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動物(7)(3 / 3)

恐龍滅絕

人們都說,恐龍是在6500萬年前滅絕的,那麼,恐龍的滅絕究竟是什麼原因呢?關於恐龍的滅絕還沒有統一的看法。有兩種基本的說法,一種是災變說,一種是漸變說。持災變說的科學家猜測,在白堊紀末的某一天,地球突然大難臨頭,天降大災,致使恐龍在一年或幾年中全部死光了。許多科學家不讚成災變說。他們認為,大約在8000萬年前,地球上的氣候開始變冷,原先適合恐龍生存的熱帶和亞熱帶環境相繼消失,逐漸被適合哺乳動物生存的溫帶環境所代替。恐龍不能適應這種變化,結果就隻能走向滅亡。從化石的研究中也證明了恐龍的“家道中落”。

大嘴巴的蛇

蛇能吞下比自己頭部大十幾倍的動物,原因是蛇類頭部有與開合有關的骨骼。首先,它的下巴(即下頜)可以向下張得很大,因為蛇頭部接連到下巴的幾塊骨頭是可以活動的,不像其他動物那樣與頭部固定不動。其次,蛇左右下巴之間的骨頭,連接成可活動的榫頭(我們人的下巴處的骨頭沒有榫頭,左右成了一塊),左右以韌帶相連,可以向兩側張大,因此,蛇的嘴巴不但上下可以張得很開,而且左右也不受限製,能在一定程度內擴開得很大,這樣就可以吞食比它嘴巴還大得多的東西了。同時,蛇還會分泌出大量的唾液,它的作用就相當於幫助吞咽的“潤滑油”。

為什麼響尾蛇的尾巴會響

大家在觀看籃球比賽時,總看到裁判吹的哨子。它是一個銅殼子,裏麵裝上一層隔膜,形成兩個空泡。當人用力吹時,空泡受到空氣的振動,就發出響聲。響尾蛇尾巴也有類似的構造,不過它的外殼不是金屬,而是由堅硬皮膚形成的角質層。角質層圍成了一個空腔,空腔內又由角質膜隔成兩個環狀空泡,也就是兩個空振器。當響尾蛇劇烈搖動自己的尾巴時,在空泡內形成了一股氣流,隨著氣流一進一出地往返振動,空泡就發出一陣一陣聲音來。響尾蛇就這樣發出像溪流似的水聲來引誘口渴的小動物,從而捕食它們。

飛翔的鳥

鳥類之所以能夠自由飛行,除了有翅膀外,還有適應於飛行的一係列身體結構。鳥骨非常輕,但卻十分堅硬。鳥骨裏大多沒有骨髓,而是有很多空隙,備有氣囊,能貯存很多空氣,互相連通。鳥兒吸氣時,空氣不僅進到肺內,而且一直深入骨腔。這樣既減輕體重,又便於飛翔。鳥類頭骨的所有骨片完全融合連接。脊椎骨和臉骨結合成一個堅固無比的“架子”,肋骨由強有力的肌肉韌帶固定在這個“架子“上。它的兩根有力的肩胛骨由鎖骨鎖在胸前,鎖骨則與叉骨融接。善飛的鳥在胸骨上都長有三角形的龍骨突起,以增加胸肌及兩翼肌肉的連接力。鳥類這幅獨特的骨架,既堅固有力,又不影響活動,能很好地適應空中飛行。

鳥類的睡眠

鳥和人類一樣,睡眠時全身放鬆,但它卻不會從樹上掉下來。其實,奧妙就在鳥的腿腳上。樹棲鳥類的腳,有一個鎖扣機關,長有屈肌和筋腱,非常適合抓住樹枝。當鳥全身放鬆蹲下睡覺時,它能用身體的重壓使腳趾自動緊握住樹枝,這樣隻管放心睡覺,萬無一失,摔不下來。當鳥兒睡醒後站立起來時,它腿上的肌腱又重新舒展開。同時,鳥類為了適應環境的需要,在長期的飛翔生活中練就了一套高超的平衡本領,這也是它能在睡眠時不會從樹上摔下來的重要原因。

老鷹的“千裏眼”

鷹可以在幾千米的高空,準確無誤地辨別地上的動物,就連蛇、田鼠等也逃不過它的眼睛。這是老鷹的眼部結構比較獨特的緣故。人類每隻眼睛裏的視網膜上,都有一個凹槽,叫做中央凹,而老鷹眼中的中央凹卻有兩個。這兩個中央凹的作用不同,其中的一個專門用來向前方看,另一個則專門用來向側麵看。這樣,老鷹的視覺範圍就寬得多,能兼顧前方和側麵。除此之外,老鷹的每個中央凹內用於看東西的細胞也比我們人類的多出六七倍。所以,鷹的眼睛不僅比其他動物看得遠,而且看得更清楚,人們就給它一個外號——“千裏眼”。

排隊飛行的大雁

大雁在冬季來臨遷徙時,常常排列成整齊的“人”形或“一”字形,自北向南緩緩掠空飛行。大雁在飛行時,除了扇動翅膀外,主要是利用上升的氣流在空中滑行,節省體力以利於長途飛行。在雁群前麵領頭的老雁,翅膀在空中劃過時,翅尖上會產生一股微弱的上升氣流,後麵的雁為了利用這股氣流,就緊跟在前麵雁的翅尖後麵飛。這樣一隻跟一隻,就排列成整齊的雁隊了。另外,排列成隊形飛行,還有利於雁群對敵害的防禦。領頭雁具有先天性的定向感覺,不會帶領整個雁群飛離固定的遷徙路線,發生迷路問題。幼雁大都插在隊伍的中間,不僅可以受到保護,而且在老雁的誘導與指引下,能獲得定向的本領。

“鶴鳴九皋,誌聞於天”

丹頂鶴在空中飛翔時,頭、頸和細長的腿都伸得筆直,前後相稱,十分閑適自得,使它充滿遺世獨立的“仙”韻。丹頂鶴的壽命可達五六十年,這在鳥類世界中算是較長壽的。所以我國古代的詩詞字畫中常有“鬆鶴延年”圖形與題字,借以表達祝君長壽的心意。丹頂鶴的頸特別長,氣管在胸骨間發生了盤曲,好像喇叭的構造一樣。因此鶴的鳴叫聲十分響亮。

《詩經》中說“鶴鳴九皋,聲聞於天”,就是描寫丹頂鶴在雲霄中飛翔時發出的清脆高亢的鳴叫聲。正因為如此,我國的民間傳說中,仙人也總是以丹頂鶴為伴,駕著祥雲飄忽而來,一路高唱前行,而丹頂鶴也就有“仙鶴”之稱了。

一隻腳站著睡覺的鶴

在動物世界裏,鶴隻能算是一種弱小的動物,它們有許多強大的天敵。鶴要生存下去,必須保持高度的警惕性。如果它像其他動物一樣躺下睡覺,一旦遇上險情或敵害,就難以逃脫。然而,鶴站著睡覺或休息是一樁很疲勞的事,那“骨瘦如柴”的腳,難以長時間承受身體的重量。聰明的鶴想出了一個好主意,當它睡覺或休息時,就用一隻腳站在地上,另一隻腳收縮起來,靠近腹部休息。過了一會兒,再放下另一隻腳來替換。這樣用兩隻腳反複交換站著,自然不會感到吃力。同時,如果發現敵人來了,它會立即放下收縮的一隻腳,張開翅膀飛離。

企鵝

南極是世界上最冷的地方,是地球上目前唯一沒有常住居民的地方。在那裏,有記錄的最低氣溫是-89℃。在這樣惡劣的環境裏,隻剩下企鵝仍孤獨地堅守著白色的家園。南極雖然酷寒難當,但企鵝經過數千萬年暴風雪的磨煉,全身的羽毛已變成重疊、密集的鱗片狀,這種特殊的“羽被”,不但海水難以浸透,就是氣溫在零下近百攝氏度,也休想攻破它保溫的防線。而且,在企鵝的皮層下麵,有一層厚厚的脂肪層,對防止體溫散失又起到很好的作用。所以,企鵝才能在寒冷的南極生存下去。

不會飛的鴕鳥

鳥兒能飛需具有兩大特點:一是長有羽毛的翅膀,二是體態輕盈。鴕鳥雖也有用羽毛“武裝”起來的流線型的身體,也有翅膀,但它飛不起來。因為鴕鳥的體重達150多千克,身長2米多,是鳥類中身材最大、重量也最大的,所以它不能在空中飛翔,而隻能在地上活動、覓食。久而久之,它的翅膀就退化了。不過,與環境相適應,它的腳和腿卻發達起來,能奔跑如飛,並用腳對付敵害。但是,鴕鳥的翅膀也還是有一定用途的。例如,當它順風奔跑時,可以張開翅膀,作為“風帆”,借風力助跑,還能遮蔽陽光,保護幼雛,以及撲打翅膀向敵人示威等。

孔雀開屏

孔雀開屏最盛期是在3、4月,這時是孔雀繁育季節,開屏是雄孔雀求偶的表現。開屏的雄孔雀豎起它金光燦爛的尾屏,炫耀著,昂首闊步地走著,好像在向人們展示它的美麗。其實,這種動作是動物生殖腺分泌的性激素刺激的結果。隨著繁育季節的結束,這種開屏的現象也會逐漸消失。此外,為防禦或警戒敵害,雌孔雀、小孔雀也都有開屏動作。這正像雞雛遭到老鷹攻擊時,母雞會豎起羽毛、扇起翅膀企圖保護小雞一樣。至於孔雀在穿著豔麗服裝的遊客麵前開屏,並不是什麼與之“比美”,而是遊客的大聲喧嘩刺激了孔雀,引起了它們的警戒,這種開屏,是一種示威、防禦的反應動作。

“沙漠之舟”——駱駝

駱駝最大的本領是在沙漠中不停地跋涉,能十天半月不喝水。這是因為駱駝在幹旱情況下,有防止水分散失的特殊生理功能。駱駝巨大的口鼻部是保存水分的關鍵部位。駱駝鼻子內層呈渦形卷,增大了呼出氣體通過的麵積。夜間,鼻子內層從呼出的氣體中回收水分,同時冷卻氣體,使其低於體溫8~3℃。據計算,駱駝的這些特殊能力可使它比人類呼出的溫熱氣體節省70%的水分。如果一隻駱駝馱200千克重的貨物,每天走40千米,它能夠在沙漠中連續走3天。空身時,它每小時可跑15千米,可連續8小時不停。所以,用“沙漠之舟”來褒獎它,它是受之無愧的。

為什麼猴子要給同伴“捉虱子”

在動物園裏,常常看到猴子之間相互在對方的身上拾取什麼放在嘴裏吃掉。於是人們以為這是猴子在給同伴“捉虱子”,其實這不是捉虱子,而是從同伴身上拾鹽粒吃。猴子排泄出來的汗液裏含有鹽分,汗水揮發後,這些鹽分便同皮膚和毛根上的汙垢結合成鹽粒。由於動物園的猴子的食物裏未加鹽,猴子便覺得鹽分不足,就彼此拾取對方身上的鹽粒吃,看起來好像是在給同伴“捉虱子”。

狗的散熱方式

人和哺乳動物的體溫都是恒定不變的。比如人,無論春夏秋冬,正常體溫都在36.5℃上下,而狗也有它固定的正常體溫。可是,在高溫的季節裏,人可以通過出汗、扇風等方式降溫來保持恒定體溫。人和許多動物身體表麵都有汗腺,會分泌汗液,熱量通過汗液的分泌散發到體外。而狗雖然也要保持恒定體溫,可它身體表麵沒有汗腺,它的汗腺長在舌頭上。於是,在炎夏時,為了維持正常體溫,狗就隻好伸出它那長長的、冒著熱氣的舌頭,通過舌頭來散發全身的熱量。其實,即使不在夏天,狗在奔跑、打架,身體熱了之後,也經常伸出舌頭,通過舌頭“出汗”來調節體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