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於交合的尺度怎麼把握,這和人的年齡、體質、性格以及氣候、工作等因素均有關係,因此很難製定出一個放之四海而皆準的具體標準,隻能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而靈活掌握。衡量房事是否過度,應以第二天是否精神飽滿,身心愉悅為客觀標準。另外中醫認為,人體與周圍環境是一個整體,自然界與人體是相通的,因此隨自然界的氣候變化,房事養生也應不同。春季,陽氣上升,萬物欣欣向榮,此時,房事次數應當較冬季有所增加,這樣才能有助於機體各組織器官的代謝活動,增強生命的活力;夏季,各種植物繁榮茂盛,人們心情愉快,體內陽氣向外宣通發泄,因此,此季房事會隨著人體的陽盛而有所增加,但需要注意的是,夏季也是暑邪當令之際,暑邪易傷津耗氣,而房事又是一項劇烈運動,所以也應有所節製;秋季,天氣轉涼,人也該寧神靜誌,收斂精氣,此時性生活應加以收斂,克製欲望,減少性生活的次數,使體內的陽氣不再過多地向外發泄;冬季,百蟲蜇伏,陽氣藏封,此時,人們對性生活要加以嚴格控製,盡可能減少性生活的頻率,如果在此季屢屢恣意縱欲,則容易導致氣弱腎虛,難免致病。此外在暴風雨雷之時,奇寒異熱之中,最好停止性生活,這是因為上述種種氣候異常會幹擾夫妻雙方情緒,導致髒腑功能紊亂。
合房有術。中國古代論述房中術的書籍很多且內容繁雜,其中最有代表性的要數“七損八益”。
“七損八益”提出於《黃帝內經》,《素問·陰陽應象大論》指出:“能知七損八益,則二者(指男女和合)可調,不知用此,則早衰之節也。”但書中並沒有說明七損八益的具體內容,直到長沙馬王堆古墓出土的珍貴醫學帛書竹簡《天下至道談》中才有了“七損”“八益”等房中養生術的具體內容,這是對我國房事養生學理論的重大貢獻。
《天下至道談》中所提到的“七損”,是指“一曰閉,二曰泄,三曰渴(竭),四曰弗(勿),五曰煩,六曰絕,七曰費。”用現代的語言來解釋,七損主要是指房事交合中對人體有害的七種做法,即:在兩性交接時動作粗暴,魯莽而發生疼痛,導致五髒生病,這是“閉”(內閉);交合時虛汗淋漓,精氣走泄,叫“泄”(外泄);房事沒有節製,縱欲無度,氣血耗竭,叫做“竭”;而“弗”是指雖然有強烈的性欲衝動,卻因陽痿不舉而不能進行;交合時心中煩亂不安,為“煩”;一方無性欲要求而對方強行交合,這對雙方特別是對女方的身心健康非常不利,猶如陷入絕境,故而叫做“絕”;當交合時過於急速,既不愉悅情致,於身又沒有補益,徒然浪費精力,這叫“費”。古人用非常形象的語言說出了在房事養生中於身心有害的七種做法,若犯有上述七損之中的情況,則往往事與願違,適得其反,不但對身體無益反而會招致疾病,這樣的解釋對於今天的我們,仍具有重要的科學意義和參考價值。
針對房事交合中對人體有害的七種做法,古人又提出了房事生活中對人體有益的八種做法,即“八益”。是指:“一曰治氣,二曰致沫,三曰智(知)時,四曰蓄氣,五曰和沫,六曰積氣,七曰持(待)贏,八曰定頃(傾)。”即指出房事養生中八個階段的保健方法:早晨起床,先盤膝而坐,同時挺胸直腰,放鬆臀部的肛門肌肉,連續做提肛運動,並用意念使內氣下行,為治氣;吞咽口中津液,臀部下垂,挺直脊背,繼續進行提肛運動,用意念引內氣直達前陰,為致沫;行房前男女互相嬉戲,以激發性興奮,等雙方性欲亢奮時,開始性交,為知時;行房過程中,放鬆背部肌肉,提肛斂氣,導氣下行,為蓄氣;行房過程中不要急躁,不要圖快,以激發女方的性興奮,為和沫;行房過程中可在適當時候中斷片刻,靜臥或起床,平息一下精神,為積氣;行房接近結束時,應放鬆脊背,深呼吸,吸入清氣,用意念引內氣下行,平靜地等待女方性高潮的到來,為持贏;性高潮出現時射出精液,在陰莖還沒有完全萎軟時就抽出陰莖離開女方,為定傾,如果泄精之後,則需將餘精灑盡,洗滌清潔。
“七損八益”充分體現了我國古代房中醫學成就,其中特別值得重視的有以下幾點:其一吐納、導引等修行方法在房事養生中具有極為重要的地位,這不僅貫穿於房事活動的全過程,而且更需要平時堅持不懈地修煉,才有助於產生補腎固精、強身健體的積極效應;其二在同房前要保持良好的情緒,調整各自的身心狀態,在氣血衝和的基礎上入房;其三由於女方的性衝動反應較為遲緩,男方不但要有一定的耐心,而且需以和情悅性的方式使兩情相悅之後方宜於交接,如果一方性情不悅或根本就沒有性要求,絕對不可強行房事;其四在同房過程中切忌情急傾倒、貪歡戀戰等有悖於房中養生之旨的各種弊端。因此,“七損八益”作為保精行氣法則在房事養生中的深化和具體化,既有古人對性心理、性生理、性衛生保健等方麵的原則性指導意見,又有治氣、蓄氣、吐納、導引等房中補益的修行方法,是中國古代養生方法與房事生活相結合的獨樹一幟的創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