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的光合作用
地球上的大氣中,約含有21%的氧氣。氧氣是一切動植物和人類生活所不能缺少的東西。那麼,氧氣是從哪裏來的?
人們從地質、化學、天體物理的研究和理論上的推斷,得知幾十億年前,地球上的大氣層裏有氮氣、氫氣、水蒸氣和二氧化碳等,唯獨沒有氧氣。即使由於太陽光的紫外線輻射,產生一些氧氣,也很快被用掉,貯存不起來。地球上這麼多的氧氣,究竟是怎麼來的呢?人們繼續研究,知道原始的生物是靠著發酵作用而生活的,它們逐漸演化,大約20多億年前,才出現了能進行光合作用的植物,即利用葉綠素吸收陽光,分解水而放出氧氣,同時還原二氧化碳合成有機物。開始是小量的、局部的,逐步地發展擴大,大氣層裏的氧氣也逐步積累增多。到了大約6億年前,氧氣的濃度達到了現在的1%;大約4億年前,氧氣的濃度達到了現在的10%;隨著多細胞生物、陸生植物的飛速發展,氧氣也迅速增加,到了約3億年前,就已達到現在的水平。這樣,高等動物才逐漸演化出現。動物和細菌是消耗氧氣的,剛好與光合作用相反,它們吸入氧氣,呼出二氧化碳。另外,還有岩石的氧化、海洋的緩衝,都促使大氣中的含氧量逐漸穩定下來。這樣,兩個矛盾過程的對立統一,就出現了相對的平衡。
光合作用的產氧量是很大的,有人估計,按照現在地球上植物的情況,每年可產生氧氣1000多億噸。大氣中的氧總量不過200多萬億噸,可以說現在空氣中的氧氣,平均每隔2000年都要經過植物光合作用循環更新一次。假設一旦空氣中的氧全沒有了,按照現在的光合作用數量,也隻要2000年就能全部恢複現在的水平。從地球演化史來看,2000年是個極短的時間,按現在光合作用的速度,維持大氣中現有的氧氣是綽綽有餘的。
現在空氣中的氧氣是在增加,還是在減少呢?因為沒有長期的資料,還不能斷定。近代地球上的植物是比過去某一個時期少了,二氧化碳也少了(大氣中約含有0.03%)。但是,由於工業的發展,每年要燃燒掉幾十億噸的煤炭和石油。按此計算,每年進入大氣的二氧化碳,相當於它原含量的0.7%;就算它耗用了等量的氧,那麼,空氣中的氧氣每年所減少的量,也隻是總氧量的0.01%,隻是光合作用每年產氧量的2%,因此,地球上的氧氣量一時是不會有什麼顯著變化的。
為什麼紅色的葉子也能進行光合作用
植物的綠葉,被人們稱為“綠色的工廠”。誰都知道,植物要製造有機物質,要進行光合作用,一定要有葉綠素存在。
但是,有些植物如糖蘿卜、紅莧菜、秋海棠的葉子,常常是紅色或紫紅色的,它們也能進行光合作用嗎?
能!因為這些葉子雖然是紅色的,但是葉子裏也有葉綠素。至於這些葉子所以成為紅色,主要是含有紅色的花青素的緣故,它們含的花青素很多,顏色很濃,把葉綠素的綠色蓋住了。
要證明這件事並不困難,隻消把紅葉子放在熱水裏煮一下,就真相大白了。花青素是很容易溶於水的,而葉綠素是不溶於水的。在熱水裏,花青素溶解了,葉綠素仍留在葉子中,煮過後的葉子由紅變綠了,這就證明紅葉子裏的確有葉綠素存在。
另外,許多生長在海底的植物如海帶、紫菜等,也常常是褐色或紅色的。其實,它們中同樣含有葉綠素,隻不過綠色被另一類色素——藻褐素或藻紅素遮住罷了。
深海植物怎樣進行光合作用
生長在地麵上的植物,都是依靠身體裏的葉綠素,利用陽光作動力,以二氧化碳和水為原料,經過“加工”製造出碳水化合物、脂肪和蛋白質等有機物,促使它的生長、發育和繁殖。
在那無邊無際、碧波蕩漾的大海裏,生活著各種綺麗、奇特的植物——藻類。有幾米長的褐色“葉片”的海帶,有像小樹枝那樣的紅藻,如紫菜,有棕色的鹿角藻,還有外殼刻著精致花紋的矽藻等,看上去它們都不是綠色的,那它們又是怎樣進行光合作用的呢?
實際上,海裏生長的植物也是有葉綠素的,不過含量不多,一般離海麵近的植物,葉綠素的含量多一點,越是深海裏的植物,葉綠素的含量越少。藻類之所以有各種不同的顏色,那是因為它們身體裏還存在著另一些色素——藻膽素,紅藻中含有較多的藻紅素,藍藻中含有較多的藻藍素,鹿角藻則含有一種特殊的胡蘿卜醇,所以是棕色的。這些色素把藻類本身的少量葉綠素遮掩起來,所以從表麵上看不到綠顏色。
當太陽光照射到海麵,生活在海麵上含葉綠素較多的藻類,能夠跟陸地上的植物一樣進行光合作用。海裏和海麵的情況大不一樣,蔚藍色的海水那麼深,海麵又有很多的生物在活動,海水裏又有大量的各種鹽類,對太陽光裏各種顏色的光線進入海水起了一定的阻擋作用。紅光隻能透入海水的表層,橙黃光能透入較深一點,綠、藍、紫光能透入得更深一些。藻類中,綠藻吸收紅光,所以生活在最淺的地方;藍藻吸收橙黃色光,所以生活在較深的地方;褐藻吸收黃綠色光和紅光,所以生活在又深一些的地方;紅藻是吸收綠光的,生活在最深層。在深海裏的紅藻含有藻紅蛋白,它能利用這種色素來吸收葉綠素所不能吸收的藍紫光進行光合作用。
然而在深海裏,有時也能找到一些綠色的藻類,並且發現它們的生命活動非常緩慢,這些綠色的藻類隻要吸收很少量的光,就能滿足它們生存的需要了。
植物會呼吸麼
人不停地在進行呼吸:吸進氧氣,吐出二氧化碳。
人是這樣,牛呀、馬呀、狗呀、豬呀,也是這樣。然而,奇怪的是:植物也同樣日夜不停地在進行呼吸。隻因為白天有陽光,光合作用很強烈,光合作用所需要的二氧化碳,遠遠地超過了呼吸作用所能產生的二氧化碳。因此,白天植物好像隻有光合作用,吸進二氧化碳,吐出氧氣。到了晚上,陽光沒有了,光合作用停止,這時,植物就隻進行呼吸作用,吸進氧氣,吐出二氧化碳。
然而,植物從哪兒吸氣,又從哪兒吐氣呢?
植物與人可不一樣,它全身都是“鼻孔”,它的每一個活著的細胞都進行呼吸的:氣體通過植物體上的一些小孔——氣孔進進出出,吸進氧氣,吐出二氧化碳。
植物的呼吸作用,要消耗身體裏的一些有機物。但是要知道,它消耗一些有機物不是沒有意義的。植物的呼吸作用消耗有機物,實際上就是用吸進去的氧氣使有機物分解。有機物分解以後,把能量釋放出來,作為生長、吸收等生理活動不可缺少的動力。當然也有一部分能量,轉變成熱以後散失掉了。
植物的這種呼吸作用叫做“光呼吸”,和光合作用有密切的關係,光呼吸要消耗掉光合作用所產生的一部分有機物。有些植物的光呼吸較強,消耗就多些,有些植物的光呼吸較弱,消耗就少些,這對作物的產量有直接的關係,所以科學家對植物光呼吸生理功能的研究相當重視。
為什麼有些植物長出來的嫩芽、新葉是紅色的
春天一到,大地活躍起來了。田野裏一片新綠,花草樹木,欣欣向榮。
要是注意一下這些綠色的形成,倒是挺有趣的:看看河邊的垂柳吧,它那千萬根柳條上,先綻出一粒粒的小點,然後是嫩嫩的葉芽,不需多少日子,就成了一片蔥鬱的翠綠;薔薇向花架上攀去,伸出那麼多帶紫色的新枝,宛如珊瑚,可是也不需多久,珊瑚成了碧玉;即使隨便低頭看看地上不知名的野草,在它那湛綠中,也可以發現中心部分的嫩紅,仿佛害羞似的不肯抬頭。
許許多多樹木和花草,在它們披上綠袍之前,嫩芽、新葉,多少會帶些紅色。
我們知道,植物之所以有綠的顏色,是因為它有著葉綠素的緣故。可是植物的葉綠素,並不是和它的枝芽萌動同時發生的,它往往要比植物生枝發芽來得遲些,因為葉綠素本身也是由許多元素在複雜的條件下才形成的。
植物的嫩枝和新芽,就像初生嬰兒。嬰兒是要依靠母親的乳汁喂養才能長大;植物的嫩枝、新芽,也要依靠植物體內其他部分供應養料。當嬰兒成長到一定階段以後,生出了牙齒,就漸漸地有能力吃各種食物了;植物的嫩枝、新芽也是這樣,到一定階段以後,葉綠素產生了,自己開始能夠製造養料,也就不再需要依靠其他部分的供應。
但是嫩枝、新芽中葉綠素的產生,各種植物並不相同,有的葉綠素產生得較早,嫩枝、新芽就綠得快;有的葉綠素產生得較遲,嫩枝、新芽就綠得慢。
那麼,植物的枝芽在葉綠素產生之前,為什麼不是無色而帶有紅的顏色呢?
這是因為植物體內有著一種叫花青素的物質,在葉綠素產生之前,它早就存在著了,花朵的種種美麗的顏色,基本上是花青素變的戲法。花青素不僅把花朵染成了各種顏色,也把嫩枝、新芽染成了紅色。其實,嫩枝、新芽並不單有紅色,也有紫色的、略帶藍色的和黃色的等等。
秋天的紅葉
在秋高氣爽的時節,你去北京香山遊玩,會被那漫山遍野的紅葉所陶醉。曆來,有不少詩人寫下了專門讚美紅葉的詩文,有的形容它“霜葉紅於二月花”,這是很有道理的。
原來葉子的顏色都是由它所含有的各種色素來決定的。正常生長的葉子中總含有大量的綠色色素,叫做葉綠素。另外還有黃色、橙色或橙紅色的類胡蘿卜素,紅色的花青素等。葉綠素和類胡蘿卜素都是進行光合作用的色素。它們都集中在細胞內的葉綠體小顆粒中,實際上這就是生產糧食的小工廠。葉綠素的化學性質很活潑,也很容易被破壞。夏季葉子能長期保持綠色,那是因為不斷有新產生的葉綠素代替那些褪了色的老葉綠素。類胡蘿卜素是比較穩定的,對葉綠素還能起一定的保護作用。到了秋季,葉子經不住低溫的影響,產生新葉綠素的能力逐漸消失,綠色漸漸褪掉,而類胡蘿卜素仍留在那裏,於是葉子就變成黃色的了。
有些葉子變成紅色,那是葉子在凋落前的半個多月裏產生了大量的紅色花青素的結果。
香山紅葉就是這樣的。香山紅葉是一種叫黃櫨的樹的葉子。如果我們稍微留心一下,就會發現,它並非所有的葉子都是那麼鮮紅的。也有橙色的,也有黃色的,還沒有變成紅色,就被秋風吹落了。葉子產生花青素的能力與它周圍環境急驟變化的程度有關。如寒流霜凍的侵襲,有利於形成較多花青素,所以稱“霜葉紅於二月花”。
秋天,山上的樹葉子往往比平地上的樹葉子紅得早。這是因為山上的晝夜溫差比較大,有利於葉子裏糖分的積累,產生的花青素比較多。除了在北京香山所看到的黃櫨以外,江南一帶的楓樹,到了秋天,樹葉子也紅得美麗,古人曾用“江楓如火”來形容它,黃河流域一帶的烏桕也是著名的紅葉樹,古人有“烏桕猶爭夕照紅”的詩句。其他還有很多紅葉樹,如黃連木、水杉、漆樹、槭樹、桷樹等。
目前,人們對於花青素的分子結構及化學性質都有不少的研究,但它除了增添樹葉的色彩以外,在葉子中到底起什麼作用還有待進一步去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