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白山脈,乃是中州大陸東北角第一山脈。山脈連綿不絕,如同蜿蜒的巨龍盤踞在大地之上。這山脈之中最高的一座山峰,就以這山脈為名,叫做玉白山。
這玉白山之所以叫這個名字,就是因為從山腳來看,累累積雪覆蓋在山峰之上,使那山頂潔白如玉。被那太陽之光一照,如同仙境一般,光輝四射,無法直視。所以,自古以來,就有著山頂住仙人的傳說。拜山求仙之人絡繹不絕,但大都一無所獲,無功而返。當然也有沒回來的,但究竟是成仙得道還是死在了某個無名的山穀當中,誰也不知道。
在這玉白山的山腳之下,有一個小小的叫沈州的城鎮。而在這沈州城鎮周邊,又有著十數個小小的村寨。這些村寨中人,平時靠地過活,靠天吃飯,每天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種上一些糧食糊口。平時的用度,就到山上去尋一些山貨,拿到沈州去換。雖然生活貧困,倒也無煩無惱,自給自足。
村民的生活是平靜的,一件婚喪嫁娶的小事,就可以被村民當作談資聊上好多天。如果某個村子裏再出上一件異事,那更是會讓男女老少們興致勃勃的記上個數月不會忘記。而這一年,一個叫做灰嶺的小村子裏,卻是發生了一件異事,讓周邊村寨足足熱鬧了數年,才慢慢淡卻。
話說這灰嶺之中有一戶林姓人家,某一年當中,喜得了一個貴子。這孩子剛出生時,和別家的孩兒也沒什麼不同。但隨著孩子漸漸長大,卻有一項異狀顯露出來。便是這孩子心思聰穎,記憶超群。特別是在數理計算方麵,小小年紀就顯露出不同尋常的天賦,比起那經年的老賬房都不予多讓。
那林姓人家倒也不是什麼富貴人家,隻是在經年耕種之餘,有一手打獵的手段,比起其他人家多上一點零花錢。這使得那家長,名叫林通的,多了一點心思。他想自己祖輩種地,卻是困在此地無甚出息,不如讓自己的兒子去學習一下詩書,如果能考個功名,倒也能光宗耀祖。
於是這林通就拿了醃製的臘肉,曬幹的山菜,雞鴨鵝蛋跑到那村上私塾,找到了一位姓張的老夫子,好說歹說的,將自己的兒子送進了這個私塾當中。
這小村落的孩子,其實並沒有多少上私塾的。畢竟農家小戶,每年能有富裕的財物當束脩可是太不容易了。這也是周圍數個村寨聯合起來,才請得這位張老夫子過來,為幾戶家境殷實的子弟教書。而這位張老夫子也算是滿腹經綸,隻不過年少時不得誌,未能考得功名,年老之後心灰意冷,卻隻是想教出個出類拔萃的弟子。張老夫子生活無憂,倒也不是特別看中這些農戶的那些財物。見到林通送來的孩子雖然沉默寡言,但麵容清秀,一雙大眼睛當中更是透露出一股靈秀之氣,心中喜愛,便將其收做了自己的弟子,和其他孩子一起,每天聽詩講文,做那學問之事。
這林通的兒子,初生之際就找過家族的宗老幫忙起名字。那家族宗老倒是也吃過幾年墨水,搜心刮肚之餘,給這孩子定下了“明道”這兩個字。明道者,明了道理之意。林通覺得這兩個字文質彬彬,不類其他孩童的“大牛二狗”土氣十足,便是興高采烈的留下隻野兔回去了,也不顧這兩個字是否真的朗朗上口,意義深遠。
這林明道,自小就沉默寡言,也不喜與其他孩童一起嬉戲。沒事的時候,就自己拿根木棍在地麵上橫七豎八的劃著意義不明的圖畫,倒也自得其樂。林通夫婦見到孩子如此,倒也高興孩子老實聽話。但孩子不如其他孩子那樣活潑,也多少是個心病。將其送到私塾,也有著讓他多接觸同齡的孩子,能讓他逐漸開朗的心思。隻不過這林明道,自從到了私塾之後,就仿佛找到了更加喜愛的東西,一頭紮了進去,更是與其他孩童格格不入了。
那張老夫子除了教上古聖賢留下的詩書禮樂之外,還會教授一些數理計算的知識。而這林明道對那詩書禮樂興趣寥寥,倒是對那數理計算之說分外的癡迷。這使那張老夫子痛心之極,不時的苦口婆心的加以提點。要知道那數理計算即使研究的再為厲害,也不過做賬房掌櫃之流,怎麼能比得上那些熟讀經書的舉人進士?成為賬房掌櫃無非生活無憂而已,哪裏有舉人進士那般光宗耀祖?
要知道這張老夫子就是因為一生與功名無緣而耿耿於懷,隻想教出一群狀元出來,見到這記憶超群,任何經書隻要熟讀一遍就可記下的奇才,自然見獵心喜,恨不得他明年就參加童試考個秀才,緊接著就一路高進殺到那殿堂之上封官拜爵……隻是這林明道雖然為人沉默,但卻極為執拗。雖然與你不頂不撞,但那暗地裏的心思,卻是誰也改變不了的。鬧得張老夫子不顧自己體邁之軀主動跑到林通的家裏,與那林明道的父母談起了這孩童的教育之事。那林通夫婦的想法卻是和這張老夫子一樣,期望自己的孩子能夠考個功名光宗耀祖,對這張老夫子的話自然信服萬分,當下唯唯諾諾的答應了要與兒子長談,這才使張老夫子滿意而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