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樣,“新和諧公社”所有成員各司其職,各盡所能,“和諧”相處。“新和諧公社”的建立,引起了全世界關注,人們從世界各地紛紛趕來,想看一看這個公社是如何“和諧”的,尤其是處於被壓迫、被剝削境地的勞動者更是帶著驚奇、帶著羨慕、帶著希望,紛紛湧來。他們也希望能參加公社。甚至連當時著名的科學家如美國費城科學院院長威廉·麥克留爾、經濟學家和博物學家約西亞·華倫等人接連而至,熱情參加和諧公社的建設。
“新和諧公社”的建立是如此吸引人,以至於除讚成者對之大加讚揚外,連反對者也眾口一詞、連聲感歎。但是,“新和諧公社”無法與世隔絕。它處在整個資本主義的重重包圍之中。而且,來參加公社的人良莠不齊,抱有各種目的,有著各種想法,所以,社員之間不久就產生了各種矛盾,變得不像預想的那麼“和諧”了。
更何況,其總設計師歐文的建設理論也有很大弱點,按照歐文的理論,公社成員的活動目的隻要滿足本社成員的需要,所以導致公社產品成品缺少,生產少,消費多,產生矛盾。因成員思想不一致,導致腦力勞動者日趨增多,而體力勞動者日漸減少,以至於技術工和一般工人匱乏,工廠、作坊經常無法生產而關門,甚至連當時最先進的機器也不得不閑置起來,如公社的一家染坊能與當時美國最先進的染坊匹敵,但都無活可幹,一個紡織廠每天能生產400磅棉紗、一個麵粉廠每天能生產60桶麵粉,都不得不經常停產。還有一塊大到3600英畝的麥田因缺少足夠的勞動耕種而收入微薄。這種情況,使歐文自己再也沒有錢來補貼公社的逐日虧損了。4年以後,“新和諧公社”終於宣告了破產。“新和諧公社”雖然失敗了,但是,以歐文為代表的空想家們,畢竟對資本主義統治下人人平等的理想社會進行了一次大膽的嚐試。這種嚐試及其思想,為後來馬克思主義的產生起到了重要作用。
青年馬克思
卡爾·馬克思,1815年5月5日出生在德國特利爾城。他的父親是猶太人,是一個非常有名的律師,這對於馬克思豐富的思維、嚴密的邏輯和雄辯的演說才能有很大影響。在馬克思的家裏,有較為富裕的條件和充滿文化氣氛的環境。他的母親是荷蘭人,賢淑善良,善於持家,對馬克思父親的工作有很大幫助。這個家庭充滿了和諧、幸福、歡樂。1835年,馬克思中學畢業後,父親把他送到了當時著名的波恩大學去學習法律,父親也想把兒子培養成律師,接自己的班。
馬克思到了波恩大學後,感到很遺憾。本來他希望在這裏能夠認真地學習專業,誰知道,受當時社會環境的影響,波恩大學已經失去良好的學習氣氛,學生整日隻知道吃喝玩樂,碌碌無為,根本不像一所學校。馬克思覺得,不能再在這裏待下去了。1836年,馬克思轉入柏林大學學習。柏林大學在當時不僅學習氣氛濃厚,而且學術方麵在思想學術領域處於領先地位。如“青年黑格爾派”和“老年黑格爾派”的對應,就促進了思想運動的發展。
在大哲學家黑格爾去世之後,德國哲學界明顯分裂出兩種對立的派別,“青年黑格爾派”對專製統治十分厭惡,他們渴望民主政治,是一支不可忽視的民主力量。而“老年黑格爾派”則擁護專製政權,支持普魯士專製政府的反動統治。馬克思在柏林大學學習時,加入了“青年黑格爾派”,積極參與他們的活動,這使他更多地吸收了該派的民主思想成分,加強了對世界的認識,增強了改造世界的自信,為他以後的思想發展、理論著作奠定了基礎。除了思想有了進一步的發展、豐富之外,馬克思的學習積極性也很高,學習興趣非常廣泛,哲學對他來說是極為重要,但除哲學外,曆史學、文學、數學以及外語等,馬克思都以加倍的努力認真地學習,並取得了優異成績。
可以說,這幾年的學習,使馬克思眼界開闊了、知識增長了、思想豐富了、奠定了理論根基,為以後進行革命工作打下了牢固的基礎。1841年,馬克思大學畢業的時候,認真完成了一篇哲學論文,他試圖用哲學來改造世界,論文係統完整地反映了馬克思此時的哲學觀點、理論建樹和思想內涵。在論文中,他引用了希臘神話中普羅米修斯而寧願犧牲自己以成全人類的話語,表現了自己為改造人類世界而進行堅持不懈鬥爭的決心。他說:“你知道,我不會用自己的痛苦去換取奴隸的服役,我寧願被縛住在岩石上,也不願作宙斯的忠順奴隸。”也正是因為這篇論文,馬克思被耶拿大學授予博士學位。大學畢業後,馬克思被聘用為《萊茵報》主編。這時,馬克思正好借《萊茵報》來對革命思想進行宣傳,所以這份報紙成了馬克思畢業後進行革命工作的重要的第一步。
馬克思剛去主持這份報紙的工作,遇到了在馬克思主義思想發展史上非常有名的“林木盜竊問題”。事情是這樣的,在德國西部有大片的森林和草地,本來生活在這裏的居民都可以在這些地方砍柴、放牧。可是後來,一些貴族地主把這大片的森林和草地都圈占了,不許居民們靠近一步。不少居民想到山林中去拾些柴草,卻被認為是“盜竊”。廣大居民不滿,德國議會被迫認真審議這些事情。可是,他們隻為貴族地主考慮,審議決定:居民們的行為確為盜竊!如果再持續下去,要用法律手段來解決!
這樣一來激起起全國民眾對議會的強烈不滿,人們憤怒指責議會的不公平處理。馬克思也感到十分氣憤,他便在《萊茵報》上寫了一係列文章發表自己的看法,文中嚴厲指責了普魯士政府的做法,旗幟鮮明的地站在民眾一邊,維護了農民的利益。人們當然十分歡迎馬克思的這些文章,紛紛購買《萊茵報》閱讀。馬克思剛開始來到《萊茵報》時,其發行量隻有800餘份,幾個月之後,已發行3400餘份。
對於《萊茵報》所發表的看法,普魯士政府非常惱怒,他們立刻派人查封了《萊茵報》,逼迫它停止印刷。馬克思一氣之下,辭去了報紙的主編職務。馬克思對自己的所作所為無愧於心,相反,他更認清了反動政府的真麵目。他在尋找著時機,去繼續與反動政府作堅決鬥爭。1843年深秋,馬克思離開了德國,來到了法國巴黎。為了更好地宣傳自己的理論,馬克思不斷地加強與工人的聯係,以便了解工人階級的意願,把自己的理論思想與工人階級的實際思想相結合。因此,他不斷到工人家去了解工人生活、思想、要求,還經常參加工人組織的秘密會議。
由於認真地、長時間地參加工人的活動,馬克思越來越清晰地認識到,要使工人階級翻身解放,成為社會的主人,就必須消滅私有製,全麵提高全人類的思想覺悟和文化水平,從而建立一種更完善、更理想、人人平等、沒有剝削、沒有壓迫的新型社會——共產主義社會。隻有在這個社會裏,才能夠實現人類大同。
同時他又認識到,要實現共產主義社會,隻靠抽象的理論是不行的,還必須進行實際的行動。這個行動,就是打碎舊的國家機器,推翻資產階級專政。要做到這一點,還必須依靠廣大的工人、農民等無產者團結起來,共同奮鬥。從此,馬克思對他的革命行動的目的、手段有了更深刻的認識。他的一切革命活動都必須圍繞著建立共產主義社會這個目標。
1844年2月,馬克思參與主辦了《德法年鑒》雜誌,因為馬克思具有積極進步的革命思想,所以《德法年鑒》遭到普魯士政府的阻礙,他們以“預謀叛國和汙辱國王”之罪,禁止任何一本雜誌流進德國。為了徹底阻止馬克思的思想進入德國,普魯士政府派了大批軍警到萊茵河的船中去搜查,結果找到了幾百本《德法年鑒》,使這個雜誌無法再繼續辦下去,不得不停刊了。
雜誌盡管停刊了,但是,馬克思卻在這本唯一的雜誌上,發表了他的一篇重要文章,這篇文章的題目是:《〈黑格爾法哲學批判〉導言》。在這篇文章中,馬克思闡述了依靠工人階級推翻剝削製度、建立平等社會的思想,並且明確指出,要建立人人平等的共產主義社會,必須用革命理論武裝指導革命實踐。他說:“批判的武器當然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物質力量隻能用物質力量來摧毀;但是理論一經群眾掌握,也會變成物質力量!”
這篇文章發表以後,使革命者真正找到指導革命的理論,並以此指導革命實踐。從此,馬克思用更加完整、係統、科學的理論,全麵投入革命實踐,終於成為無產階級偉大革命的理論奠基者、奮不顧身的戰士和革命者的偉大導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