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植物(1)(1 / 3)

真菌的傳宗接代

全世界的真菌大約有25萬種。在生活裏,它隨處可見。鮮美的蘑菇、木耳;發麵用的酵母;生產青黴素的青黴菌;還有入藥的茯苓、冬蟲夏草,這些都是真菌。它們數量巨大,繁殖速度極快。

先說說數量吧!聽了你會吃一驚。真菌是靠孢子傳宗接代的。樹舌子實體能生產54600億個孢子,每天就放出300億個孢子,可以連續放出6個月的時間。毛頭鬼傘能產生52.4億個孢子;翹鱗大孔菌的子實體能產生35.71億個孢子。多可觀!

它們傳播起孢子來,各有各的“高招”。生長在大草原上的大馬勃,長得像個大皮球,它順著風力一直往前滾,邊滾邊散播它的孢子。

鬼筆和棱柱散尾菌,它的孢子呈黏液狀,還能發出一股惡臭之氣,吸引昆蟲來舐它們,孢子就粘在昆蟲身上“飛”向遠方了。

子囊菌的子囊會“發射”。當孢子成熟了,子囊裏的壓力急劇增高,子囊越來越膨脹,最後,孢子衝破子囊頂部,像子彈似的射向遠方。

真菌中發射孢子的冠軍是彈球菌,菌體隻有2毫米,但是卻能把直徑1毫米的含著孢子的小包足足發射到4米的高度。

真菌傳播孢子的方法,真是多種多樣。有的是一次放完,有的是連續放上它幾個月,有的“飛”上天空,有的順著風力、水力漂流到遠方。

不怕幹旱的龜甲草和光棍樹

龜甲草,聽這名字,它一定是什麼地方長得像那老烏龜長滿花紋的硬硬的外殼。沒錯,龜甲草的莖是個圓圓的“球”,表麵上還長滿了龜甲那樣的花紋,那樣子,活像一隻小烏龜。

光棍樹倒是挺高,3~6米的樣子,可它一年四季,不分春夏秋冬,全身上下總是一身光溜溜的綠色枝條,即使偶爾長些葉子,也小得讓人幾乎看不見。由此,它得到了一個頗為形象的大名——光棍樹。

龜甲樹和光棍樹都生長在非洲的幹旱地區。它們的形象這樣奇特,一定是抗旱英雄吧?對!龜甲草不光模樣、連脾氣也很像烏龜。雨季天氣濕潤的時候,它那球似的“龜甲”裏就會冒出細長的枝條來,被雨水滋潤得枝葉繁茂,很快地開花結果。旱季節剛剛到來,它的繁茂的枝葉像變戲法似的馬上全部枯萎、落光,隻剩那個硬硬的球狀莖。這樣,莖內儲備的水分就不會通過枝葉的蒸騰白白浪費掉,而安然地存在那硬硬的“甲殼”裏,隻等下次雨季來臨,再鑽出那綠色的“腦袋”。

光棍樹肯定不怕幹旱,因為它隻有枝條,沒有綠葉,就是想讓水分大量地蒸騰都無處發散,這真是節約水的好辦法。可是,葉子的主要工作是為樹木製造口糧——進行光合作用。這樣,光棍樹豈不要白白餓死嗎?不會的。別忘了,它的枝條一年四季常綠,可以代替葉子進行光合作用,口糧也就不成問題了。

光棍樹從故鄉非洲來到我們中國,它的形象和名字都很有趣,就被人們請進溫室裏做觀賞植物了。

人間第一香——茉莉花

宋代詩人曾這樣描述過茉莉:“他年我若修花史,列作人間第一香。”茉莉花輕盈潔白,香氣襲人,所以有此盛譽。

亞洲的兩個國家菲律賓和印度尼西亞,把茉莉作為自己的國花。並把它作為純潔、熱情、友誼、愛情的象征。印度尼西亞人民把茉莉視為珍寶,並且家家都栽有茉莉花,有些婦女還把茉莉花放在蚊帳、衣服和飾物中,可見茉莉花在她們心目中的位置。

茉莉是一種常綠小灌木,屬於木樨科。它的花常常三朵生於一個總梗上,這是它顯著的特點。茉莉多產於亞熱帶,具有較高的經濟價值,是熏製茉莉花茶的主要原料。

夏季開花的臘梅

提起臘梅,你也許會想到梅花。其實這是兩種根本不同的植物,人們常把它們混為一談。梅花是薔薇科家族的成員,和桃、杏、李、櫻是同胞姐妹。臘梅屬於臘梅科臘梅屬。臘梅科這個家族並不繁盛,全世界有7名成員(我國占4種)。臘梅花單生於枝頭,是杯狀的,外輪蠟黃,中輪帶紫色條紋,開放時節,晶瑩透明,清香撲鼻。看起來倒真像是蠟做的一般。但實際上叫它臘梅,是因為在臘月開花的緣故。

有一種夏季開花的臘梅,人們叫它夏臘梅。和平常說的臘梅同科而不同屬。這也是一種落葉灌木。夏初時,在枝頭綻開中間白色、邊緣淡紫色的美麗花朵,散發著淡淡幽香,使人百看不厭。

臘梅除常植於庭園作觀賞外,它的花可浸提芳香油,並有解暑生津、順氣止渴、解毒生肌的功效。根、莖也可入藥,有鎮咳止喘的功效。

臘梅原產於我國中部一帶。河南省的鄢陵縣,自古因臘梅聞名,有“鄢陵臘梅冠天下”的稱譽。湖北西北部是臘梅的中心產區,保康縣又是最集中的地方,最大的一株生長在過渡彎鄉的刺灘溝,高12米,胸徑近半米,有100多年曆史。是我國有確切記載的最大的一株臘梅古樹。北京西山臥佛寺四大天王殿前生長著一叢臘梅,是我國最古的臘梅,已有1300多歲高齡。它隻有四五米高,沒有主幹,而是數十根萌生的枝條,從地下伸出,簇擁在一起,形成一叢交錯疊翠、蓊鬱紛繁的景觀。每年春節剛過,那生機勃勃的枝頭開始綴滿鵝黃色的臘球,不久便綻放出黃色的花瓣,散發出陣陣幽香,給隆冬的古寺帶來早春的氣息。

“胎生”的紅樹

在熱帶和亞熱帶的沿海地區,洶湧的海潮日夜不停地衝擊著海岸,把岸邊的岩石、泥沙以及弱小的生命統統裹挾到浪濤中,然後退入大海。

一般的植物在這狂躁不寧的海洋邊和又苦又鹹又澀的海水中是無法生存的,但紅樹林卻能獨領風騷,在靠近海岸的淺海地區,形成一片片綿密蔥鬱的海上森林,狂風巨浪對它們也無可奈何。它們那露出水麵的部分繁茂蒼翠,地麵和地下縱橫伸展著各種各樣的支柱根、呼吸根、蛇狀根等,形成了一道抵擋風浪、攔截泥沙、保護海岸的綠色長城。它們任憑風吹浪打,潮起潮落,始終堅不可摧,巋然不動。就連多次跑到別國打仗、特別善於叢林作戰的美國士兵部隊都說它們是“銅牆鐵壁”。

這座海上長城由紅樹、紅茄冬、海蓮、木欖、海桑、紅海欖、木果蓮等十幾種常綠喬木、灌木和藤本植物組成。它們的葉子其實仍是綠的,隻是用樹皮和木材中的一種物質製成的染料是紅色的,所以人們便把全世界分屬於23個科的這類植物統稱為紅樹。

紅樹在鹽水浸透的黏性淤泥中生活得自由自在。在炎熱的陽光照射下,退潮後,淤泥表麵的水分很快蒸發,形成了一薄層鹽殼,而下次漲潮又帶來新的鹽分。所以,紅樹的根喝的不是普通水,而是濃鹽水。鹽水進入紅樹的莖幹枝杈,使它通體是鹽。幸好,大自然在它的葉子上布下了專門從體內吸收並排出多餘鹽分的鹽腺,難怪紅樹的葉子上總有亮閃閃的結晶鹽顆粒呢。葉子非常珍惜水,它的表麵覆蓋著一層厚厚的蠟質,水隻能一點一點地慢慢蒸發。因為雖然它腳下有足夠的水,可那些水實在太鹹了,而植物汁液中的水已被淡化,是果實發育所必需的幾乎全純的淡水。沒有淡水,種子就成熟不了,就要“胎死腹中”。

在這種嚴酷的環境中,紅茄冬等植物形成了一種奇特的適應方法:胎生。一般的植物都是種子在母體內發育長大後,便掙脫“繈褓”,隨著風、水或動物等旅行到遠方,一旦自己完全成熟,做好了萌發的準備,又有了合適的水分、溫度和空氣等條件,就破土而出,開始新的一生。紅茄冬卻完全不是這樣。它的種子幾乎不休眠,還沒有離開母體植物,便在果實中萌發了。它的胚根撐破果實外殼,露出頭來,下胚軸迅速伸長,增粗變綠,和胚根共同長成了一個末端尖尖的棒狀體,好像一根根木棍掛在枝條上。有的植物則像豆莢、像羊角、像紡錘、像細長的炮彈。子葉則拚命地吸取母體那清淡爽口而富於營養的汁液,但隨著身體長大,它從母體吸取到的鹽分也在不斷增多。大樹把自己的孩子養上半年左右,當種子萌發形成的幼苗長出幾片葉子,根有幾十厘米長時,一陣風吹來,它便把幼小的紅茄冬從樹上抖落,幼苗就垂直地掉了下去。這大概可以算是母體的“分娩”吧。

幼苗的重心在根的中部,所以它絕不會倒栽蔥似的狼狽落下。此時若正漲潮,幼苗就直立著漂浮在水中,直到潮水退盡,它便在新地方安身立命,於是,紅茄冬的家族便占有了新的地盤。幼苗紮根於淤泥後,很快就會長出嫩葉和支柱根。它已經毫不懼怕苦鹹的海水,因為它已在“母親”身上習慣了這種鹽水。

除了鹽水不利於紅茄冬的種子成熟與萌發外,風大浪急也使幼小的根不容易紮牢。“胎生”方式能使紅茄冬的後代積蓄超足夠的力量後,再去與險惡的海浪作鬥爭,這真是善於保護自己、巧妙對敵的高招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