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十一章(1 / 3)

達爾文和他的“進化論”

1828年的一天,在倫敦郊外的一片樹林裏,一位大學生圍著一棵老樹打轉。突然,他發現在將要脫落的樹皮下,有蟲子在裏邊蠕動,便急忙剝開樹皮,發現兩隻奇怪的甲蟲,正迅速地向前爬去。這位大學生馬上一手一個抓在手裏,興奮地觀看起來。正在這時,樹皮裏又跳出一隻甲蟲,大學生措手不及,迅即把手裏的甲蟲藏到嘴裏,伸手又把第三隻甲蟲抓到。看著這些奇怪的甲蟲,大學生真有點愛不釋手,隻顧得意地欣賞手中的甲蟲,早把嘴裏的那隻給忘記了。

嘴裏的那隻甲蟲憋得難以忍受了,便放出一股辛辣的毒汁,把這大學生的舌頭蜇得又麻又痛。他這才想起口中的甲蟲,張口把它吐到手裏。然後,忘了口中的疼痛,興高采烈地向市內的劍橋大學走去。這個大學生就是查理·達爾文。後來,人們為了紀念他首先發現的這種甲蟲,就把它稱作“達爾文”。1809年2月12日,達爾文在英國的施魯斯伯裏出生。祖父和父親都是當地的名醫,家裏希望他將來繼承祖業,16歲時便被父親送到愛丁堡大學學醫。

但達爾文從小就熱愛大自然,尤其愛好打獵、采集礦物和動植物標本。進到醫學院後,他依舊經常到野外采集動植物標本。父親覺得他“遊手好閑”、“不務正業”,一怒之下,於1828年又送他到劍橋大學,改學神學,希望他將來做一個“尊貴的牧師”。達爾文對神學院的神創論等謬說十分厭煩,他把大部分時間花費在聽自然科學講座,自學大量的自然科學書籍。熱心於收集甲蟲等動植物標本,對神秘的大自然充滿了濃厚的興趣。

1831年,達爾文從劍橋大學畢業。他放棄了待遇豐厚的牧師職業,依然熱衷於自己的自然科學研究。這年12月,英國政府組織了“貝格爾號”軍艦的環球考察,達爾文經人推薦,以“博物學家”的身份,自費搭船,開始了漫長而又艱苦的環球考察活動。每到一地達爾文總要進行認真的考察研究,訪問當地的居民,有時請他們當向導,翻山越嶺,采集礦物和動植物標本,挖掘生物化石,發現了許多沒有記載的新物種。他白天收集穀類岩石標本、動物化石,晚上又忙著記錄收集經過。

1832年1月,“貝格爾”號停泊在大西洋中佛得角群島的聖地亞哥島。水兵們都去觀察海水的流向。達爾文和他的助手背起背包,拿著地質錘,爬到山上去采集岩石標本。一路上,達爾文把形態各異的石頭敲下來放進背包,有黑色的、白色的,還有夾著一束花紋的。一會兒,背包便放滿各種各樣的石頭,背包帶深深地勒進達爾文的肉裏,渾身上下都被汗水浸透了。“達爾文先生,這些亂七八糟的石頭,到底要做什麼?”看著吃力向前爬行的達爾文,助手迷惑地問。“你看,石頭是有層次的,每層石頭裏有著不同的貝殼和海生動物的遺骨,它能告訴我們不同年代的生物!”達爾文喘著粗氣說道。

助手總算領悟了一些,趕忙從達爾文身上接過背包,背在自己的肩上。在考察過程中,達爾文根據物種的變化,整日苦思著一個問題:自然界的奇花異樹,人類萬物究竟是怎麼產生的?他們為什麼會形態各異?彼此之間有何聯係?這些問題在腦海裏越來越深刻,逐漸使他對神創論和物種不變論產生了懷疑。1832年2月底,“貝格爾”號到達巴西,達爾文上岸考察,向船長要求攀登南美洲的安第斯山。

艦長吃了一驚,急忙說道:“這山又高又長,您怎麼走得過去?”“我就是要走前人沒走過的路!”達爾文堅定地說道。艦長被他的精神所打動,答應了他的請求,為了注意安全,又派了向導和騾馬一同前往。當他們到達海拔4000多米的高山上時,達爾文驚奇在山頂上發現了貝殼化石。達爾文非常吃驚,他心中想到:“海底的貝殼怎麼會出現在高山上了呢?”經過反複思索,他終於想出了地殼升降的道理。心中異常激動地說道:“看來,這條高大的山脈地帶,在億萬年前,原來是一片大海洋啊!”

達爾文壓抑不住內心的激動,帶領大家一直往上爬去。到了安第斯山的最高峰,達爾文忽覺心胸開闊了許多。他俯瞰山下,突然發現山脈的兩邊,植物的種類並不相同。再仔細一看,即使同一種類,樣子也差異很大。它們為什麼會有明顯的差別呢?達爾文腦海中一陣翻騰,對自己的猜想有了更進一步的認識:“物種不是一成不變的,而是隨著客觀條件的不同而相應變異!”後來,達爾文又隨船橫渡太平洋,經過澳大利亞,越過印度洋,繞過好望角,於1836年10月返回英國。在曆時五年的環球考察中,達爾文積累了大量的資料。回國之後他一麵整理這些資料,一麵又深入實踐,同時,查閱大量書籍,為他的生物進化理論尋找依據。1842年,他第一次寫出《物種起源》的簡要提綱。1859年11月,達爾文經過20多年研究而寫成的科學巨著《物種起源》終於出版了。

在這部書裏,達爾文旗幟鮮明地提出了“進化論”的思想,說明物種是在不斷的變化之中,是由低級到高級、由簡單到複雜的進化過程。這部著作的問世,第一次把生物學建立在完全科學的基礎上,以全新的生物進化思想,推翻了“神創論”和物種不變的理論。《物種起源》是達爾文進化論的代表作,標誌著進化論的正式建立。《物種起源》的出版,在歐洲乃至整個世界都引起震動。它沉重地打擊了神權統治的根基,從反動教會到封建禦用文人都狂怒了。他們大肆抨擊,誣蔑達爾文的學說“褻瀆聖靈”,觸犯“君權神授天理,”有失人類尊嚴。與此相反,以赫胥黎為代表的進步學者,積極宣傳和捍衛達爾文主義。

進化論打開了人們的思想桎棝,啟發和教育人們從宗教迷信的束縛下解放出來。緊接著,達爾文又開始他的第二部巨著《動物和植物在家養下的變異》的寫作,以無可辯駁的事實和嚴謹的科學論斷,進一步闡述他的進化論觀點,提出物種的變異和遺傳、生物的生存鬥爭和自然選擇的重要論點,並很快出版這部巨著。晚年的達爾文,盡管風燭殘年,但他以驚人的毅力,頑強地堅持繼續科學研究和寫作,連續出版了《人類的由來》等很多著作。

1882年4月19日,這位偉大的科學家因病逝世,人們把他的遺體安葬在牛頓的墓旁,以表達對這位科學家的崇敬。

世界音樂大師貝多芬

路德維希·範·貝多芬,1770年12月16日生於波恩。他的父親是一個宮廷男高音歌手,母親是女仆。家裏條件很艱苦,而且父親沉迷酗酒,給家裏帶來了許多的緊張氣氛。但是,他的父親酷愛音樂,而且總想讓貝多芬繼承自己的事業。因此,從4歲起,貝多芬就在父親的嚴格要求下彈起了鋼琴。之後,鋼琴、長笛、小提琴、中提琴、管風琴,貝多芬都能一一演奏。13歲時,貝多芬被任命為宮廷劇場的首席小提琴師和教師、助理管風琴師等。

雖然如此,貝多芬的文化程度並不高,僅僅上完了初中就因各種原因輟學了。後來,貝多芬堅持自學,對歐洲的大作家作品認真學習。每當樂隊演奏的音樂題材與文學作品有聯係時,他就想盡辦法地去尋找這些文學作品。因此貝多芬的文學素養越來越高,對文學作品、音樂作品的鑒賞能力也越來越強。

在17歲時,不幸降臨到貝多芬頭上,他的母親去世了,貝多芬忍受著巨大的悲痛埋葬了母親,回到家裏一看,父親躺在床上,爛醉如泥。以後,父親經常喝酒,把家裏搞得不像樣子。貝多芬隻得過早地挑上了家庭的重擔,與生活中的各種艱辛、困難作艱難的鬥爭。為了更多地掌握知識,開闊眼界,1789年,貝多芬來到波恩大學聽哲學課,同時,認真地學習、研究古代神話和文學課程。在學習中,他接受了歐洲作家充滿鬥爭精神的民主主義思想,並決心為了自由、人權而奮鬥。這段時間裏,他還到過維也納,見到了奧地利著名的作曲家莫紮特。莫紮特很早就聽說過貝多芬的事情,而且,有一種預感,他覺得,貝多芬將來一定在音樂方麵大有成就。貝多芬跟著莫紮特上了一段時間的音樂課,深深被莫紮特的治學、為人所感動,他決心不辜負教師對自己的期望,認真學習。

1789年的法國資產階級大革命有貝多芬很大影響。他非常讚成資產階級革命才建立的共和製,並把“自由、平等、博愛”看做是自己的人生信條和奮鬥目標。他後來的樂曲作品中都充滿了這種思想。1792年,貝多芬移居維也納,從此,他永遠地離開了故鄉。這時,貝多芬仰慕的莫紮特已經去世,於是他便跟另一位作曲家海頓學習作曲。海頓是一位古板、傳統、恪守舊規的教師,喜歡安分守己、唯唯諾諾的學生,而貝多芬的思想則活潑、自由、不拘一格,所以,海頓很不喜歡貝多芬。貝多芬無奈,隻好停止了跟海頓學習。

離開了老師,貝多芬,下定決心靠自己的努力,於是,他如饑似渴地閱讀一本又一本的書,思考一個又一個問題,寫出了一支又一支樂曲。有關他學習的故事,有許多傳說。有一次,貝多芬去辦點事情,回來的時候,他感到有些餓了,於是,便走進了一家飯館,他找了一把椅子就坐了下來。這時,他正在思考創作一支鋼琴曲,無意中,他抬起手,用手指就在餐桌上敲了起來,就像以往彈鋼琴一樣。“咚咚咚,咚咚咚”,這有節奏地彈擊引來了不少人向他看來,他卻沒有感覺到。就餐的人走了一批又來一批,人們都在私下議論著這個奇怪的人。一個多小時過去了,他還在有節奏地敲著。這時,店老板過來想提醒提醒他,剛走到他麵前,他看到店老板來了,立刻意識到這是在飯店裏,於是便問老板:“請結賬吧,多少錢?”店裏吃飯的人哈哈大笑了起來。店老板看他還不明白人們為什麼大笑,就說:“先生,您還沒吃飯呢!”“這……哈哈哈哈……”他自己也大笑起來。

還有一次,他與幾個朋友到郊外散步,看到美麗的田野,翠綠的青山,蜿蜒曲折的河流,不禁又想到該用什麼樣的旋律來表現了。散步中,朋友們說說笑笑,熱熱鬧鬧,唯有他沉默不語。很長時間之後,他突然高呼:“找到了,找到了,我找到了!”說完,狂奔著就跑回家去了。驚得朋友們不知說什麼才好。回到家裏,他就把剛才所見的美景用樂曲的形式在鋼琴上彈奏出來了。這首曲子就是後來人們熟知的洋溢著大自然詩情畫意的《第四交響樂》。

就這樣,貝多芬靠自己的頑強努力終於被公認為維也納最好的鋼琴家和最優秀的作曲家。1800年,他在維也納舉辦了第一屆公開演奏會,向人們展示了他卓越的、高超的音樂才華。以後,每隔兩、三年就要舉行一次,他要把他所有的新作品隨時介紹給喜歡他的聽眾。盡管貝多芬在樂曲創作上表現出了不凡的才能,但他本身卻連遭不幸和打擊。27歲時,他患了耳聾症,而且病情迅速惡化。這對於酷愛音樂、把音樂當作生命的貝多芬來說,無異於奪去自己的生命。他痛苦而無奈地喊道:“上帝啊,這是為什麼?”到了中年,他的耳朵失聰了。

1824年5月7日,他創作出了一生最後一支交響曲——《第九交響曲》。在開演奏會時,他坐在一旁為樂隊打著拍子。可是,演奏結束了,他仍然在打拍子。人們告訴他已經演奏完畢,當他圍過身時,看到觀眾在狂熱的鼓掌,他一高興,竟暈倒在舞台上。貝多芬不知道,就是這首曲子,在演奏過程中,傾倒了無數聽眾,人們一陣陣地歡呼鼓掌,連續鼓掌五次。當時規定,隻有在皇帝來到會場時,才允許鼓掌三次,所以在場外的警察還以為出了什麼亂子呢,連忙跑進會場維持秩序。

貝多芬的音樂作品帶給了世界人民極大的歡樂,而他自己的生活在許多方麵卻十分失意。他對愛情懷有一種極為聖潔的觀念,認為尋歡作樂是愛情之外的東西,所以不少姑娘不能接受他的思想,一個又一個姑娘離開了他,但他仍然不改變這種認識。1801年,他非常喜歡的姑娘又一次離開了他,他帶著戀人離去的內心痛苦和對愛情的虔誠,寫出了表現青春愛情幸福歡樂的《月光奏鳴曲》,作品表現了他聖潔的愛情理想。

有位哲人這樣說過,如果能夠正確地看待失敗和挫折,那麼,他給人的將是更加堅定的意誌和更加堅韌不拔的精神!或許正因如此,貝多芬在這段時間裏表現出了非常旺盛的創作勁頭。在1801到1812這10餘年間,他作出了無數成功的作品,除《月光奏鳴曲》之外,還有《第二交響樂》、《克萊策奏鳴曲》、《第三交響樂》(又叫《英雄交響樂》)、《曙光奏鳴曲》、《熱情奏鳴曲》以及後來的《第四、第五、第六、第七、第八交響樂》。

其中,《第五交響樂》於1808年創作,被認為是貝多芬最受歡迎的交響樂,也是他的作品中最完美的典範作品之一。其主要內容是號召人們要不屈服於命運的安排,要積極勇敢地與命運作鬥爭。這篇作品完成後,確實鼓舞了不少人,取得了很大的成功。由於貝多芬這些經典性作品的問世,他成了交響樂之王,人們以無比崇敬、讚慕、佩服之情來欣賞著他的作品,同時,他也成為繼海頓、莫紮特之後,維也納古典樂派的大師。早在青年時期,貝多芬就接受了民主、鬥爭、進步的思想,這種思想他一直沒有改變過。

完成於1804年的《第三交響樂》,原來就是以在歐洲掃蕩封建勢力,贏得人民極力讚揚的資產階級領袖拿破侖的事跡為題材的,所以,貝多芬在作品第一頁上上寫上了“獻給拿破侖·波拿巴”幾個大字。但是在作品完成的這一年,拿破侖拋棄了共和製,當了皇帝,貝多芬非常生氣。一氣之下,就把這幾個字改為:“英雄交響樂——紀念一位偉人!”無異,貝多芬把這位“偉人”看做是前仆後繼反抗封建勢力的人民群眾。

貝多芬對封建貴族也一貫采取毫不妥協的態度。1812年,貝多芬與歌德在波希米亞一齊散步,波希米亞是著名的避暑勝地,當時奧地利太子也在這裏。恰巧太子從貝多芬和歌德對麵走來,歌德看到是地位顯赫的皇太子,就趕忙整理一下衣襟,拍一下身上的塵土,然後恭恭敬敬地向太子鞠躬。而貝多芬則隻當作沒看見,大搖大擺地走了過去。事後,貝多芬責怪歌德,長歎一聲道:“我認為你沒有必要如此!”貝多芬名聲大振之後,不少貴族都希望與貝多芬結交,但貝多芬卻不屑一顧,他瞧不起這些勢利眼們。有一次,一個年青美貌的貴婦人,想讓貝多芬剪一縷頭發作紀念,好在別人麵前炫耀。貝多芬看到這種人,氣由膽生,但他轉念一想,就滿口答應了。不久,貝多芬發現這位婦人在滔滔不絕地敘說他與貝多芬的親密關係,貝多芬當眾說道:“那隻不過是一撮山羊胡子!”全場人樂不可支,貴婦人羞愧得無地自容。

在演奏樂曲的時候,貝多芬更是不允許被打擾,尤其是一些附庸風雅的貴族,他們本來根本不懂什麼音樂,卻硬要參與各種音樂場合。有次在演奏《月光奏鳴曲》時,人們都在靜靜地欣賞這如詩如畫的音樂,沉醉在夢幻般優雅舒暢的意境之中。突然有一個貴族不顧別人大聲吵鬧,貝多芬立刻停止了演奏,並厲聲責罵道:“我決不給這樣的蠢豬演奏!”一個親王看到這貴族非常難堪,出來打圓場,貝多芬毫不妥協,對親王說:“親王閣下,您之所以會成為貴族,完全是憑借您高貴的血統,而我,隻有靠我自己的努力。現在,世上有成千上萬貴族,將來還會有貴族成千上萬。而貝多芬,無論現在和將來,都隻有我一個!”說完,氣憤地離開了會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