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是,鑒於往昔興建起來的金字塔陵墓太引人注目,雖然防範措施嚴密,但依然未能逃脫盜墓者的侵襲,於是,法老們深思熟慮之後,決定不再建造金字塔陵墓,而是把荒山作為天然金字塔,沿著山坡的側麵開鑿地道,修建豪華的地下陵寢。
在西底比斯一個極其普通卻又盛產建築材料石灰岩的山穀裏,法老和權貴們為自己修造了一座座陵墓。這個山穀被後人稱之為“國王之穀”。
在相當長的一個時期裏,“國王之穀”沒有被人發現。但是,這裏的陵墓還是悄無聲息地被盜墓者逐個洗劫一空。不過,有一座法老的陵墓卻奇跡般地逃脫了厄運,靜悄悄地沉睡了3300多年,直到1922年才被英國考古學家卡特博士發現。
這就是我們在前邊提到過的法老圖坦卡蒙墓。圖坦卡蒙墓能在幾千年裏未被人發現,是因為在這座墓的上層,有許多其他法老的墓,而在地麵上貧民們又蓋上了許多茅舍。圖坦卡蒙的三間墓室裏還發現了不計其數的金銀財寶。如果把這些財寶折合成現在的貨幣至少也有數百億美元!新王國時期埃及法老們的豪華由此也就略知一二。
第十八王朝法老阿蒙霍特普四世或許是因為看到了阿蒙神廟祭司們不斷增加財富所構成的威脅,於是決定推行宗教改革,也就是我們下文要介紹的埃赫那吞改革。底比斯從此又衰落了20來年。
第二十一王朝以後,隨著底比斯統治集團內部矛盾的加深,加上愛琴海和小亞細亞一帶的“海上民族”的不斷入侵,新王國日益衰落,底比斯也開始了自己的厄運。公元前663年左右,入侵埃及的亞述軍隊再次火燒、洗劫了底比斯。公元前27年,一場地震又使底比斯城裏僅存的一些紀念性建築物瞬息之間變成廢墟。到公元19世紀,隻留下一堆廢墟的底比斯,成了古墓盜劫者的樂園。
在現今埃及的盧克索和卡納克一帶,人們依然可以見到底比斯遺址的一些斷垣殘壁。
太陽之子埃赫那吞
埃赫那吞(約公元前1379~1362在位),是古埃及第十八王朝的國王。他原名阿蒙霍特普四世,是埃及國王阿蒙霍特普三世(約公元前1417~1379在位)的小兒子。他的母親名叫提伊,雖然不是王族家庭出身,卻具有一定能力,能協助丈夫治國。
第十八王朝(約公元前1570~1320)是古埃及史上的興盛時期。經過多次的侵略擴張,帝國的版圖北至敘利亞的卡赫米什,南麵一直延伸到尼羅河第四瀑布。
埃赫那吞從小便博覽群書,滿腹經綸,但性格倔強,固執己見。在尚未成為法老之時,他就對阿蒙神廟僧侶們互相抱團的作法不滿,對僧侶們在地方上驕蠻霸道也早有所聞,因此決心削減阿蒙神廟的僧侶勢力。他即位後,起用了一批新的大臣,換了新的宰相,又從下層官吏中提拔了一些資曆較淺的新官吏,使他們成為自己政權的支柱。比如負責宮廷朝儀的長官麻伊,出身於地方上小奴隸主家庭,起初充當王室的下級書吏。他平時為人謹慎,唯上司命令是從,但同時又眼觀六路,耳聽八方,窺視晉升邀寵的時機。他得知新法老崇尚阿吞神的意向後,便搜腸刮肚寫出一首肉麻的阿吞頌歌獻給法老。埃赫那吞和他的妻子涅菲爾提讀後讚不絕口,立即把麻伊提升到一個重要的位置。
埃赫那吞偏愛希利奧波裏城的地方神阿吞神(太陽神),因此,他即位之後,便下令以阿吞神取代阿蒙神為全國最高神,並強行讓全體子民一律供奉新神。為此,他將自己的名字阿蒙霍特普(阿蒙的鍾愛者的意思)改成埃赫那吞,意為阿吞的光輝,聲稱自己是阿吞神的兒子。
古埃及全國雖有一個主神,但各地還有各種各樣的低一級的地方神。各自崇拜自己的地方神,互不幹涉,一個地方一個樣兒,或幾個樣兒。
埃赫那吞在全國推行新神,取締舊神的同時,還要借清除阿蒙神廟僧侶貴族之機,靠行政命令將千百年來古埃及人崇拜的其他的神徹底清除。這一措施令習慣阿蒙神和地方神的埃及人十分不解:“這是怎麼回事?怎麼好端端的阿蒙神不讓拜了?我們自己的神也不讓拜了?一時間不知內情的百姓都有一種不祥的感覺:“國家安寧了不少日子,看來又要出大亂了。於是富人忙著藏匿私人財產,遷到鄉間避禍。僧侶們如熱鍋上的螞蟻,坐立難安,企圖影響埃赫那吞的決策。宮廷內部也不動蕩起來。王族成員和一些高級僧侶們便請已經退位的老法老阿蒙霍特尊三世和王後勸勸埃赫那吞。
老法老和王後知道兒子不會聽他們的勸告,但又擔心國家因此出現戰亂,於是趁一天晚上埃赫那吞向他們請安時對他說:“兒啊,做事情不可走極端。我這輩子承蒙阿蒙神恩惠,國家太平、祥和。你一下子改弦易轍,如此對待阿蒙神和他的仆人,不僅得罪神,還會觸怒許多人。還是現在收回成命,放棄樹阿吞的計劃,化動為靜,恢複國內的平和吧。”埃赫那吞聽罷皺起眉頭,說:“父親,近日來我已聽到許多謠言,也有背後罵我咒我的人,蠢蠢欲動的人,我已命軍隊嚴加防範。現在您來勸誡我,我知道您與他們不同,是擔心我把事情搞糟。您所說的道理我也明白,但阿蒙神廟的僧侶勢力太大,經常幹預朝政,現在他們更加肆無忌憚,誹謗君主、煽動百姓,若不采取果斷措施,將來一定會釀成大禍,不如早些快刀斬亂麻,廢除阿蒙神,隻尊阿吞神,江山才能穩固。”老法老說:“你的意見雖好,但僧侶為朝廷誠心服務多年,阿蒙神也為百姓崇拜多年,你要是變教,連我和你母親都難以理解,何以說服天下?我勸你還是慎重考慮一下才好。”埃赫那吞回答說:“父親,我決心已定,決不會更改。我知道阿蒙神是底比斯的保護神,可謂根深蒂固。阿蒙神廟僧侶及其家人關係錯綜複雜,左右牽連,使我的政令難以實行。我想好對策,將首都遷往中部,一則避開阿蒙神廟僧侶的糾纏,二則便於管理上下埃及和亞洲行省。至於百姓一時不解,那隻是時間問題,他們總有一天會習慣新神的。”老法老一聽忙搖頭,說道:“萬萬不可。遷都是國家的一件大事,不能輕率決定。即使你這麼做,我和你母親也不會搬走。我們老了,你已長大成人,父親的話可以不聽,但你應該明白,我們都是為你好才這樣說的。我們還要說,你不能這樣太極端。”埃赫那吞說:“父母親的話我記住了,放心。”回到宮裏,埃赫那吞愁眉不展,王後涅菲爾提問他為什麼這樣不高興,他便把老法老和王後勸他的事情說了,涅菲爾提王後想了一下,便對埃赫那吞說:“如果這樣,我勸陛下還是暫緩行事吧”。
埃赫那吞說:“僧侶的反對是意料之中的,但對我的行動如此不滿卻是意料之外。收回成命,他們自然滿意,但我自己的麵子、權威卻在天下人麵前丟盡了。況且僧侶們也未必就此罷休,他們心裏藐視我的懦弱。既為一國之君,就該言而有信。我得罪了阿蒙神的僧侶就得罪到底,但同時也取得了阿吞神僧侶的讚同,有得必有失。而且以赫倫希布為首的將領向我表示效忠,他們不滿僧侶們所作所為。有軍隊和手下一班人馬,就不怕這幫裝神弄鬼的人為所欲為。”涅菲爾提見埃赫那吞決心已定,就不再勸了。
第二天埃赫那吞當著文武百官發布命令:“由於阿吞神的感召和阿蒙神廟祭司拒不服從我的命令,自本日起關閉全國各地非阿吞神的神廟,將僧侶趕出廟門回家,還俗為民。所有公共建築物和紀念物上阿蒙的名字必須徹底清除。在全國各個城市必須至少建起一座阿吞神廟,各級地方官員要帶頭向我的父親阿吞神獻祭、宣誓、永遠忠於英明、偉大的造物主阿吞。”接著,埃赫那吞又宣布:“已沒收的其他神廟的土地劃歸阿吞神廟,禁止僧侶參政。首都遷往底比斯以北300公裏的希爾摩。”並取名為‘埃赫塔吞’,意為‘阿吞的地界’。讓麻伊負責營建新都,赫倫希布負責取締一切非阿吞崇拜。各級官員必須服從調遣,消極怠工或拒不服從者必嚴加懲處。”文武百官聽罷,個個目瞪口呆。埃赫那吞視若不見,揮手道:“此令已出,無論理解無否,必須嚴格執行。”隨後離開禦座,轉身退朝。
當天下午,大批軍隊分頭查抄了底比斯的各大阿蒙神廟,強行將僧侶們趕出廟門。堅決不走的被士兵強行拖至門外。許多僧侶背著行李卷離開多年生活的廟宇時內心十分痛苦,心裏痛罵埃赫那吞。阿吞廟的僧侶則輕鬆愉快,接管了阿蒙神廟的大批田產、奴隸和其他財產。
埃赫那吞在位第六年,動員幾十萬勞工建設的新都埃赫塔吞落成,包括宏偉的王宮、高官顯貴的住宅、可與底比斯阿蒙神廟媲美的阿吞神廟、部隊營房。埃赫那吞由祭司選出個良辰吉日,率領滿朝文武官員,並帶各自家眷奴仆,以及保衛京師的衛戍部隊,聲勢浩大地遷往新都。
埃赫那吞遷入新宮後便無心朝政,整日陶醉在宗教生活和宮廷生活中,政事由麻伊掌管,軍事托付給赫倫希布。這兩個人因為與阿蒙僧侶貴族有利害衝突,因而很是賣力。埃赫那吞本人則疏於朝政,對下放鬆監督,於是統治日益鬆弛,國家機製退化,管理日漸散亂。
底比斯的僧侶仍然定期結集,舉行向阿蒙神的獻祭活動。起初,各個城市的長官還嚴辦違令者,但久禁不止之後也就索性睜一眼閉一眼,更關心的是中飽私囊了。老百姓遭受租稅和服勞役的雙重壓迫,十分不滿。新王國充滿了危機,但埃赫那吞卻脫離現實,繼續生活在他自己的理想境界當中。他自認為是阿吞神同人間聯係的唯一使者,夫婦兩人每日上午帶著子女去神廟禱告、獻祭,下午便呆在宮內玩樂。
埃赫那吞酷愛頌歌和雕刻藝術,麻伊為首的一幫文人投其所好,創造出一首首吹捧阿吞和法老的詩,例如:“由於您的英明,到處都是一片祥和;”以及“您像阿吞一樣聖明,人們隻要遵照您的教導,就會過上幸福的生活。”
他沉迷於這些頌詞之中不能自拔。但是那些仇恨埃赫那吞改革的阿蒙神廟的僧侶們,卻一直在俟機刺殺埃赫那吞。
一日,埃赫那吞和老皇後同坐一車去阿吞廟祭神。他情緒高漲,一路對母親介紹街邊的景物。突然馬車停了下來,埃赫那吞朝前看去,原來是一個人攔住了車隊。衛士長上前詢問得知此人有冤狀上告。埃赫那吞讓那青年到自己車邊來,由書吏長麻伊代他接收。這個人跪行到國王所坐的馬車輪下。麻伊則從馬上俯身要去接狀紙,就在這一瞬間,這位青年一躍而起,從紙卷中抽出一把鋒利的青銅短刀,猛刺入法老胸部。埃赫那吞本能地驚叫一聲,向後閃去,老太後嚇得當時就昏過去。就在這千鈞一發之際,車右側的衛士橫轉過青銅矛,狠勁捅向刺客的後背。矛頭破腔而入,刺客尚未刺到法老便沉重地倒了下去,恰好壓在法老的身上,刀尖幾乎碰到法老的鼻子。
國王遇刺的消息很快傳開,阿蒙神廟的僧侶們借機散布言論:“這是阿蒙神對法老的一次警告,假如他還要倒行逆施,就要受到更嚴厲的懲罰。”一時間,埃及全國上下人心惶惶。王後涅菲爾提憂心忡忡勸埃赫那吞改變自己的做法。不料,埃赫那吞大發雷霆,將王後斥責了一通。王後極度傷痛,便帶著孩子回到底比斯,直到死,夫妻二人也沒有再見一麵。
公元前1326年,埃赫那吞在眾叛親離中去世。王後涅菲爾提沒有原諒他,沒有出席他的葬禮。剛剛9歲的圖坦哈吞即位。
以麻伊為首的大臣們上表一致要求將首都遷回底比斯。不久,新國王頒布命令,將遷都底比斯,為阿蒙神廟僧侶徹底平反,歸還廟宇財產,由國庫對一些被處死的僧侶的家屬和致殘的僧侶進行賠償。在僧侶的壓力下,圖坦哈吞(意即阿吞的鮮活形象)的名字也改為圖坦卡蒙(阿蒙的鮮活形象)。
圖坦卡蒙18歲就突然死了,出人意料的是昔日的臣子麻伊成了法老。
不久後赫倫希布又依仗軍隊奪取了王位。埃赫塔吞城被宣布為“邪惡的地方”,漸漸變成了一片廢墟。
太陽曆和公曆
現在世界上通用的曆法——公曆,曾有人稱之為“西曆”。
其實,究其根源,這種曆法並非產生於西方,而是產生於6000多年前的古埃及。
古埃及氣候炎熱,幹燥,但是農業生產卻很發達。這與尼羅河的定期泛濫有著密切的關係。埃及的大部分國土都是沙漠,隻有尼羅河流域像一條綠色的緞帶貫穿南北。直到現代,埃及的95%以上的人口也都集中在這條綠色的生命帶中。因此,在希臘時代,西方人便把埃及稱為“尼羅河送來的禮物”。古代埃及人更是將尼羅河視為“母親河”。
尼羅河全長6648公裏,同亞洲的長江、南美洲的亞馬遜河和北美洲的密西西比河並稱為世界最長的河流。尼羅河發源於赤道一帶,主流名為白尼羅河,從烏幹達流入蘇丹,在喀土穆和發源於埃塞俄比亞的青尼羅河彙合,流入埃及。
在埃及境內,尼羅河每年6月開始漲水,7至10月是泛濫期,這時洪水夾帶著大量腐殖質,灌滿了兩岸龜裂的農田。幾個星期後,洪水退去,農田就留下了一層肥沃的淤泥,等於上了一次肥。11月進行播種,第二年的3至4月就可以收獲。尼羅河還有一個特性,那就是每年的漲水基本是定時定量,即使有一定的出入,差別也不會太大,從沒有洪水泛濫引起的災難。這就為古埃及人最早創建大規模的水利灌溉係統和製定曆法提供了方便。
古埃及人為了把握農時,發展農業生產,逐漸認識到必須掌握尼羅河泛濫的規律,準確地計算時間,這就需要有一種曆法。他們在長期的生產實踐中,積累了許多經驗。
古埃及人發現尼羅河每兩次泛濫之間大約相隔365天。此外,他們還發現,每年6月的某一天早晨,當尼羅河的潮頭來到今天開羅附近時,天狼星與太陽同時從地平線升起。以此為根據,古埃及人便把一年定為365天,把天狼星與太陽同時從地平線升起的那一天,定為一年的起點。一年分為12個月,每月30天,年終加5天作為節日,這就是埃及的太陽曆。
埃及的太陽曆將一年定為365天,與地球圍繞太陽公轉一圈的時間(回歸年)相比較,隻相差四分之一天,這在當時已經是相當精確了。但是,一年相差四分之一天感覺不到,經過4年就相差一天。經過730年,曆法上的時間就比實際時間推進了半年,冬夏兩個季節正好顛倒過來。再過730年,才能回到原來的起點。公元前46年,羅馬統帥儒略·愷撒(又譯朱利烏斯·愷撒)決定以埃及的太陽曆為藍本,重新編製曆法。愷撒主持編製的曆法,被後人稱為“儒略曆”。
愷撒去世以後,他的繼承人奧古斯都因為自己生在8月,便從2月中抽出一天加在8月上,使8月也成為大月,即31天,同時相應把9、11兩個月定為小月,10、12兩個月定為大月。經過這樣的改動,各月的天數與今天使用的公曆基本相同了。公元325年,羅馬皇帝君士坦丁在一次宗教會議上,規定儒略曆為基督教的曆法,但沒有規定將哪一年作為它的起點。到了公元6世紀時,基督教徒把500多年前基督教傳說的創始人耶穌·基督誕生的那一天,稱為是公元元年。“公元”拉丁文的意思就是“主的生年”,用拉丁文A.D.表示。這一年以前,稱為“公元前”,英文的意思是“基督以前”,用英文B.C.表示。
儒略曆雖然比埃及的太陽曆進了一步,但回歸年仍然存在11分14秒的誤差,積128年就會相差一天。儒略曆在歐洲使用了1600多年,至16世紀下半葉,曆法上的日期比回歸年遲了10天。比如,1583年的春分應在3月21日,曆法上卻是3月11日。此外,教會規定耶穌複活節,應在過春分月圓後的第一個星期日,由於春分已相差10天之多,複活的真正日期也就有了疑問。因此,對儒略曆作進一步的改革,已經勢在必行。
羅馬教皇格裏高利十三世,在1582年組織了一批天文學家,根據哥白尼日心說計算出來的數據,對儒略曆作了修改。將1582年10月5日到14日之間的10天宣布撤銷,繼10月4日之後為10月15日,所以1533年的春分又複歸於3月21日;過去將4年置1個閏年,400年共計100個閏年,現在改為400年中有97個閏年,從而總體上彌補了11分14秒的誤差。置閏的方法是:每逢百年那一年可以用400除盡的就是閏年,除不盡的就不是(如:1600年是閏年,1700年、1800年、1900年皆不是閏年,2000年是閏年)。後來人們將這一新的曆法稱為“格裏高利曆”,即今天世界上所通用的曆法,簡稱格裏曆或公曆。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中央人民政府通令,中國以格裏曆為國家曆法,並采用公元紀年,但不廢除農曆。
當然,格裏曆並非完美的,每月的天數仍然參差不齊,規則性不強,特別是每經過三千幾百年還會有一天的誤差。隨著生產的發展和天文學的進步,這些缺陷會不斷得到改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