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二章(2 / 3)

開罰戒是省委書記馬文瑞許可的,省委機關的罰與不罰肯定在規定之列。這是張鐵民的老脾氣,他不會那種隻顧保烏紗帽而擅耍圓滑的本事。

“罰得好!該罰。”馬文瑞聽說了,對張鐵民的舉動表示讚賞。

好家夥!省委都認罰了,哪個敢頂著不辦?西安城中,以至省內外,此奇聞不脛而走,傳為佳話。

張鐵民,成了“鐵市長”。而“張市長”的稱呼也隨之被“鐵市長”取而代之,貴姓卻被淡漠了。

之後,又發現省政府在西五路違章堆放建築材料。第一次,讓退回去,把人行道讓出來。經耐心做工作,退了。第二次,怎麼又出來了?壘的牆用泥抹過,還占著人行道。要求退五米,隻退了三米,影響了這一條街的整頓。

張鐵民給街道辦事處的同誌說:“要退回去,不行就強行拆除。”

這一著,人家惱火了。有位副省長說:“不退!讓張鐵民來罰我好了。”街道辦事處的同誌無能為力,傳聲筒一樣把話遞給張鐵民。“堅持要退,誰不退就罰誰,不管他是誰!”張鐵民的回答可謂斬釘截鐵,落地鏗鏘作響!

話又傳了過去,壘的牆很快地乖乖拆除了。

“鐵”市長,鐵麵無情,真是名不虛傳!

全市性的衛生大檢查,總是由張鐵民親自帶隊,一條街一道巷地走去。大街小巷,居民院落,角角落落都跑遍了。

人們一聽說張鐵民要來檢查衛生,都手忙腳亂地幹起來,幹了一遍又一遍,直到無懈可擊為止。

群眾是支持他的工作的。檢查團每到一處,職工,居民,尤其是孩子們,奔走相告,欣喜若狂:“看有鐵市長沒?““快!鐵市長來了!”一時間,會把個街巷院落擠得水泄不通。

他的綽號也就是他的威望,不是自封的,而是群眾給的。

在涉足第一線進行全市性的衛生大檢查中,如何徹底改變市容麵貌,張鐵民意識到了治表進而治本的問題。首先從環衛建設入手,加強了環衛局。資金上,省上給西安三百萬,一百五十萬就撥給了環衛事業。垃圾桶、垃圾車、清掃車、灑水車,一次就配備了不少,改人工操作為機械操作,效率提高了。

此間,張鐵民依照他所得到的第一手資料,並吸收多方麵的意見,親自動筆起草了整頓“三點十線”的二十條要求。以至後來的五十條、三十五條、綠化十一條、整頓服務工作四十條,都是他一筆一劃、逐字逐句撰寫修訂的。其中的三十五條,是張鐵民在一個舊曆正月初五的清早,象市容指揮部的下級辦事員似的,風塵仆仆,冒著寒風,匆匆忙忙把材料親自送到指揮部辦公室的。

我們的市長,是在萬家燈火、爆竹聲聲、杯盞叮當的年節裏,沒有沾家,獨自從三十晚上一直到初四深夜趕寫出了這份詳細的市容管理條例的。

那費心塗抹的墨跡裏,調入了六十歲老人濃烈的熱血。

市容整頓指揮部的同誌們,無論如何是被這種場麵感動了的。這位姓“鐵”卻更謙恭的一市之長,那一大早的叩門聲,在他們的心裏如餘音繞梁,三日不散。

張鐵民早有思想準備,隨時迎向各種突如其來的棘手問題。他明白,凡是新的事情,在起頭時,總要經過一番苦工才能做成的。沒有堅韌的毅力,沒有能夠忍受各種煩惱的打算,就不如撒手不做。

整頓市容一開始,設在五路鐵路局門口的出租汽車公司,按規定要遷往背街,但人家就是不搬。

張鐵民親自出馬。一些工人絲毫沒有膽怯的意思,反而如火上澆油,總算可以當著市長的麵出出氣了。

有人在喊叫:“你是共產黨,還是國民黨?要工人活不活?”因為搬到背街,是要影響經營收入和獎金的。火爆性子的張鐵民處於層層圍觀的人群裏,卻難得地不動聲色。也沒有高聲辯論,而是耐心做工作。

他柔中帶剛地說:“一個城市,交通的暢通,影響全局。不搬,是絕對不行的。”

結果,搬了。

雁塔路拆除違章建築的工程已近尾聲,僅剩了一個獨老婆,說什麼也不拆。

老婆說沒房住,給分房,她把房子給了大兒子。又給分房,她把房子又讓給了二兒子住。

她仍不肯拆,想要第三回房。

張鐵民一聽,火了:“如此得寸進尺,必須搬!找一下老婆兩個兒子的單位,找一下婦聯,給她把政策講清楚。道理講清之後,限期一定要搬。不然,強行拆除!”

還能拖著不搬嗎?

類似的問題,在張鐵民這個鐵腕人物手裏,都一一迎刃而解。

隨之而來的,一邊是對他高度讚賞,一邊卻是毫不掩飾的唾罵。盡管,後一種是極少數人,出自於自己眼皮底下的那麼一點點利益。

告狀的,罵娘的,鬧到國務院的,都有。

給他拋來的帽子也不少:“土匪”、“法西斯”,“國民黨”,“秦始皇”。

張鐵民在忍受一種無端的痛苦的同時,並不以為得罪了人而懺悔,也從來不在任何場合提及告黑狀的事。他聽之任之,不去追查,不給告狀的人施加壓力,而是讓實踐去驗證。

他說:“認準了的,就幹到底!幹出成績,讓大家去評論。隻要是為大多數群眾的利益,有什麼可以懼怕的呢?隻要是決定了的,誰也別想再拉回來!”這也可謂開拓型人物的領導藝術吧。“三點十線”上的違章建築基本拆除完畢,設在大街上的保管站約有一百多萬輛自行車,也已全部壓到背巷。車輛行人各歸其道,西安的街市第一次出現了井然有序的景象。

人行道騰出來了,卻仍塵土飛揚,遇雨雪天則泥濘不堪。加上多年失修的舊路,和新開拓的街道,明顯是灰塵滋生的根源,急待修複完好。鋪設人行道的問題擺出來,張鐵民便皺了眉頭。談何容易?—百多萬平方米的麵積,光磚頭塊就得花兩幹多萬元。市政財經困難,是拿不出這麼多錢的。靠什麼?老辦法:靠群眾。“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人民管”的口號喊響了。

一寸寸的人行道,在千千萬萬群眾的手中,被鑲嵌得平整潔麗,錦緞一樣展現在成百上千條街巷。這是西安人腳下的路,不再泥濘的路,緊緊貼著陽光的古城的衣襟。

但在群眾的來信中,他仍聽到關於路的呼喚。潘家村的路被垃圾堵住了,晴天也得穿靴了過街。

張鐵民親自跑去了。同有關職能部門,問津這條仍在呻吟的路的症結與康複,並限期治愈。他不放心,每星期得親自跑一兩次,督促檢查。結果,一個月內,這裏的六條路得到了綜合的治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