性現象為基礎理論的。從《內經》、馬王堆醫書及曆代醫家的有關論述來看,古代醫家是將房中問題視作一項十分嚴肅的命題提出並加以討論的,其基本精神則在於既不可隔絕陰陽,杜絕正常的房事,也不可任情縱欲,不知持滿。隻有在不悖人倫、順應自然的基礎上“節宣之和”者,才能避免傷損夭折,有益於身心健康。
適時婚配。婚配為男女性生活的起點,配婚的早晚與人的性成熟緊密相關。《素問·上古天真論》記述了人體性生理的盛衰過程,指出女子14歲、男子16歲天癸至(天癸是指腎中精氣充盛而產生的一種能夠促進人體生長、發育和成熟的物質),此時男女具備了生殖功能,如果陰陽交合則可有子,但此時性器官並沒有發育成熟,直到女子21歲、男子24歲左右,腎中精氣才進入平衡穩定期,人體才真正發育成熟,此時男女完婚才比較合適。這和我們現在法律規定的結婚年齡即男性要滿22周歲,女性要滿20周歲是非常接近的。所以即使在早婚早育成風的古代,很多學者也是提倡晚婚晚育的,如孔子就說過“男三十而娶,女二十而嫁”。早婚對男女雙方健康也有影響,如《壽世保元》中說:“男子破陽太早,則傷其精氣,女子破陰太早,則傷其血脈。”早婚害處頗多,而晚婚晚育也不可取,《素問·上古天真論》中還提到,女子35歲開始陽明脈衰,於是出現了“麵焦”“發墮”的現象,而男子則在40歲時腎氣開始衰少,於是“發墮齒槁”,此時如果男女合婚,則一來對生育子女不利,二來對子女的健康不利,三則還可影響母體的身心健康。現代研究中也發現如果產婦的年齡過大,由於卵巢功能開始減退,出現染色體異常,導致胎兒畸形或出現一些先天性疾病的幾率會增加,且30歲以上的產婦發生妊娠高血壓綜合征、妊娠期糖尿病的機會要明顯高於年輕孕產婦,且由於高齡產婦的骨盆和韌帶鬆弛性下降,軟產道組織的彈性差,早產、流產、難產、剖宮產率及產婦死亡率也均高於年輕產婦,這些觀點與古代的說法顯然是不謀而合的。
交合有度。適度的房事,是調和陰陽的重要手段。《黃帝內經》:“一陰一陽謂之道,偏陰偏陽之謂疾。”養生的老祖宗彭祖也說過:“男不可無女,女不可無男。若念頭真正,無可思者大佳,長年也。”均指出房事不可絕也不可縱,應男女相合、陰陽相交,才能維持平衡。
《黃帝內經》中說:“夫精者,生之本也。”指出精是構成人體和維持人體生命活動的物質基礎,因此保精是強身的重要環節。五髒之中腎藏精,縱欲太過,除傷腎精之外,進而還可傷及其他各髒腑,影響身體健康,甚至可以使人早衰或短壽。現代醫學也認為,長期性生活過度,會使人的免疫調節功能減退,這是因為性交可引起全身高度興奮,促使能量高度消耗,器官功能會出現適應性減退。據統計,中國古代帝王能查出生卒年份的共有二百零九人,而他們平均壽命隻有39歲,其中不到20歲駕崩的就有三十一人。清·乾隆皇帝吸取了短命皇帝們的教訓,總結出“酒勿醉,色勿過”等養生術,結果活到了89歲,是清朝執政時間最長的皇帝,同時也是中國曆史上壽命最長的皇帝。唐代醫家孫思邈活到了102歲,他的養生名言是:“大寒與大熱,且莫貪色欲,醉飽莫行房,五髒皆翻覆,火艾熳燒身,身爭獨自宿。”
傳統養生術中還有一種片麵而絕對強調節欲的論點。如說“服藥佰種,不如獨臥”,把獨寢的長生作用,做了極度的誇張。其實“節”並不是“絕”“節欲”也不是讓人“絕欲”。對於節欲抑忍的害處,孫思邈就曾說過“久而不泄,至生癰疽”。而且不論男女,性能力都存在一個“用進廢退”的規律,這好比一輛汽車,經常去駕駛它,就會感覺越來越順手,車的性能也會達到最佳,但如果太長時間不駕駛或進行保養,駕駛技巧就會生疏,車的各個零部件也會生鏽、出故障,駕駛起來自然就沒有那麼得心應手了。人的性能力也是如此,太久沒有性生活,會導致性能力下降、內分泌失調,女性甚至會引發一係列婦科疾病,所以人們應該有規律地進行性生活,既不能縱欲太過,也不能完全禁欲,這樣才能對人們的身心健康有好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