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26章 正視你的缺陷,突出你的優點(1 / 1)

對於一個普通人來說,缺陷確實是一件非常殘酷的事情,可你不能因此而自卑消沉。既然缺陷無法改變,那麼就要正視它,把它當成前進的動力。這樣一來,缺陷也就有了價值。

“假如我能站起來吻你,這個世界該有多美啊!”

這句話是張海迪對自己的丈夫說過的一句話。可是,張海迪不能站起來,命運讓她坐在輪椅上過她的一生。那麼,在張海迪的眼裏,這個世界就不美了嗎?不是,在張海迪的眼裏,這個世界依然美麗,隻是自己隻能坐在輪椅上欣賞這個世界的美麗。缺憾並不妨礙她笑對世間的心情。她有一個愛她的丈夫,有一個令許多健全人都羨慕的溫馨的家。她不會因為身體的殘疾逃避世人的目光。相反,她更注重與人的溝通。她會讓別人給她倒水、會讓人幫她拿放在高處的東西、會讓人推著她出席各種,活動……她絲毫不會覺得自卑、羞於見人,而是認為“你是健全人,幫助我是應該的”。因此,她活得灑脫、活得幸福。

幼時的張海迪與常人無異,愛唱、愛跳、愛玩、愛鬧。但不幸在她5歲時降臨了,她被確診為脊髓血管瘤,經過了多次脊椎穿刺之後,病情仍不見好轉。

1973年,全家人從農村返回莘縣縣城,那時的張海迪最想要的就是工作,她盼望能早日成為自食其力的人,但由於身體殘疾,張海迪一直待業在家。為此,她曾紿黨中央、國務院、省委寫信,請求他們關心一下殘疾人的生活與工作,可是一封封信都像泥牛入海,一點音訊也沒有。深深的自卑感困擾著她,特別是當她無意間發現了自己的病曆卡,“脊椎胸五節,髓液變性,神經阻斷,手術無效”的字跡赫然映入眼簾時,張海迪萌發了輕生的念頭。

但在家人的幫助下,張海迪的情緒逐漸穩定了下來。

冷靜思考之後,張海迪學起了針灸,診斷並為周圍的人治病。在不斷的學習和幫助他人的過程中,她看到了自己的價值,並從自卑的陰影中走了出來,最終活出了自信和光彩。

美國的國會議員愛爾默?托馬斯曾說:“我15歲吋,常常為憂慮恐懼和一些自卑所困擾。比起同齡的少年,我長得實在太高了,而且瘦得像支竹竿。我有6.2英尺高,體重卻隻有118磅。除了身體比別人高之外,在棒球比賽或賽跑各方麵都不如別人。他們常取笑我,封我一個‘馬臉’的外號。我的自卑感特強,不喜歡見任何人,又因為住在農莊裏,離公路遠,也碰不到幾個陌生人,平常我隻見到父母及兄弟姐妹。

如果我任憑煩惱與自卑占據我的心靈,我恐怕一輩子也無法翻身。一天24小時,我隨時為自己的身材自憐。別的什麼事也不能想。我的尷尬與懼怕實在難以用文字形容。我的母親了解我的感受,她曾當過學校教師,因此告訴我:‘兒子,你得去接受教育,既然你的體能狀況如此,你隻有靠智力謀生。’

可是父母無力送我上學,我必須自己想辦法。我利用冬季捉到一些貂、浣熊、鼬鼠類的小動物,春天來時出售得了4美元。再買回兩頭豬,養大後,第二年秋季賣得40美元。以這筆錢,我到印地安那州去上師範學校。住宿費一周1.4美元,房租每周0.5美元。我穿的破舊襯衫是我媽媽做的(為了不顯髒,她有意用咖啡色的布),我的外套是父親以前的,他的舊外套、舊皮鞋都不合我用。皮鞋旁邊有條鬆緊帶,已經完全失去了彈性,我穿著走路時,鞋子會隨時滑落。我沒有臉去和其他同學打交道,隻有成天在房間裏溫習功課。我內心深處最大的願望是,有一天我能在服裝店買件合身而體麵的衣服。”

想想當時愛爾默?托馬斯麵臨的處境是多麼悲慘,生理的缺陷和生活的貧窮同時困擾著他。但托馬斯沒有消沉,在克服了自卑之後他的人生之路越來越順利,50歲那年,托馬斯成了俄克拉荷馬州的國會議員。

愈研究那些有成就者的事業,你就會愈加深刻地感覺到,他們之中有非常多的人之因此成功,是因為他們開始的時候有一些會阻礙他們的缺陷,促使他們加倍地努力而得到更多的報償。正如威廉?詹姆斯所說的:“我們的缺陷對我們有意外的幫助。”

不錯,很可能密爾頓就是因為瞎了眼,才下決心寫出更好的詩篇來,而貝多芬是因為聾了,發誓作出更好的曲子。

海倫?凱勒之因此能有光輝的成就,很大程度是因為她瞎和聾,才促使她奮鬥。

“如果我不是有這樣的殘疾,”那個在地球上創造生命科學基本概念的人寫道,“我也許不會做到我所完成的這麼多工作。”

達爾文坦然承認他的殘疾對他有意想不到的幫助。

在現實之中,我們不能不承認自己在某些方麵“確不如人”,這是很自然的事。

但是,這種現實的差距並不代表我們就是一個沒有能力的“低能兒”,更不應把這種差距變為自己失敗的借口。

每個人都不會是“十分完美”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