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植物(6)(3 / 3)

目前發現,有許多黴菌能產生有毒物質——黴菌毒素。世界上現在研究最多的是黃曲黴素。它是黃曲黴的代謝產物。黃曲黴在溫度為30~38℃、相對濕度為85%時,就會在花生上大量繁殖,其中,有的菌株就會產生這種毒素。黃曲黴素對絕大多數動物表現出很強的急性毒性,而且具有明顯的致癌作用,對人畜的健康威脅很大。1960年英國英格蘭南部及東部地區有10萬隻火雞吃了發黴花生粉後,很快都死了。事後,從這些發了黴的花生粉中分離出一支黴菌,就是黃曲黴,正是它產生的黃曲黴素造成了10萬隻火雞的死亡。後來,有人用含黃曲黴素的飼料喂養猴子,發現可以誘發肝癌。也有人調查過非洲某些地區原發性肝癌的發病率很高,這與當地居民長期食用發黴的花生有關。因此,發了黴的花生及其製品很可能被黃曲黴素汙染,如果食用,就會直接危害人的健康。

油瓜的種子,油瓜的個頭雖然不太大,可它的種子卻比南瓜、西瓜的種子要大60~100倍,有鴨蛋那麼大,它開花結果以後仍然繼續生長,是一種多年生的常綠木質藤本植物。

油瓜種植一二年內就開花結果,雌雄異株,一年開花兩次,即春花和秋花,一棵雌株可結30~50個像小西瓜那樣大的果實,每個果實有6~8個如鴨蛋般大的種子。種仁的含油量高達70%~80%,一般12~18個果實就可以榨油0.5千克,是一種很好的油料植物。因為它從野生變家生的時間還不長,在高產栽培方麵的技術還沒有完全解決,目前仍處在引種試種階段。

油瓜和一般栽培瓜類一樣,都是靠昆蟲傳粉受精的,可是它與眾不同,偏要在晚上才開花,開花的過程也很特別,每到晚上7~10點鍾,花蕾漸漸地鬆、裂,而後花瓣突然在一瞬間彈裂張開,花冠裂片邊緣的絲狀體也立即撒開垂下,到第二天白天,其他瓜類正在開花的時候它卻凋謝了。那麼,昆蟲怎樣替它傳授花粉呢?

我們知道,自然界的昆蟲是各式各樣的,大多數是在白天活動,也有不少昆蟲是白天休息,晚上才出來活動的,如蛾類大部分是在晚上活動。油瓜原來是野生在南方茂密森林中的一種藤本植物,它的花大而潔白且在晚上才開花,這是長期來對環境適應的結果。現在雖已被我們引種栽培,但因引種時間還短,仍然保持了其自然的特性,到晚上才開花,由夜蛾來為它傳播花粉,繁殖後代。

“世界油王”——油棕樹

當你踏上我國南方寶島——海南島的時候,就可以沿著公路兩旁看到一排排高大的樹,葉子很像椰子樹但不結椰子果,而是在其葉腋間結著一壘壘由拇指般大果實組成的果穗,這就是油棕樹。

這種植物原產於非洲西海岸,喜高溫多濕的環境,是一種熱帶植物,它被引入我國海南島栽培已經有近40年的曆史,現在雲南、廣西等省區也有種植。

油棕的油用途是很大的,它的果實含有兩種油:由果實外皮榨出的油叫棕油,可以作食用油脂和人造奶油,在工業上可作機器的潤滑油、內燃機燃料、肥皂、蠟燭以及罐頭工業薄鐵片的防腐劑;由種仁榨出的油叫棕仁油,它是良好的食用油,又可製高級人造奶油以及高級肥皂、藥劑、化妝品等。

油棕之所以稱為世界油王,並不是由於它的用途廣和經濟價值大,而是它的單位麵積產油量高。椰子算是世界上產油量高的植物吧,但它隻有種仁含有油分,而油棕除種仁含有油分外,它的中果皮也含有油分,中果皮含的油分還比種仁含油分略高(中果皮的含油量為45%~50%,種仁的含油量為45%)。

僅以油棕每畝產棕油(即果皮榨出的油,種仁的油不計算在內)計算,比椰子高2~3倍,比花生高7~8倍,比大豆高9倍,比棉籽高幾十倍,真不愧為“世界油王”。

為什麼向日葵會有秕籽

向日葵頂上那朵大花盤,是由近千朵小花組成的。每朵小花結一顆籽(實際上是果實),所以在成熟後,花盤上密密麻麻的,滿是灰白相間的顆粒,但是這些小顆粒中,常常會有秕籽。

原來,向日葵是一種異花受粉的作物,必須靠蜜蜂等昆蟲或微風來傳粉。

有時很不巧,當向日葵開花的時候,遇上陰雨連綿的天氣,昆蟲很少在花間出沒,結果沒法授粉,就不能結籽。向日葵秕籽,大都是這樣造成的。另外,如果播種過晚,開花很遲,由於自然條件的影響,也會因受粉不完全,籽粒結得不飽滿。

如果想得到好收成,就要在向日葵開花時,幫助它運輸“花粉”——進行人工授粉。

向日葵花盤上的千百朵小花並不是在一天裏同時開放的,是花盤邊緣上的先開,跟著裏麵的再開,中央的最遲,所以往往中央的秕籽最多。所以,人工授粉不是一次就可以完成,要做好多次,大約每隔四五天做一次,一直到中央的小花開完為止。

人工授粉的方法很簡單,早晨向日葵開花時,將靠近的兩個花盤麵對麵地合在一起,輕輕擦幾下,這樣,兩個花盤上的花粉就互相傳播了。或者你戴一隻工作用的紗布手套,在每個花盤上摸擦幾下,這樣,手套上沾上的花粉就能傳到另一個花盤上。或者用一種樸子來代替手套,也能得到很好的效果。

果樹為什麼要修剪

山溝裏的野生果樹是從來不修剪的。但是,生長在果園裏的果樹,不修剪不僅產量很低,而且樹冠結構紊亂,管理也極不方便。所以在果園裏,果樹每年要進行修剪,有些管理精細的果園,甚至一年還剪好幾次哩!

果樹所以要修剪,首先,是因為果樹的發枝能力很強。像桃、蘋果等果樹的一個芽,一年可以長幾次枝條。因此,如果不進行修剪,讓它自然生長,樹冠很快會密不通風,連陽光也透不進去。果樹得不到足夠光照,就不能形成很多花芽,產量必然很低。修剪可以解決果樹發枝和光照的矛盾。

第二,各類果樹各有各的結果特性。梨和蘋果是以短果枝結果為主;水蜜桃卻以筷子粗的長果枝結果為最好;蘋果幼樹多腋花芽結果,而成年樹卻轉變為頂花芽結果,等等。為了使果樹高產,我們就必須有目的地培養這類理想的結果枝條,利用修剪技術,去粗存精,將能結果的枝條多留一些,而無用的枝條則多剪去一些。

第三,有了花芽,有了結果枝條,如果果樹沒有堅強的骨骼,大枝都很細弱,即使結果枝條很多,也擔不住多少果實,最後仍舊達不到最高產量。因此,還必須根據不同樹種的生長特點,從小就要有目的地培養豐產樹形,以便在一定範圍內,果樹能挑起最大產量的重擔,而且使壽命延長。這也要靠剪枝去培養。

第四,果樹還有一個大小年的現象,結過果的枝條,往往第二年結果很少,要休息一年,甚至兩年。為使果樹在高產基礎上年年保持穩產,其中重要的條件,就是枝條的合理分工,使每年形成一定比例的結果枝和生長枝,內外長短配合好。在這一方麵修剪技術也起著很大的作用。

此外,修剪還可以把樹上的一些病蟲枝剪去,減少病蟲為害。

為什麼果樹要經過嫁接

水稻、小麥、番茄、辣椒和棉花等,都是用種子播種的。可是蘋果、梨、桃子等果樹,用種子繁殖出苗木後,都要經過嫁接,才能成為優良品種。這是什麼道理呢?

據說很久以前,古人繁殖果樹,起初用的也是播種法,他們將好吃的果子中的種子留下繁殖,心想種出來的果樹,也像瓜一樣能保留原有的優良品質;然而令人失望,得到的結果恰恰相反,這種果樹結出來的果實總是與原來的不一樣,幾乎是種十株十個樣,種百株百個樣,而且品質多數變壞了。人們在當時雖找不出這是什麼原因,但教訓多了,以後也就慢慢地放棄了直接用種子繁殖的方法,改用了嫁接法繁殖。

今天,我們能夠吃到多種多樣的好水果,如溫州蜜橘、萊陽梨、肥城桃等,它們在長期繁殖過程中沒有發生變異,這都是嫁接法的功勞。

到了近代,隨著科學的發展,這個謎終於被揭開了。原來,果樹和瓜類不同,它們自花結實率極低,多數需要異花傳粉後才能結果。在自然情況下,果樹的種子本身就不是純種,而是接受了另一品種花粉後的雜交種,因而長成的果樹當然不會和原來的一樣了;至於品質變壞,那是由於母株受了野生樹花粉影響的結果。嫁接法的情況就不同了,它用的是老品種上的枝條或芽,是無性繁殖,沒有經過雜交過程,因而後代不會發生變化。

然而,嫁接法的好處還不止這一點,它還能使果樹提早結果,加強適應性和抗性。例如,嫁接在矮化砧木上的蘋果,1~2年就結果。同樣的梨樹,北方地區用秋子梨做砧木,抗寒力提高,南方用杜梨做砧木,耐濕抗澇能力加強;廣東潮汕地區將蕉柑、拚柑接在耐澇性強的紅檸檬砧木上,能在水稻田裏栽培;我國西北地區將蘋果接在蘭州秋子上,可使日燒病減輕,等等。由於嫁接法繁殖果樹優點多,所以現在已成為繁殖果樹最普遍的一種方法了。

矮化果樹的產量為什麼高

一些老的果園,果樹高大,樹冠廣闊,互相連接,林下十分陰涼。但是,你很難在樹冠以下的枝條上看到果子。你要采摘果子,不是爬樹就是用梯子,或者要用長鉤子才能摘到。這些果園都是疏植果園,一般每畝種植果樹20~30株,產量較低,如一畝管理得好的荔枝園,畝產荔枝600~900千克,而一般的都在500千克以下。

近年來采用嫁接、圈枝、打頂等方法,使果樹矮化,這除了使果樹提早開花結果以外,還提高了果樹的種植密度,從而提高了單位麵積產量。

為什麼矮化果樹的單位麵積產量比大果樹的單位麵積產量高呢?這是因為,大果樹樹高冠大,一棵樹占有2~3棵矮果樹的土地麵積。從圓球體表麵積計算,2~3棵矮化果樹的樹冠麵積,比一棵大果樹的樹冠麵積要大。因此,矮化果樹能提高光能的利用率,從而提高單位麵積產量。同樣,密植矮化果樹的根係,其吸收養分的範圍也大於稀植果樹的根係,這就提高了土地的利用率,能吸收更多的養分。另外,大果樹的樹幹高、枝條長、分枝少、陰枝多,水分和養分的運輸距離長、消耗大,而矮化果樹的樹幹矮、枝條短、分枝多、陰枝少,水分和養分的運輸距離短、消耗少,這也是矮化果樹單位麵積產量比稀植果樹產量高的原因。

總的來說,矮化果樹具有營養麵積大,光能利用率高,積累多消耗少,管理和收獲方便,提早開花結果等優點。

成熟後的果實為什麼會變得軟、紅、甜、香

許多植物的果實,在成熟前和成熟後,像變戲法似的發生著變化:成熟前硬、青、酸、澀;成熟後軟、紅、甜、香。這是為什麼呢?

原來,果實的硬度,主要決定於細胞之間的結合力。但是,這種結合力是受果膠影響的。在未成熟的果實中,果膠不溶於水,把果肉細胞緊緊地黏結在一起,因此果實較硬。隨著果實的逐漸成熟,果實內果膠酶的活性增加,原果膠被轉化為能溶於水的果膠,同時果肉細胞中的膠層果膠鈣也被分解,這樣細胞的黏結力減弱,細胞相互分離,所以成熟的果實吃起來就會感到鬆軟。而此時,如果果肉細胞之間仍保持一定的黏結力,那麼,果肉硬度就相應的增大,吃起來也就會覺得清脆爽口。

果實在成熟前大多呈綠色,即我們所說的青。但到成熟時,果實就變成黃色、紅色或橙色了。我們知道,植物體內含有葉綠素、類胡蘿卜素和花青素等色素。香蕉、蘋果、柑橘等果實在幼嫩時期,果實內葉綠素含量高,果實都是綠色;當果實成熟時,果實內一種叫葉綠素酶的物質會不斷增多,並不斷分解葉綠素,使葉綠素逐漸消失。這時候,潛伏在果實內的類胡蘿卜素和花青素則逐漸顯現出來。類胡蘿卜素呈黃色、橙黃色或橙紅色,花青素呈紅色,所以果實就變得黃裏透紅了。

果實未成熟時,果肉細胞的液泡中積累了很多有機酸,因而具有酸味。當然,不同的果實含有機酸也是不同的,例如,柑橘含有檸檬酸、蘋果含有蘋果酸、葡萄含有酒石酸。隨著果實的成熟,果實內有機酸的含量會逐漸下降,有的轉化為糖,有的參與呼吸生成二氧化碳和水,有的則被一些離子中和,這樣,果實酸味下降,甜味就增加了。

還有,未成熟的果實中貯有許多澱粉。在果實成熟過程中,隨著呼吸作用的增強,澱粉轉化成了糖。因而,成熟的水果就特別甜。

未成熟的果實有澀味,因為它的細胞液中含有單寧。當單寧被過氧化氫氧化成無澀味的過氧化物,或者凝結成不溶於水的膠狀物質時,澀味就消失了。

另外,水果在成熟的過程中還會產生一些特殊的脂類和醛類,而且具有揮發性。因此,我們就會感受到水果的香味。

怎樣培育無籽西瓜

西瓜裏總是含有一大堆種子,吃的時候,要把它吐出來。現在,人們已培育出沒有籽(實際上是有籽的,不過種子還沒有發育)而又多汁甜脆的西瓜。

這是人類認識自然、改造自然的結果。原來在自然界裏,除了絕大多數需要開花結籽傳種接代的植物以外,也有一些隻結果實不結籽的植物。人們對這些不結籽的植物進行了觀察研究,發現它們多半是三倍體植物。所謂三倍體,就是它們的體細胞(根、莖、葉等器官的細胞)的染色體數,為性細胞(花粉和卵細胞)的三倍。植物的體細胞的染色體數通常隻為性細胞的二倍(性細胞的染色體數稱為單倍),所以叫做二倍體植物。隻有染色體為偶數倍的植物(如二倍、四倍等)才能產生種子,普通西瓜是二倍體植物,染色體數是22個,配成11對,所以能傳種接代。無籽西瓜是三倍體植物,它的染色體數是33個,當細胞分裂時,染色體分配不平衡,就造成了嚴重的不孕,結不出種子來,所以果實裏絕大部分是無籽的。

有些植物在環境條件劇烈變化下,會發生突變,能使體細胞的染色體加倍,現在人們常用一種生物堿——秋水仙素溶液來處理植物的種子,就能培育出多倍體植物。

為了培育三倍體西瓜,人們首先用0.0l%~0.4%的秋水仙素溶液浸泡普通西瓜的種子,或者塗抹它的幼芽,來獲得四倍體的西瓜植株的種子。然後種四倍體西瓜種子,用普通西瓜作父本,四倍體作母本,進行雜交,這樣就獲得了三倍體西瓜種子。用三倍體西瓜種子種植,還不會產生出無籽西瓜。因為三倍體植株上雄花的花粉已失去了機能,沒有授精的能力,必須把普通二倍體西瓜的花粉授到三倍體植株的雌花上,才能長出無籽西瓜。所以我們在瓜田裏看到,三倍體西瓜和二倍體西瓜混種,有利於昆蟲傳粉。

目前正在研究用組織培養方法來進行無性繁殖,不久的將來,就可大量栽培無籽西瓜了。

怎樣鑒別西瓜的生熟

夏天,當你汗流滿麵、感到嘴幹時,吃個西瓜,那清甜的汁水,是那麼鮮美解渴。西瓜真可說是夏季最受人們歡迎的瓜果了。可有時候,當你滿心歡喜地捧來一隻西瓜,切開一看,不覺眉頭皺了起來,隻見一腔癟癟的小白瓜子,瓜肉淡而無味,活像一隻冬瓜,真是大為掃興!

其實,西瓜同其他瓜果一樣,都有一個生長、發育到成熟的過程,在什麼時候采摘最適宜,要根據人們的需要而定。譬如,我們熟悉的絲瓜,食用部分就是它那幼嫩的子房,絲瓜花謝後隻要經過兩個多星期,細長的嫩瓜果肉厚實、多汁,是很美味的蔬菜。如果等它熟透了,成了裏麵布滿絲瓜筋和黑瓜子的老瓜,還怎麼能拿來做菜呢?對於西瓜來說,就與絲瓜相反,我們需要的是植物學上稱為成熟的果實。西瓜花落後,子房隨種子的成熟而漸漸膨大起來,根部吸收的水分和礦物質,葉子進行光合作用製造的糖分,源源不斷地向西瓜這個“倉庫”運去。大約經過40~60天時間(有的品種還要更長些),瓜才成熟。成熟的西瓜瓜皮上的茸毛沒有了,溜光透亮,果梗旁邊的卷須漸漸枯萎,瓜臍向裏凹陷,西瓜與土地接觸的那一麵已變成黃色,這樣的瓜八成是熟瓜。西瓜摘下來後,用手指彈彈,聽瓜發出來的聲音也可判斷瓜的生熟,聲音沉悶的是熟瓜,聲音像敲木魚般的是生瓜。此外,如果把一隻西瓜放到水裏,瓜往上浮,那十拿九穩是熟瓜了。這時的西瓜,種子充分成熟,瓜肉組織裏充滿了水分和大量的糖分,內部的生理變化通過外部形態表現了出來。你了解了這些規律,判別西瓜的生熟就不困難了。

吃菠蘿時為什麼要先蘸鹽水

菠蘿又名鳳梨,是一種多年生的草本植物,葉子呈劍狀,密生,邊緣常有利刺,是著名的熱帶水果。它原產美洲的巴西,以後逐漸傳到美洲中部和南部。我國從17世紀開始引種栽培。

成熟的菠蘿,果肉多黃色,汁多,富含營養,具有一種特別的香甜風味。但是,人們在吃這種香甜的水果時,卻喜歡把切成小塊的果肉先蘸蘸鹽水,這是為什麼呢?

菠蘿的果肉除了含有豐富的糖分和維生素C以外,還含有不少蘋果酸、檸檬酸等有機酸。在成熟的菠蘿果肉裏有機酸含量較少,糖分含量較多,鮮食香甜可口;但在未成熟的菠蘿果肉裏,有機酸含量較多,糖分含量較少,味道較酸。當你吃過沒有蘸鹽水的菠蘿果肉後,口腔和嘴角就有一種麻木刺痛的感覺,這是因為菠蘿果肉裏還含有一種“菠蘿酶”,這種酶能夠分解蛋白質,對於我們口腔黏膜和嘴唇的幼嫩表皮有刺激作用。食鹽能抑製菠蘿酶的活動,因此,當我們吃鮮菠蘿的時候,先蘸蘸鹽水,就可以抑製菠蘿酶對我們口腔黏膜和嘴唇的刺激,同時也就感到菠蘿更加香甜了。

菠蘿酶是一種蛋白酶,有分解蛋白質的作用,因此,吃了菠蘿後有增進食欲的作用。但是,過多的菠蘿酶對人體又會產生一種副作用,會引起腸胃病。因此,在吃菠蘿時應該注意方法和適量,這樣才能真正品出菠蘿的美味來。

菠蘿也是製造罐頭食品的好原料。它的果皮、果心等,還可用來製造菠蘿汁、菠蘿酒、菠蘿醋和提製檸檬酸、菠蘿蛋白酶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