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人神往的“美索不達米亞”
兩河流域文明時代最早的居民是蘇美爾人。他們在公元前4000年以前就來到了這裏。他們在這裏建立了兩河流域最初的文明。屬於塞姆語係的阿卡德人、巴比倫人(阿摩列伊人)、亞述人以及迦勒底人,繼承和發展了蘇美爾人的成就,使兩河流域的文明成為人類文明史上的重要篇章。其中巴比倫人的成就最大,因此,兩河流域的文明又被稱為巴比倫文明。
兩河流域文明起源於兩河流域南部。這裏是兩河的衝積平原和三角洲,而埃及的尼羅河一樣,兩河也是在特定的時間漲水、泛濫,時漲時落,隻有建設起堤壩溝梁來蓄水排澇,人們才能耕種收獲。兩河流域的居民主要用使用牛、驢拉著木犁耕地,最主要種植大麥和椰棗。大麥酒是人們的最愛,椰棗是人們的主食之一。
古代兩河流域人民編著了人類曆史上最早的農書《農人曆書》。《農人曆書》站在一個教育兒子的農民的角度寫的。這位老農民對兒子耐心地講述應該如何務農,要注意的各種事情。比如,怎樣節省灌溉用水、不要讓牲畜踐踏田地、驅趕食穀的飛鳥、及時收割等等。
大約在5000年前,古代兩河流域的居民就會製作陶器了。他們製作的陶器主要是彩陶,色彩富麗鮮豔,有的還有塗層。人們常用的生活用具,像酒杯、油缸、爐子、燈盞等幾乎全是陶製。最有意思的是,人死後用的棺槨也用陶土燒製,形狀像個有蓋的長方形大箱。
古代兩河流域缺少石料,最主要的建築材料是黏土。壘牆、蓋房、鋪路,都是用黏土摻上切碎麥秸製作的土磚。古代兩河流域的城市建築物都是用這種黏土修建的。
古代兩河地區的金屬製造工藝達到了相當高超的水平。我國商代有司母戊大方鼎,大約在同一時期,兩河流域有重約2噸的青銅鑄像,手工業行業很多,像製磚、織麻、刻石、珠寶、皮革、木業等等。
古代兩河流域人民在文化上也有巨大的成就,在人類文化寶庫中留下了一筆豐厚的遺產。
他們很早就有了文字,就是著名的楔形文字。雖然楔形文字始終沒有發展成拚音文字,但在人類早期文字中,它是發展得比較完備的一種。
兩河流域在文學上的主要貢獻在諺語、神話和史詩方麵。蘇美爾人豐富的諺語有少數被記錄在泥板文書上,其中有的反映了當時的社會矛盾和風俗習慣。比如:“窮人死掉比活著強”,“想吃肉就沒有羊了,有了羊就吃不上肉了”;“妻子是丈夫的未來,兒子是父親的靠山,兒媳是公公的克星”;有的深刻反映了生活經驗“鞋子是人們的眼睛,行路增長人的見識”等等。
兩河流域的神話傳說特別引起後人的興趣。人們發現,基督教《聖經·舊約》中的一些故事的淵源在古代兩河流域。如有一首敘述神創造世界故事的詩歌與《聖經》的創世故事十分相像,都說神在第六天創造了人,第七天休息。《聖經》中講蛇引誘亞當、夏娃偷食禁果,兩河流域的神話也講人的祖先因抵抗不住誘惑而犯罪。
《吉爾伽美什》史詩是古代兩河流域最有影響力的英雄史詩,詩中塑造了一個蔑視神意、為民造福的英雄形象,並表達了人們希望獲知生死秘密的願望。這是世界上最早的史詩。兩河流域科學的主要成就表現在數學和天文學方麵。蘇美爾人已經懂得10進位製和60進位製,後者在古代兩河流域的應用更為普通。我們今天度量時間用小時、分、秒,以及把一圓周分為360度,都是繼承了兩河流域古人的成果。他們的麵積單位、重量單位也多是60進位。古希臘、羅馬都采用了這裏的一些重量單位,歐洲有的地方甚至一直將這些重量單位沿用到18世紀。
古代兩河流域的天文曆法知識直接影響了歐洲的天文學。蘇美爾人按照月亮的盈虧把一年分為12個月,共354天,同時設閏月調整陰曆陽曆之間的差別。到公元前7世紀,又設定了了7天一星期的製度,每天各有一位星神“值勤”,並以他命名這一天,其順序是:星期日(太陽神)、星期一(月神)、星期二(火星神)、星期三(水星神)、星期四(木星神)、星期五(金星神)、星期六(土星神),直到今天,歐洲各國每周7天仍以這7星命名。不過,當時的曆法仍是有些疏漏、不夠準確的。
此外,古代兩河流域人民對藥物、植物、動物、地理等等也有豐富的知識。
早在5000多年前,兩河流域的人們就創造這樣發達的文明,真是令人讚歎。歐洲古代文明的最高成就是古希臘文化。然而,當古希臘人還沒有跨入文明時代的時候,兩河流域的文明就已經延續了約2000年。希臘人後來的許多成就都建立在兩河流域文明基礎上。
刻在泥版上的文字。現代人對古代各國的曆史的了解,主要靠的是文字的記述的資料。中國的漢字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已經有6000年左右的曆史了。在世界其他地方發現的古代文字,主要有三種:埃及人在公元前3500年左右就使用的圖畫式的象形文字,公元前1000多年腓尼基人發明的字母文字,以及古代蘇美爾人和巴比倫人使用的楔形文字。
楔形文字的辨認過程,同埃及象形文字極為相似。這件事還得追溯到2500年前。
公元前522年3月。當時波斯皇帝岡比西斯率大軍遠征埃及。有一個叫高墨達的僧侶,冒充被岡比西斯處死的皇弟巴爾狄亞在波斯各地和米底發動了叛亂。叛亂持續了半年之久。皇帝岡比西斯在從埃及返回波斯的途中突然病死。頓時波斯貴族們群龍無首就似一盤散沙。這時有一個叫大流士的貴族用陰謀手法獲得了皇位。並平定了叛亂。為了稱頌自己的功績,大流士讓人將他平定叛亂的經過,刻在米底首府愛克巴坦那(今天伊朗哈馬丹)郊外貝希斯頓村附近的一塊大岩石上。即著名的貝希斯頓銘文。
貝希斯頓銘文上麵也刻著三種文字:楔形文字、新埃蘭文和古波斯文。
1835年,法國學者羅林森偶然發現了這個銘文,並製成了拓本。1843年,他譯解了其中的古波斯文,然後又將古波斯文與楔形文字對照,讀通了楔形文字。從此解開了楔形文字之謎。他發現,最古的楔形文字是從右到左直行寫的。因為書寫不便,後來就把字形側轉90度,改成從左到右的橫行。楔形文字是蘇美爾人發明的。早在公元前4000年,他們在開發兩河流域的時候,創造了這種文字。
最初,這種文字是象形的。假如要表示複雜的意義,就用兩個符號合在一起,例如“天”加“水”就是表示“下雨”;“眼”加“水”就是“哭”等。後來又發展可以用一個符號代表多種意義,例如“足”又可表示“行走”、“站立”等,這就是表意符號。
再往後,一個符號也可以表示一個聲音,例如“星”這個楔形字,在蘇美爾語裏發“嗯”音,如果用來表示發音的話,就與原來的“星”這個詞的含義沒有關係了,隻表示發音,這就是表音符號。
為了表示有關的楔形字的意思和發音,蘇美爾人又發明了部首文字。比如,如果一個人名之前加上一個特殊符號,就表示這是一個男人的名字。
蘇美爾人他們還不懂得造紙。他們就用黏土做成長方形的泥版,用蘆葦或木棒削成三角形尖頭在上麵刻上字,然後把泥版晾幹或者用火烤幹。這就是後來人們所說的泥版文書。開始的時候,蘇美爾人的泥板是圓形或者角椎形的,書寫和存放非常不便,後來蘇美爾人便將泥板改為方形的。蘇美爾人的大部分文字材料都是刻在這種方形泥版上才保存下來的。迄今,人們在兩河流域已經挖掘出了幾十萬塊這樣的泥版文書。由於蘇美爾人用的“筆”是蘆稈或木棒做成的、尖頭呈三角形的,落筆處印痕較為深寬,提筆處較為細狹,後來人們就把兩河流域的這種古文字稱為楔形文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