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種手術都代表眼內手術。對單純性脫離采用這兩種手術作為初期手術的理由如下。既然兩種手術對複雜的脫離拫好,即,注氣的視網膜固定術或更準確地稱為膨脹氣體手術對巨大裝孔,玻璃體切除術對有PVR的脫離,為什麼不試用於有小裝孔以及沒有PVR的脫離呢?明確的答案是,與眼外最小置墊壓手術相比,這兩種手術的並發症很多。
對單純性脫離做注氣的視網膜固定術還是暫時性外墊壓已經做出過分析。發現由於眼內氣體引起血房水屏障破壞,和繼發性裂孔的發生將比球囊墊壓分別多20倍和10倍以上,結果再手術也比外墊壓多。為減少注氣的視網膜固定術的高複發率,建議對視網膜周邊部增加凝固,由此提供有效的由環形凝固組成的環紮。不過,隨著這一改變,注氣的視網膜固定術已失去它吸引人的簡單性。
玻璃體切除術作為初期手術的其他理由:
對裂孔蓋膜的牽拉可用玻璃體切除器切斷。
切除玻璃體可能消除玻璃體視網膜增生,也就是氣體手術失敗的主要原因。
單看這些理由似乎代表玻璃體切除術優於氣體手術。然而,讓我們回憶已知的關於玻璃體對馬蹄形裂孔的牽拉。它很少表示用外墊壓複位視網膜會有問題。
哪些資料確認這些說法?
500例用暫時球囊治療的脫離中,70%由馬蹄形裂孔引起,去除球囊後,隻有2%裂孔再脫離。因此,很少需要切除蓋膜上附著的玻璃體來複位視網膜。
在大多數時間,對蓋膜的牽拉可隻通過最後的前部冷凝克服,正像用暫時球囊墊壓1周後取出的長期結果證明的那樣。
多年以前作為預防,附著的馬蹄形裂孔甚至也做墊壓,有時還用環紮或聯合環紮的放射狀墊壓。不過,今天沒有人會考慮預防性墊壓,即使有2%的馬蹄形裂孔在預防性凝固後可能脫離。
13.2結果
比較了注氣的視網膜固定術卜-和初期玻璃體切除術的結果。這些表收集了文獻中可得到的有關這個題目新近的報道。這些報道既不代表前瞻性研究,也不代表同質性的脫離。選擇注氣的固定術的脫離有在眼底的上2/3的前部或後部視網膜1個或多個裂孔;包括有晶狀體眼、無晶狀體眼或人工晶狀體眼。
初期玻璃體切除術的適應證,如不同作者所述,包括:PVRB和C期、玻璃體積血、未找到裂孔、大裂孔、多個裂孔、後極部裂孔和人工晶狀體眼。
因此,既然在注氣的視網膜固定術與玻璃體切除術聯合注氣之間沒有相應的差異,我們最好將這兩種手術與節段性墊壓和球囊手術的結果進行比較,這已經在第11章247~263頁討論過了。
13.3結論
不論哪種手術,注氣的視網膜固定術還是玻璃體切除術,毫無疑問都可使單純脫離複位。這類脫離在幾次再手術後的最終結果將接近99%的複位率,用眼外最小量墊壓也可達到這一複位率。
不過,並發症是關鍵因素。眼外最小量墊壓不放液,對在1個鍾點內的裂孔應用暫時性球囊墊壓或對多個裂孔做節段性墊壓,比注氣的視網膜固定術後或玻璃體切除術聯合注氣的視網膜固定術後有較少的並發症和較少。
因而,眼外最小量墊壓將較少需要再手術,並可提供理想的長期視力結果且不會被繼發的並發症威脅,如白內障、青光眼等,這在玻璃體切除術後是常見的。
因此:最小量眼外手術,指不放液的節段性墊壓,仍保留為單純脫離的金標準,除非發明了更少並發症的手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