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零六章 “國粹”(1 / 2)

起煉鋼煉鐵,楊耀宗就覺得有些羞愧,不過還好有那些熟悉煉鋼的老師傅的幫忙,楊耀宗提出的高爐煉鋼法,事情雖得進行的不很順利,但卻也得以完美解決,也讓楊耀宗體會到什麼叫隔行如隔山。Ww WCOM

原來這個時期的人多采用的是地灶式煉鐵法,就是在地上挖一個長方形大土坑,下麵鋪上磚,留著風眼,把用坩子土做成的坩堝,豎立在坑內,四周裝進煤,把礦石裝進坩堝裏,然後點火煉鐵。待鐵礦石融化後再加入礦石粉,並不斷攪拌,這樣得到練得的鋼不僅利於加工鍛造其任性也頗為不錯。

而楊耀宗第一次見到這種煉鋼的方法,覺得生產效率太低,他隻簡單的記得高爐煉鋼,於是便與一些老煉鐵師傅研究起高爐煉鐵來。

因為火力輸送及方便添加原料等諸多因素限製的關係,所砌的高爐並不是很高,也就一兩米的樣子。起先用砌好的高爐煉鐵倒是省心省力,隻需要將原料提前都填充好,然後點火等待融化的鐵液從下口流出即可,而且從填充的鐵礦石量也比地灶式的量多,這樣煉成的鐵也會比地灶式多。可煉出來的鐵多是白口鐵。這種鐵堅硬卻不易鍛造,而且質脆,根本無法製造武器,更別提製造火炮了,根本無甚大用。

楊耀宗雖然知道白口鐵通過退火處理倒也可以得到可以鍛造的鐵,先不工藝麻煩問題,如此一來單論出鐵效率反倒就不如地灶式煉鐵了。好在楊耀宗與那些老煉鐵師傅經過反複的研究實驗,就是在煉鐵的時候直接加入適量的碳粉,最終功夫不負有心人,終是煉出了適合鍛造的鋼鐵。

至於之前生產出的那些白口鐵,楊耀宗又不忍浪費,於是命兵工廠將這些白口鐵一律加工成廚具與農具,免費放給張掖的百姓。一時間張掖百姓都換了嶄新的農廚工具。

此時正值張掖百廢待興之際,楊耀宗如此親民的恩惠便使得張掖百姓甚是感激,其分量又在百姓心中加重不少。這也是正應了與其錦上添花不如雪中送炭這句老話。

當阿伊問起楊耀宗能否生產火炮時,楊耀宗倒是想起一事,雖然知道也許不方便過問但還是便開口問道:“阿伊,記得在雁門關的時候,你推出兩架火炮,是勤王提供給你的還是你們自己製造的?”

提起此事阿伊卻是撇撇嘴道:“那兩架火炮的確是勤王提供給我們的,我們是將其零散著拉回來然後組裝起來的,卻也是好用的。但勤王所提供的製造大炮所用的工藝與圖紙卻是有很多地方被改動過,你們大周人就是狡猾。”

聽到阿伊此言楊耀宗也頗感驚訝,他沒想到勤王倒也沒有完全急功近利利益熏心,在一些關鍵問題上倒也不失分寸,倒也無愧是大周的王爺。

哈忻執思的退兵,也給楊耀宗喘息展的時間。造火炮他倒是不懂,隻能靠那些有兵工製造經驗的老師傅去研究,而他隻是偶爾提出些自己的見解。

關於炮彈的製造很多擺弄火藥的老手藝人都會,這個倒不需要楊耀宗煩心,楊耀宗隻是囑咐他們一定要注意安全,而且將研究儲存炮彈的地方建造在張掖很偏僻的一處地方,且派重兵嚴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