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植物(6)(2 / 3)

由於植物的葉子具有這一特殊功用,所以,最近10多年來,葉麵施肥的方法已在許多作物上廣泛地應用,並給了它一個名字,叫“根外追肥”。

植物根外追肥優點很多。例如,當植物因缺少某種元素而生病時,就可以對症下藥。像果樹上的小葉病,是缺鋅造成的,隻要噴一些鋅即可治療這種病害;有些堿性土壤,容易把某種元素固定,從而不易被植物所利用,根外追肥在一定程度上就可以彌補這種缺陷。另外,噴肥的用肥量省,有的濃度僅為1%~3%,有的甚至少於0.1%。

為什麼施這麼一點肥料就會有明顯的效果呢?這是因為,有些必要元素如硼、錳、鎂、鋅、鐵等,植物本身需要量並不多,少量供應就可以滿足要求了。根外追肥不僅可以供應這些元素,更重要的是,噴肥後還可以加強葉子製造養分的能力,增加體內物質的積累。不過,根外追肥雖有這許多好處,但畢竟還不能完全代替根部施肥,因為葉子的吸肥數量到底比根少得多,它隻能作為一種輔助的施肥方法。同時,應用根外追肥時,鹽類的選擇、濃度、時間和方法也都十分重要,使用不當,不但效果不好,有時還可能帶來害處,這是必須注意的。

為什麼顏色也能充當植物生長的肥料

如果說,“顏色”也可作為肥料,而且增產效果十分顯著,你一定會表示懷疑。然而,這已經是千真萬確的事實。

我們知道,太陽光是由紅、橙、黃、綠、藍、靛、紫七種單色光組成的。經科學實驗證明,植物葉片在進行光合作用時,葉綠素對太陽光線並不是全部吸收,而是較多地選擇吸收紅光、藍光和紫光,對綠光則很少吸收。

作物選擇不同顏色的光線,對它們的生長會產生不同的影響。比方說,波長400~500微米的藍紫光,可以激活葉綠體的運動;波長600~700微米的紅光,不僅能增強葉綠素的光合作用能力,促進植物的生長,而且還能提高植物的含糖量;而藍色光,則能增加作物的蛋白質含量;至於橙色光和黃色光,雖然對促進葉綠素的光合作用比紅色光差,但卻比紫色光高2倍。

科學家們在從有色光對植物光合作用影響的大量研究中受到啟迪:如果讓農作物處在一個適合的色光中,它們就可以更好地進行光合作用,這不就可以提高作物的產量嗎?

於是,科學家把目光投向了彩色塑料薄膜。通過有色薄膜,給農作物蓋上不同色彩的“被子”,以促使農作物生長發育。

植物對色彩有選擇性地吸收,這是因為植物體內遍布著一種叫植物色素的化合物,它不僅具有調節植物生長功能的顏色感知器,而且還可感知光波波長的細微變化。合適的光波波長能夠提高作物的光合作用效率,促進作物的生長,從而獲得高產。

實踐證明,如果采用紅色薄膜培育棉苗,棉苗不僅株高莖粗,而且根係長,側根多,葉大而色綠,病害少,為棉花豐產奠定了基礎。用黃色薄膜罩在茶樹上,茶葉產量提高,香味濃鬱。用紅色薄膜覆蓋甜瓜,瓜的含糖量和維生素成分提高,而且可提前半個月上市。小麥在紅光下,可以加速生長,提高產量。辣椒在白光下生長較好,在紅光下則更好。茄子在紫光或紫色薄膜覆蓋下,結的果實既大又多。菠菜在紫色或銀色薄膜覆蓋下,生長非常迅速。番茄在紫色、橙紅色和黃色薄膜下,都可以大幅度提高產量,但以覆蓋紫色薄膜的增產幅度最大,可達40%以上。

農業科技人員還用紅、綠、藍、白4種薄膜分別覆蓋在早稻秧田上進行育苗試驗。結果表明,覆蓋藍色薄膜的秧苗最為理想,苗壯,幹物質重量增加。在黃瓜苗期,用黑色薄膜覆蓋幾天,可以促使黃瓜早日現蕾、開花;而後用橙色、紅色和黃色薄膜覆蓋,也同樣可以提高產量。但用藍色薄膜覆蓋黃瓜,則對它的生長不利。

由此可見,植物生長對光的波長有一定的選擇性。如果采用彩色薄膜濾光技術,可以加強有利於作物生長的色光,就能達到穩產、高產的目的。所以,從這個意義上講,顏色也是一種肥料。

施肥越多植物長得越好麼

俗話說:“莊稼一枝花,全靠肥當家。”施肥能使作物增產,是人人皆知的。

但是,施肥也是一門學問。施用過淡的肥料,淡而無效,對作物生長毫無促進作用;施肥過濃,就會“燒苗”,顆粒無收。

為什麼施肥過濃會“燒苗”呢?

我們都有這樣的體會:每年冬季醃菜時,在缸裏放上菜和鹽後,過一段時間,缸裏就會出現大量的水分。這說明植物體內的細胞已脫水,水分子向濃溶液方向滲入了。

植物在吸收養分的過程中,施肥過濃,也會出現上述現象。植物的根表皮是一層半透明的薄膜,在一般情況下,根毛細胞內的細胞液濃度比土壤中溶液濃度大,根據滲透原理,根毛細胞就可以從濕潤土壤中吸收水分和養分。而且,根毛細胞液濃度愈大,吸收水分和養分的力量愈強。當根毛細胞處於緊張狀態,即細胞吸足了水分,細胞壁便產生了阻擋水進入細胞的力量,細胞就停止吸水了。

如果施肥過濃,土壤中溶液的濃度大於根毛細胞液的濃度,根毛細胞內的水分便會流向土壤。而這時,作物地上部分的主稈、枝條、葉子在太陽光的照射下,蒸騰作用仍然照常進行,結果水分入不敷出,失去了平衡。這樣,輕者枝葉萎蔫,重者幹枯死亡,出現所謂的“燒苗”。

玉米和大豆間種為什麼能增產

玉米和大豆種在一起,按道理說來,大家都爭奪地裏的養料,可是說也奇怪,它們卻很合得來。原來玉米和大豆這兩種植物都各有它們的脾氣。

玉米是個高個子,喜歡陽光,根係紮在土裏比較淺,主要是吸收利用上層土壤裏的養料,生長期中需要氮肥比較多。而大豆則不同,與玉米比較是個小弟弟,稍能耐陰,但根係在土壤裏紮得比玉米深,能夠吸收利用下層土壤裏的養料,需要氮肥不多,卻需要多量的磷、鉀肥。因此玉米和大豆種植在一起,不但不互相爭奪養料,反而很合得來,這樣既利用了土地,又利用了陽光。

玉米和大豆種在一起,由於枝葉茂密,覆蓋了地麵,這樣能抑製雜草的生長,減少土壤水分的蒸發,提高抗旱能力。大豆根上有根瘤菌寄生,能吸收空氣中的氮氣,製造成氮肥,這些氮肥一部分被大豆吸收了,另外一部分可以供給玉米的需要,因此,這兩種作物種在一起都能長得茂盛,比單獨種一種作物的產量要高得多哩!

如果要把它們種在一起,需要注意的是:因為玉米從地裏吸收的肥料比大豆多,因此,在肥沃的土地上可多栽些玉米;反過來,在瘦地上則要多種些大豆。進行間種時,一般是玉米采用寬窄行相間種植的方法,在寬行內種上幾行大豆;或者玉米采用寬行窄株的種植方法,在兩行玉米之間種上一行大豆,這樣能得到充足的陽光,空氣也比較流通。更要注意的是:玉米和玉米之間的距離不能太近,以免影響大豆的生長發育。間種的品種也必須適合,通常大豆與玉米間種時,玉米最好選用矮稈的品種,大豆最好選用莖蔓直立、結莢比較集中的品種,以免遮光過多。大豆的成熟期和玉米不要相差太遠,以免影響後茬作物的種植。

同一個玉米棒上為什麼會有不同顏色的籽粒

在采收玉米的時候,你有時發現同一個玉米棒上常常有幾種不同顏色的籽粒,白的、黃的、紅的,非常美麗,有的人叫它“飛花玉米”,這是什麼原因呢?

原來玉米的故鄉是在很遠很遠的中美洲,由於它產量高,不怕旱澇,能在山坡上種植,所以世界各地都有栽培。由於各地的氣候、土壤、水分等外界條件各不相同,栽培方法也不一樣,時間一久,就形成了很多個品種,如硬粒玉米、甜玉米、粉質玉米、蠟質玉米、有稃玉米等等。它們各有各的特點:甜玉米的籽粒裏含有豐富的糖分,適宜於嫩時食用;硬粒玉米產量很高,但是它含有很多硬質澱粉,所以適宜於磨粉吃;有稃玉米的每一籽粒外麵都有幾層幹膜片包住。每一個品種的玉米又有好幾種顏色,各個品種各種顏色的玉米之間都是可以雜交的。

玉米是異花傳粉的植物,靠風來傳粉,風可以把稈頂的雄花花粉撒落在雌花的柱頭上,也可以把花粉吹到別株的雌花上。

在自然情況下,各種玉米的花粉隨著風在空中飄蕩,所以很容易相互之間進行雜交,結出各種顏色的籽粒來。例如在黃玉米的附近種植白玉米,在交接的地方特別容易產生“飛花玉米”。

在玉米開花時,你還可以做一個有趣的試驗:把白色玉米雄花上的花粉收集起來,撒到紅色玉米苞頂上露出的雌花的花柱上,這樣,結出的玉米棒上,就混雜有白、紅兩種顏色的籽粒了。

為什麼棉花會落蕾鈴

棉花上結的蕾鈴往往很多,但是到最後真正能吐絮的卻並不多,大部分都在未成熟時脫落了。這是棉花的一個最大的弱點。在生產實踐中,棉花蕾鈴的脫落率一般在60%以上,高的達70%~80%,甚至有90%的。棉花在開花後4~8天的幼鈴最容易脫落,所以在盛花期後幾天中是棉花脫鈴最多的時期。在一般情況下,從一株棉花看,上、中、下三部分果枝上的蕾鈴中,上部脫落較多,以一根果枝來說,靠近主莖的第一果節脫落最少,越向外側,脫落越多。

蕾鈴脫落的原因,除了病蟲為害和機械損傷以外,更主要的是棉花本身生理上的原因。對於這,至今在國際上還是個懸而未決的問題,科學工作者們正在努力研究。根據現在生產實踐和科學研究的結果來看,棉花蕾鈴大量脫落的主要原因是有機養料的運輸分配不當。棉花從現蕾到開花、結桃、吐絮,需要很多有機養料。有機養料不足,長不好花蕾,有的沒有開花就脫落了;有的開了花,沒有受好精,也結不了桃;有的結了桃,也保不住。陽光對棉花生長的影響也很大,人們注意到,在棉田邊上的棉花,往往棉株莖幹壯健,果實比較多,脫落比較少,可是深入到棉田裏麵,情況就兩樣了,結鈴數少,脫落就多。從放射性同位素追蹤的研究,知道陽光對棉葉同化產物運輸的方向是有影響的。深入棉田裏麵,大部分棉葉被遮住了光,遮光的葉,不僅不能輸出養料,相反的,還要吸收其他葉片輸入的養料,因此,養料的輸出變為養料的輸入,就減少了向蕾鈴的輸送,這就導致蕾鈴的脫落。其他如養料分配不當,棉花營養生長和生殖生長產生不協調,也對蕾鈴脫落有很大影響。

針對這些原因,我們必須注意合理密植,及時整枝;要防止肥水等農業措施不當,造成棉株徒長;也要控製棉田過早封行,造成中、下部棉葉相互遮光。這些都能使棉葉的同化產物運輸分配發生變化,影響蕾鈴脫落的增減。

當然,田間全麵管理都很重要,必須因地製宜地綜合運用,例如,施肥要勻,在基肥不足、追肥用量不多的情況下,追肥應當集中使用於棉株生長的初期;而在基肥充足、追肥用量也多的情況下,前期追肥用量宜少,大部分追肥應在初花期後分次施用;另外在棉株生長後期也應適當追施氮肥,爭取多結秋桃。隻有這樣,才能使棉株內的養料充足,運輸分配得當,減少蕾鈴脫落,取得豐收。

為什麼要給棉花整枝

棉花整枝對增產有很大作用。這是因為,整枝以後,首先調整了棉株內部的營養狀況,減少了養料的無益消耗,使棉鈴能得到更充分的養料,滿足它生長發育的需要,從而可以減少蕾鈴脫落和提早成熟。其次,整枝之後,改善了棉田的通風透光條件,棉田小氣候也得到改善,提高溫度,降低濕度,使下部花蕾得到充足的陽光,提高結鈴率,並能抑製病蟲活動,減少爛鈴。

棉花的整枝技術,有打葉枝、打頂、打邊心、打老葉病葉和空枝、抹贅芽等。但由於棉株的生長情況不同,整枝的時期和方法也應有所不同,不能千篇一律,應根據每株棉花的生長情況等,靈活應用。

打葉枝

棉花的葉枝(也叫營養枝或雄枝)不直接開花結鈴,但是消耗養料多,致使果枝推遲開花結鈴,而且葉枝生長迅速,會造成過分蔭蔽,光照不足,常導致植株徒長,增加蕾鈴脫落,因此,要把葉枝摘去。摘葉枝一般在棉株現蕾後,能夠辨別清楚果枝和葉枝的時候進行。

打頂

在棉株長到一定時期後,將棉株主莖的頂芽摘去,

打頂的目的,主要是防止結鈴後期主莖頂芽無限製地向上生長,消耗養料,使養料能集中供給蕾鈴發育,這樣就可以減少蕾鈴脫落,增加結鈴和提早收花。這是棉花整枝技術中最重要的一項。一般來說,打頂時間最好在當地早霜期以前75天左右進行。一般在大暑(7月下旬)到立秋(8月上旬)之間分批進行比較適合。

打邊心

果枝的頂梢叫邊心。打邊心就是將果枝的頂梢摘去。打邊心的作用主要是阻止果枝的頂芽向旁邊繼續生長,調節棉株內部營養,改善通風透光,從而可以減少蕾鈴脫落,增加產量。打邊心一般應該分批進行,以早打、輕打為宜。打邊心的時間,應選擇在果枝上有一定數量的果節時進行。一般中下部的果枝留3~4個花蕾,上部留2~3個花蕾就行了。並應以棉株的果枝互不交叉和棉田不發生嚴重蔭蔽為原則。

打老葉、病葉和空枝

在棉株密度較大,生長茂盛,發生鬱閉、有礙通風透光時,在開花期,可適當打去主莖下部的老葉、病葉,使棉田透光通風良好,降低濕度,減少爛鈴。到吐絮期,如果棉株仍有鬱閉現象,還可繼續打主莖下部的老葉,並剪去蕾鈴完全脫落的空果枝,以減少蔭蔽。

打贅芽

打頂過早時,棉株主莖甚至果枝各節,常常生出許多小葉枝芽。這些芽一般不能結果,既消耗養分,又容易造成蔭蔽,影響棉花蕾鈴的發育,所以叫做“贅芽”,應當隨見隨摘。

試驗證明,經過整枝的棉花,落蕾現象可減少18%左右,落鈴可減少7%左右。

越藏越甜的番薯

大家都有這樣的經驗,番薯越藏越甜。

原來,番薯的塊根裏含有很多澱粉(平均為20%),澱粉轉變成為糖,番薯就有甜味了。在生長期間,溫度比較高,薯塊隻積累澱粉,糖分很少,而且由於水分比較多,所以這時挖個薯塊來吃,甜味較淡。貯藏以後,由於溫度漸漸降低,薯塊裏的物質隨之發生變化,澱粉天天減少,糖分天天增多,又由於水分減少了,所以番薯就越藏越甜了。

當然,藏得太久也不好,因為薯塊會腐爛的。

一般貯藏番薯的方法,是在地下挖一個壇子形的窖來貯藏,天熱時打開窖口出氣,天冷時蓋住窖口保暖,可以保證薯塊到第二年下種時還是新鮮完整的。

馬鈴薯的薯塊是莖而番薯的薯塊是根

你可曾注意過,從泥土裏挖出來的馬鈴薯的薯塊是地下的莖形成的,而番薯的薯塊卻是由根形成的。

怎麼知道這種區別的呢?挖馬鈴薯的時候,你仔細地看看就明白了:馬鈴薯薯塊是生在一種在地下橫走的莖的頂端的。橫走莖長到一定的時候,頂端就膨大起來,形成了薯塊;因為樣子變得粗厚了,往往容易騙過人的眼睛。不信的話,你拿一塊馬鈴薯薯塊仔細檢查一下,就會發現它的表皮上有許多小孔,孔裏有芽,孔邊上有一道像眉毛般的痕跡,孔和這道痕跡很像眼睛,因此植物學上稱為芽眼。如果把各個芽眼用線條連起來,就會發現,芽眼在薯塊上是按螺旋次序排列的。芽眼裏的芽,可以抽出枝葉來。那眉毛般的痕跡又是葉子(鱗片形葉)留下的殘痕。這些突出的特征,就是一般植物莖的特征。

我們再看一下番薯,番薯的薯塊雖也能長芽,但是芽的位置很亂,沒有一定的排列順序,又沒有像馬鈴薯薯塊那種葉子的痕跡,這些都是根的特點。挖番薯的時候你仔細看看,可以看出番薯的薯塊是由主根上長出的側根和不定根膨大而形成的,所以叫做塊根。

發了芽的馬鈴薯為什麼不宜吃

馬鈴薯貯藏在菜窖裏,常常會發綠變青,時間長了還會長出嫩芽來。平常,在地裏培土培得不夠高,或者地窖裏漏進陽光,也會使馬鈴薯發綠變青。

別的東西發了芽不要緊,還可以吃。拿黃豆來說,人們還特意叫它發芽,變成黃豆芽吃呢。然而,如果不把馬鈴薯發青、發芽的地方切割幹淨,那麼人吃了就會嘔吐、發冷,造成中毒。這是因為馬鈴薯在發芽時,在芽眼周圍產生一種劇毒的物質——龍葵素,人吃了就會中毒,所以要把發芽的和發青的挖幹淨才能吃。

因為馬鈴薯是塊莖,表皮細胞含有葉綠素,如果表皮見到了陽光,就會形成葉綠素,呈現綠色。

防止馬鈴薯發青的方法較簡單,在生長期間應經常注意培土,不讓薯塊裸露土麵;作為食用的薯塊收回來後,不宜長期曝光貯藏,經晾幹後,必須及時轉移到黑暗的場所,就可避免表皮發青。至於發芽,一般馬鈴薯塊莖,都有兩三個月休眠期,即采收後兩三個月裏不會發芽,所以,一般食用的馬鈴薯最好在采收後兩三個月內吃完;如果留種用的薯塊,為防止它發芽,可用植物生長刺激劑萘乙酸甲酯來處理,效果非常顯著,因為。萘乙酸甲酯對馬鈴薯的發芽有抑製作用。

為什麼發霧或發芽的花生不能吃

在梅雨季節,我們常常會發現許多花生上長了一層灰綠色的黴。長了黴的花生究竟能不能吃呢?一般來說,長了黴的花生不能吃。

為什麼不能吃呢?

我們看到的黴,就是黴菌在花生上大量繁殖後形成的肉眼可見的菌落。花生含有豐富的蛋白質、脂肪和碳水化合物,正是黴菌生長的良好培養基,在適宜的溫、濕度條件下,很容易被黴菌侵染。而黴菌為了生長繁殖,就要大量消耗花生所含有的有機物質,因此,發了黴的花生從它的營養和食用價值來講,比正常的花生要低得多。另外,有些黴菌還會分泌出有毒的代謝產物,如果被這種有毒的菌種感染,也就會汙染上毒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