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一點,杏樹屬核果類果樹,在核果類果樹中有很多品種需要異花授粉,白花授粉結實率不高。如果單獨一棵杏樹生長在院落當中,就會出現結實少的情況。
能分解汙水毒性的植物
汙水大都有毒性。但有一種叫水蔥的植物,它既能吸收水中的有毒物質,又能殺死水中的細菌。汙水池塘中足以使魚類死亡的有機物有十幾種,如果種上水蔥,那些有毒的有機物就會被它吸收掉。例如,當汙水中酚的濃度達400毫克/升時,水蔥在一個月內就可將其全部吸收。
除了水蔥以外,蘆葦、香蒲、鳳眼蓮、空心莧、金魚藻、浮萍等也都有比較好的淨化汙水的能力。特別是鳳眼蓮,在含鋅10毫克/升的汙水中,栽上鳳眼蓮,隻要一個多月,它體內的含鋅量就會比在不含鋅的水體中種植的鳳眼蓮增加133%。
植物吸收水中有毒物質的能力是很強的,一般可以吸收高於水中濃度的幾十倍,甚至幾千倍的有毒物質。例如,蘆葦吸收錳的濃度可以為水中濃度的1770倍,吸收鐵的濃度為水中濃度的3388倍;狐尾藻吸收鈷的濃度為水中濃度的19倍,吸收鋅的濃度為水中濃度的2670倍。
但要注意的是,有些有毒物質如氰、砷、鉻、汞等,它們在植物體內移動慢,常常聚集在植物的根部;而鎘與硒等元素轉移很快,可以從植物的根部轉移到莖和葉,而且有一部分還能進入果實和種子。明白了這一點,我們就要特別注意,在有氰、砷、鉻、汞汙染的地區,絕對不能種植食用根莖的作物,如馬鈴薯、蓮藕、荸薺等;在硒和鎘汙染地區,不要栽種食葉的菜以及食果實、種子的禾穀類作物,以防毒物危害人體。那麼,植物吸收了有毒物質,為什麼不會受毒害呢?因為它們有一種本領,能夠在體內將有毒物質分解轉化成為無毒物質。植物從水中吸收酚後,大部分參加了糖的代謝過程,和糖結合後形成酚糖甙,酚就喪失了毒性。植物也能吸收苯酚,它在無光條件下把苯酚分解成二氧化碳,從而免除了毒性。氰進入植物體後,與絲氨酸結合形成腈丙氨酸,再轉化為天冬醯胺酸及天冬氨酸,這兩種物質都無毒性。植物真是一種天然的“淨化器”啊!
植物清除汙水毒物的本領,在環保工作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隨著現代化工業的發展,各地水汙染加重,可請植物來解除或減低水的毒性,以保護環境不受汙染。
能煉石油的植物
隨著世界經濟的發展,能源消耗越來越多,對能源質量的要求也越來越高。目前,由於加速開采地下石油資源,從而使石油的儲存量日益減少。為了石油,甚至還引發了戰爭。
麵對現實,人類為了更好地生存,各國科學家都在想方設法尋找新的石油資源。有趣的是,科學家們不約而同地把目標瞄準了植物世界。他們不辭辛苦,翻山越嶺,采集標本,進行各種各樣的分析、試驗,做了大量研究工作。蒼天不負有心人,科學家們終於發現,在不少植物中含有一定量的白色乳汁,而這些乳汁液中含有石油的主要成分——碳氫化合物。
澳大利亞生物能源專家,從桉葉藤和牛角瓜的莖葉中,提煉出能製取石油的白色乳汁液。經過調查,這兩種野草大量生長在澳大利亞北部地區,生長速度很快,每周可長高約30厘米,如果人工栽培,每年能收割幾次。據估計,每公頃野草每年能生產65桶石油。如果這種資源得到充分利用的話,就可以滿足澳大利亞石油需要量的一半。
美國亞利桑那州植物生理學家皮帕爾斯,也從一種叫“黃鼠草”的雜草中提煉出了石油,每公頃的野生黃鼠草可提煉出1000公升石油。人工培植的雜交黃鼠草,每公頃可提煉出石油6000公升。為此,亞利桑那大學還設計了提煉植物石油的工廠雛形。從事這方麵研究且比較有成就的,要數美國加利福尼亞大學的梅爾溫·卡爾文教授,他不但成功地從大戟科植物乳狀汁液中提煉出了汽油,還從巴西熱帶叢林中找到了一種香膠樹,隻要在樹幹上打一個5厘米深的洞,半年之內每棵香膠樹可分泌23~30公升的膠汁,膠汁的化學成分同石油極其相似,不必經過任何提煉,就可直接當作柴油使用。據估計,1畝土地上種上60棵香膠樹,可年產“石油”15桶。
我國科學家在向植物要油的研究中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績。他們在海南島找到了一種能產柴油的樹種叫油楠樹,隻要把樹幹砍傷或鑽洞後,油就會源源而來。通常每株油楠樹可收“柴油”34千克左右。當地居民習慣用這種油代替煤油點燈照明。
從植物中提取石油,是目前世界各國科學家的重要研究課題之一。石油植物的發展,為人類解決能源危機提供了新的希望。正因為如此,今天,“石油農業”已悄悄地在全球興起,一些石油植物的開發研究已達到實用階段,如美國種植石油植物已有百萬畝,英國也開發了100多萬畝。菲律賓種了10多萬畝銀合歡樹,6年後可收獲石油1000萬桶。瑞士打算種植150萬畝石油植物,以解決全國一年50%的石油需求量。這一切極大地鼓舞了人類,能源專家們預言,21世紀將是石油農業新星耀眼的時代。
為什麼植物能預測地震
大家都知道,在地震到來之前,不少動物會出現異常反應,它們的反應有時比測震儀還要敏感。那麼,植物與地震有何關係呢?
這個問題引起了科學家們的濃厚興趣。不久前,中國地震學家在調查地震植物的變化時,發現了許多值得注意的情況。例如在1970年,寧夏西吉發生5.1級地震前的一個月,離震中66千米的隆德縣,蒲公英於初冬季節就提前開了花。1972年,長江口區發生4.2級地震之前,上海郊區曾出現不少山芋藤突然開花的罕見現象。尤其在1976年唐山大地震前,唐山地區和天津郊區還出現了竹子開花和柳樹梢枯死。當時,科學家們還無法確切說明地震孕育過程中,哪些物理或化學的因素,會引起植物產生異常的生長現象。
直到20世紀80年代,科學家對植物是否能預測地震進行了更深入詳盡的研究,從植物細胞學的角度,觀察和測定了地震前植物機體內的變化。他們發現,生物體的細胞猶如一個活電池,當接觸生物體非對稱的兩個電極時,兩電極之間會產生電位差,出現電流。在動物中,感覺神經便把興奮送到中樞神經係統,然後通過大腦發出指令,作出相應的反應。但在植物中,沒有分化出感覺器官和專門的運動器官,然而它們對外界的刺激仍可以在體內發生興奮反應,就像含羞草葉被觸摸後會立即收縮那樣。
根據以上的理論基礎,科學家用高靈敏的記錄儀,對合歡樹進行生物電測定,並認真分析記錄下的電位變化,結果發現,合歡樹能感覺到地震前兆的刺激,產生出明顯的電位變化和過強的電流。例如1978年6月6日到6月9日4天中,合歡樹的生物電流一直正常,到10日、11日則出現了異常大的電流,第二天便在附近發生了7.4級地震,以後餘震持續了10多天,電流也隨之變小。
為什麼地震前植物體的生物電流會劇烈變化呢?地震前植物出現異常強大的電流,也許是因為它的根係能敏感地捕捉到地下發生的許多物理化學變化,其中包括地溫、地下水、大地電位和磁場的變化,導致植物也產生各方麵的相應變化。
今天,利用植物預測地震的研究還剛剛開始,但科學家們堅信,隻要通過長期的資料積累和研究,並結合其他手段進行觀察,植物所發生的異常現象,肯定會對震前預報有積極意義。
有自衛能力的植物
我們在野外考察時,總有一種感受,就是進入山地灌叢或草地時要留心別給植物的刺紮了。北方山區最麻煩的是酸棗的刺,令人生厭。殊不知,酸棗長刺是為了保護自己,免遭動物的侵害。推而廣之,凡有刺的植物恐怕都有這個“目的”。比如說仙人掌或仙人球吧,它們本來生在沙漠中,由於幹旱,葉子退化了,身體裏貯存大量水分,外麵生長許多硬刺。如果沒有刺,沙漠中的動物為了解饑渴,就會毫無顧忌地把仙人掌吞食。以上說的這類長刺的植物,完全是一種帶武器的防身法。
有一類草本植物也長刺,它的刺並不硬,不能和酸棗類相比。但它的刺卻非常特殊,刺是中空的,內含一種毒液,如果人、獸碰上了,刺就會自動斷裂,把毒液注入外敵皮膚中,從而引起皮膚紅腫或瘙癢。因此,野生動物都不敢侵犯它們。這種草中最典型的是蠍子草,屬蕁麻科,它們常生在比較潮濕和陰涼的地方,多見於山溝中或樹林下。
在山地采集植物標本時,往往見到一種極像石竹花的草本植物。但它與石竹不同的是:花瓣上部邊緣有細深裂痕,遠比石竹花裂得細而深;莖也比石竹要細;葉子對生,比石竹葉窄。可是你用手拔它時,會感到它的莖黏糊糊的。原來在它的節間表麵分泌有黏液,好像塗了膠水一樣?這種植物叫瞿麥。它這種黏性的莖,可以防止爬行的昆蟲沿莖爬上危害上部的葉和花。蟲子爬到黏液處均被黏著而動彈不得,不少蟲子為此而喪生。
有些植物的葉子是對生的,但葉基部擴大相連,從外表看上去,莖好像是從兩片相接的葉中穿出來似的,在兩葉相接處還形成凹狀,天下雨時,裏麵可以儲存一些水。原來這水也有用,如果害蟲沿莖爬上來,遇上“汪洋大海”,不可逾越,從而保住了植物上部的花和果。這種植物名叫續斷。
還有很多有毒植物,它們不僅對人有毒,而且對動物也一樣。有的毒性很大,例如烏頭的嫩葉、藜蘆的嫩葉,如果牛羊吃了這些葉子,即會中毒而死。有趣的是,牛羊似乎也知道這些葉子有毒,因此避開而不食。有毒植物大多含有生物堿,味道不好,這也是植物自衛的重要方法之一。銀杏、樟科植物很少有蟲危害,因為這些植物含有防蟲的化學成分。樟樹含的樟腦本身就是治蟲妙藥。
植物抵抗動物的危害,大多是靜態的。食蟲植物中的捕蠅草,雖能利用葉子閉合起來抓蟲,但目的是以蟲為食料增加營養。至於有些刊物上報道世界上有吃人的植物,那是聳人聽聞不可信的。從植物的各種器官構造、功能以及全部植物種類的曆史記載來看,吃人植物是不會有的。
世界上真有吃人的植物嗎
自然界裏,動物吃人,時有發生。那麼世界上有沒有吃人的植物呢?科學家回答是,至少目前尚未發現有吃人的植物。顯然,這種回答大部分人相信了,但也有少數人並不滿意,因為他們曾在某些刊物上見到有吃人植物的報道。
其實,這種吃人的植物是不存在的。不過,植物界裏吃動物的植物卻是有的,這種“吃葷”的植物主要是食一些很小的昆蟲而已。據調查了解,世界上常見的吃葷的植物有500多種,在我國有30多種。
當然,自然界裏有些植物為了防止人和動物對它們的侵犯,使出了各種各樣的防身絕技。生長在羅馬尼亞的一種琉璃草,它的葉子發出來的氣味,老鼠聞到後,開始是一反常態,猛烈跳躍,不久便一命嗚呼。原來這種氣味含有一係列作用於神經係統的生物堿。為此,人們利用這些有效成分做成了滅鼠藥。野土豆的葉子長著許多“毛發”,當害蟲踏進它的“領土”時,“毛發”頭部會裂開,分泌出黏液,捆住害蟲的手腳,使它動彈不得,活活餓死。
我國海南島生長著一種叫火麻樹的植物,還有草本的蠍子草等,都是蕁麻科的植物,這類植物的葉子上都有刺毛,當人們碰到刺毛時,它的頭部被折斷,刺尖隨即紮進皮肉,這時,管內毒汁馬上放出。由於這些毒汁裏含有特殊的酵素、蟻酸、醋酸、酪酸和含氮的酸性物質,人和動物的皮肉受到刺激後,便會產生劇痛,緊接著很快紅腫,奇癢難熬。
據說在南美洲亞馬孫河流域的原始森林裏,常有一些不知名的植物,散發著各種各樣的誘人芳香,實際上這些香味裏含有多種毒素,甚至能把人熏昏倒,而熱帶森林裏又藏有大量形形色色的毒螞蟻和毒蜘蛛,這些可惡的昆蟲,乘人昏倒之際,蜂擁而上,把人毒死後吃個精光,這樣的不幸遭遇,常常發生在探險家身上。由此可見,植物的有毒氣味把人熏倒在先,毒螞蟻、毒蜘蛛吃人在後。所以置人於死地的並不是植物本身,而是那些有毒的昆蟲。但是,植物在其中充當了有毒昆蟲“吃人”的幫凶卻是事實,不了解內情的人會誤認為有些植物是會吃人的了。
為什麼說君子蘭不是蘭
君子蘭是一種多年生常綠的草本植物,常供會場、客廳的擺飾,和家庭的室內觀賞。它那從莖基兩側疊生的葉子,深綠、剛直而有光澤,十分美觀。每當冬春交接,它又從葉腋間抽生出比葉子短的傘形花序,上麵盛開著數朵至幾十朵橘紅色或橘黃色的漏鬥形的花,為新的一年帶來生機和光彩,難怪人們對其以蘭相稱。
君子蘭帶有“蘭”字,但它卻不是蘭。我們通常說的蘭花,是世界上很有名氣的花卉植物,在植物分類學上是屬於蘭科植物。蘭科植物在植物界裏可算得上是一個較大的家族,全世界有100個屬,1.5萬種以上,分布於熱帶、亞熱帶。蘭科植物的葉子狹長,互相交互對生。花是左右對稱花,花瓣美觀,花柱與雄蕊合成一蕊柱。果實為紡錘狀蒴果,蒴果裏裝滿輕若浮塵的種子。而君子蘭則屬於石蒜科植物。全世界石蒜科植物隻有90個屬,約1200餘種,分布於溫帶。石蒜科植物的葉子多疊生,花為輻射對稱花,花瓣不顯著。果實為漿果或肉質果,少數為蒴果。種子比蘭科的大而少。
君子蘭與蘭除分類和形態不同外,由於分布地區不同,它們各自的生理學和生態學的特性各異,因此,君子蘭不是蘭科植物。
蘭花為什麼被認為隻開花不結籽
蘭花,自古以來被尊稱為“天下第一香”,在我國有著悠久的栽培曆史。有人說隻見蘭花開花結果,卻沒見過它的種子,所以認為蘭花是隻開花,不結籽的。其實這是人們的一種誤解。植物界中雖有隻開花不結籽的植物,但畢竟是少數。
蘭花,與一般植物一樣,開過花後就結果,果實為長圓形綠色蒴果,俗稱“蘭蓀”、“蘭鬥”,成熟後變成黑褐色。如果我們剝開果實,隻能看到一堆白粉末狀的物質,實際上那就是蘭花的種子。拿一點粉末放在顯微鏡下觀察,就能看到那些種子一般呈長紡錘形,而且數量還特別的多。有人統計過,一個天鵝蘭的蒴果,就有種子377萬粒,假若它們都能成活,那麼隻要經過3~4代,就能覆蓋整個地球。既然蘭花可以結那麼多種子,為什麼被誤認為不結籽呢?原因是蘭花的種子細如塵埃,用肉眼實在很難分清它。
另外,蘭花種子雖多,但幾乎不能發芽,一般情況下,很難用種子繁殖成一棵實生苗。其原因是多方麵的:首先,蘭花的種子成熟較遲,授粉後要經過6個月甚至1年後才能成熟,還未到成熟時期,往往母株早已衰退,采種很困難,就是采到一些種子,在土壤中很容易腐爛;其次,蘭花種子內沒有胚乳,隻有一個發育不完全的胚,外麵包著疏鬆、透明、不容易透水的種皮,胚內含有很少的養分,絕大部分為脂肪類物質,而這些脂肪類物質,在土壤中很難溶化;再一點是,據法國科學家伯爾奈的試驗,要使蘭花種子發芽,還必須有某種真菌的作用,引起細胞的分裂,才能發芽。遺憾的是,並不是每一顆蘭花的種子都能遇上適合於自己共生的真菌,事實證明這樣的幸運兒是極少極少的。
由於蘭花用種子繁殖很困難,所以一般采用無性繁殖。不過蘭花分根繁殖也不容易成活。蘭花難養,就是這個道理。幸好近幾年來用蘭花進行組織培養獲得了成功,已能繁殖出大量的試管苗,預計不久的將來一定可以在工廠裏成批生產蘭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