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機即使沒有眼部的不適,也要定期到醫院檢查眼睛,至少每6個月一次,必要時作眼底血管熒光造影檢查。開車時配戴太陽鏡,避免強光傷眼。具有嚴重視網膜病變的人,應避免開車。
需特別注意的是,糖尿病病史超過5年的“老病號”要格外當心,由於自身對低血糖症狀感知減退或喪失,在發生嚴重低血糖時,患者往往感覺不到任何預兆,因此很可能會釀成事故。
在國外,有些國家規定凡是接受胰島素(或磺脲類藥物)治療的糖尿病患者不得駕車或從事高空作業。近年來,我國私家車普及迅速,車主當中有不少人是糖尿病患者。我國對於糖尿病患者能否開車尚無明確的限定。
許多糖尿病病人由於工作上、生活上等原因經常需要駕車外出。為了自身和他人的安全,請多關注一下自身健康,出門開車一定要謹慎。
作好心理調適
培養對糖尿病的正確態度
當手握血糖化驗報告單,被醫生告知患有糖尿病時,您的反應如何?懷疑、恐懼、震驚、無助還是茫然若失?有以上反應都是正常的。一旦被確診為糖尿病就很難摘掉這頂“帽子”,患者需要終生服藥,病情控製不好還會出現各種並發症。麵對糖尿病這一揮之不去的陰影,眼前和今後該怎麼辦?這是每一位糖尿病患者都無法回避的現實。
生老病死是大自然萬事萬物的發展規律,人類亦如此。每個人都有患病的可能,但患病後每個人的心態卻大不相同,那麼,患了糖尿病後應如何看待這種疾病呢?
對待糖尿病,我們要避免兩個極端,既不要無所謂、不重視、聽之任之,也不必過於在意,整日憂心忡忡,血糖稍有波動,就緊張得寢食難安。正確的心態應當是既來之,則安之;在戰略上藐視它,在戰術上重視它;充分作好打持久戰的心理準備。
一些糖尿病患者,患病後思想負擔加重,思慮重重,想法很多,左思右想,瞻前顧後。他們通常不是積極想著如何治療,而是整日考慮如果治不好怎麼辦,出現並發症怎麼辦,對以後的工作、學習、前途以及家庭會有什麼影響等。這些想法,都會使患者陷入苦惱煩悶和憂鬱之中,這種心理狀態不僅不利於疾病痊愈,而且還容易使病情加重。
有些患者,在得了糖尿病之後,思想上過分緊張,甚至把這種慢性疾病理解成不治之症。特別是當聽說有的患者死於酮症酸中毒,或者因並發下肢壞疽而截肢,或者因並發眼底出血而失明時,就更加緊張恐懼,惶惶不可終日,因而思想消沉,精神抑鬱,身體也日漸消瘦,整天在恐懼心理狀態下,導致病情加重。
很多糖尿病患者在得知自己患了糖尿病後,尤其是在得知糖尿病不能根治後,就悲觀失望,想方設法找一名“神醫”,出幾帖奇方妙藥,短時間就能把糖尿病治愈。病急之下亂投醫,破財是小事,耽誤病情卻是大事。
其實,糖尿病並不可怕,可怕的是對糖尿病的無知。麵對糖尿病這一陰影,我們必須以最積極的狀態和最飽滿的信心全力應對。
首先,糖尿病患者要麵對現實,正確認識。既然已確診為糖尿病,就應對它有個全麵、正確的認識。糖尿病不同於感冒發燒,短時間治療就會痊愈,所以我們不能抱過分樂觀的態度;糖尿病也不同於急病絕症,不知不覺間奪走生命,所以我們也不能過於悲觀消沉,自暴自棄。糖尿病是由多種因素誘發的全身性代謝性疾病,它需要定期檢測,終身治療。非正規間斷性的治療是無益的,不積極治療更是有害的。其實隻要嚴格按照醫囑正規治療,病情完全可以得到良好控製,糖尿病患者可以和正常的人一樣生活並且長壽。
其次,糖尿病患者要全麵檢查,積極治療。糖尿病需要定期檢測病情,若病情有變化,則分析其產生的原因,從心理、飲食、運動、藥物等方麵加以調整,以達到最佳療效。自行增減降糖藥物或長年維持一個藥量不變,一勞永逸式的治療方法都是錯誤的。隻有通過全麵係統的檢查,經常定期檢測有關指標,才能防微杜漸,防止或延緩並發症的發生和發展。
總之,對待糖尿病要抱著科學的態度,既要了解它的危害性,重視糖尿病,又要懂得治療糖尿病的必要性、可行性,保持樂觀向上的生活態度。糖尿病患者應該通過學習,掌握糖尿病的防治知識,運用“五駕馬車”,與醫生密切配合,找出最適合自己的個性化治療方案。
學會製怒,摒棄暴躁脾氣
憤怒尤其是暴怒對糖尿病患者的傷害很大,突然的應激刺激使血糖上升,無異於一顆定時炸彈,隨時都有可能在糖尿病患者身上引爆。
相關研究資料顯示,因為心理因素發病的糖尿病患者占60%以上。焦慮、恐懼、急躁、暴怒、悲傷等情緒的變化均可導致精神緊張和劇烈的心理衝突,其中尤以暴怒對糖尿病患者影響最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