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十三章(3 / 3)

英軍看到女王所守的東門難以拿下,就派兵襲擊其他守軍,直到最後,才包圍了女王。

“轟、轟、轟”三聲炮響,城牆開了一個大缺口,英軍迅速向城內進逼。這時女王高喊一聲:“跟著我,攻擊敵人炮兵陣地!”隨著她的一聲呐喊,起義軍騎兵部隊迅速向敵炮兵陣地進攻。敵人看到起義軍衝來了,趕快放下大炮,去拿步槍,但已經沒時間了。葩依的部隊橫掃敵營,頓時英軍四散奔逃,屍體遍地。

殺散了敵人的炮兵,葩依立即重整部隊,準備攻擊其他敵人。但敵人已經圍了上來,很快,女王葩依落入敵人重重包圍之中。

“衝出去,快!”葩依戰刀一揮,立刻突圍,起義軍勇猛奮戰。敵人數量太多了,女王和她的戰友沒辦法迅速衝出去。隻見女王左劈右砍,英勇殺敵,一個個英軍倒在了她的戰馬下。不少英軍看了以後嚇破了膽,不敢上前。

這時,突然有一名英國軍官認出了身穿男裝的女王,大聲喊道:“她就是女王葩依,快,把她活捉!”於是,英軍立即向女王包圍過來。女王四麵受敵,仍英勇奮戰。敵人如螞蟻一般,揮舞戰刀殺向女王。

女王正在拚殺,突然感到什麼東西猛烈地撞擊著頭部,當她意識到是中刀了時,鮮血已經流遍了她的全身。原來是一個英國騎兵偷襲女王,長長的戰刀從女王頭部右側砍下,將女王的一隻眼睛都砍掉了。但女王仍騎在馬上,揮舞著戰刀,想找出使她受傷的敵人騎兵。正當她回身準備刺殺敵人騎兵時,另外一個英軍又把刺刀捅向了她的胸脯。她頓時疼痛難忍。

但她仍然咬緊牙齒,一刀刺向敵人。敵人被殺死了,女王也從馬上摔了下來。這時,一名隨從女王的女兵正好在女王身邊。看到女王翻身落馬,她立刻上前去把女王扶進路旁一座小屋中。房主人一見是章西女王,冒著生命危險去搶救她。但是,由於受傷太重,流血過多,女王葩依停止了呼吸。這時她才22歲。章西女王死後,起義失敗了。

女王葩依以她的生命顯示了英國殖民地人民反抗殖民統治的精神,她的事跡不斷地被印度人民傳頌著,鼓舞著印度人民同殖民者進行頑強的抗爭。

德裏反英大起義

英國殖民者在占領印度後,收買了很多印度籍雇傭軍為它統治印度服務。這些雇傭軍雖然身穿英國軍服,卻對英國殖民者侵占自己的祖國早已滿腹怨恨,他們也都盼望著盡把殖民者趕走,取得國家的獨立。除士兵之外,印度社會各階層包括不少封建王公們,對英國殖民者殘酷剝削、壓榨、肆意淩辱印度人民都含有巨大的不滿。

1856年,印度農村開始傳遞烤燒餅,據說這是反英起義的一個信號。印度士兵還組織了地下軍人委員會。傳遞荷花,密謀劃反英活動。德裏反英大起義最初主要在士兵範圍內展開,隨即迅速帶動了其他社會各界,掀起了印度人民反對殖民統治的高潮。本來,印度雇傭軍作為英國殖民者的侵略工具,為英國全麵占領印度產生巨大影響。但是,自從1849年全麵統治印度之後,英國對雇傭軍的政策與態度發生巨變。如遣散大批印度士兵,減少軍餉,取消他們的免稅權,命令印度士兵絕對服從英國軍官等,他們還強迫印度士兵渡海或者到伊斯蘭教國家作戰,使這些士兵喪失了原來的種姓。這些使印度士兵的不滿情緒逐漸高漲。雙方矛盾一觸即發。

1857年,在印度士兵中盛行流傳著一種違背民族教規的事情。事情是這樣的,印度教禁止教徒吃牛肉,而伊斯蘭教禁止吃豬肉,這是千百年來形成的教規。可是,英國人拋棄這些信仰,盡管在他們的雇傭軍中,有不少信仰印度教,也有不少信仰伊斯蘭教。雇傭軍基本上是由印度教徒和伊斯蘭教徒組成的,英國殖民者理應尊重這兩種教徒的信仰,但是他們自恃強大,根本不把這些教規教徒放在眼裏,更不關心士兵們的信仰問題。所以,在印度士兵中,早就流傳著英國人侮辱印度士兵,拿虔誠的信仰開玩笑的事情,廣大印度士兵們可忍無可忍。

最終,導火索出現,士兵們競相傳說,英國殖民當局在新發下來的子彈塗上了牛油和豬油,因為在使用子彈時,必須用嘴咬開後蓋,所以這明顯是讓印度兵吃他們忌諱的東西。當年3月,印度的一個士兵名叫曼加爾·潘迪因與英國兵發生爭執,打死了三個英國軍官,第二個月,潘迪被公開處死。這兩件事情成了德裏大起義的導火索。他們商定,在5月31日發動全國性民族大起義。

然而,5月9日發生的一個偶然事件改變了原來的計劃。那一天德裏附近密拉特城第三騎兵連的85名印度士兵公開拒絕英國殖民者所發的子彈。英國軍官一怒之下,把他們統統捆綁起來,帶到操場上,當著其他士兵的麵,強行把子彈塞到他們口中,而且不停地說著侮辱士兵的話:“吃吧,吃吧,這是牛油、牛肉、豬油、豬肉,讓你們吃個夠,你們這群愚蠢的牛和豬,我看你們還敢不敢反抗。”說完放聲大笑,笑聲飛遍操場,強烈地刺傷了每一個印度士兵的心。百般侮辱之後,英軍宣布對這85名軍人執行徒刑,並立刻把他們送往陸軍監獄囚禁。印度士兵們忍無可忍了,當夜他們立即決定:第二天起義。並派人通知各處士兵。5月10日是星期天,英國軍官們正在教堂做祈禱,下午5點,印度起義士兵們突然呼喊著衝進教堂,把這裏所有的英國軍人殺的一個不留。接著他們衝進英國官署和監獄,痛擊殖民強盜,救出了自己的同胞。隨後,又衝進兵工廠和彈藥庫,把武器彈藥分發給參加起義的所有人,一同向德裏進軍。

5月11日清晨,起義軍到達了德裏城外,英國軍官立刻率軍應戰。兩支部隊迅速交鋒,準備向對方開火。突然,一個起義士兵看到對麵全是印度人,隻有軍官才是英國人。他靈機一動,大聲喊道:“同胞們,我們是自己人,不要再替英國強盜賣命了,把槍口調過頭去,對準英國人,打倒殖民強盜!”

“打倒殖民強盜,把英國人趕出去!”起義士兵們的呼喊聲越來越高。“打倒殖民強盜,把英國人趕出去!”準備攻擊起義軍的德裏士兵隨即響應了起義士兵的要求,立刻把槍口朝向英國軍官。

“呯”、“呯”,幾聲槍聲後,英國軍官倒地身亡。兩支起義隊伍熱烈地歡呼,然後彙合,衝向德裏城中。5月16日,起義軍經過與英國軍隊的幾天交鋒之後,攻占德裏城,把英國人驅逐出境。起義者還組建了自己的政府。全國其他地方聽說德裏起義軍打敗了英國殖民者,也紛紛起來響應,短時間內,從東海岸加爾各答到西北邊境的白沙瓦地區都擺脫了英國統治,重新回到了印度人民手中。

英國派駐印度的總督肯寧看到印度人民起義聲勢浩大,驚恐萬分。他立即召集駐印高級官員商討對策。

“肯貝爾將軍,你看我們該怎麼辦?”肯寧問道。“總督閣下,我們的軍隊分散到了印度各地,在這種情況下,很難馬上集中起來,況且,他們在各地還要繼續執行任務。”肯貝爾分析,“如果把他們調遣回來,那麼印度士兵肯定會造成更大的聲勢,那樣局勢就會更能掌控。”說完又歎息一聲說:“唉,我們真不該讓印度人當兵,我們訓練了他們,給他們吃穿,現在反過來打我們!”

“好了好了,現在說這些還有什麼用?”總督說,顯然對隻會發牢騷的將軍十分不滿。“我問你,英國政府派來進攻中國的部隊現在走到了哪裏?”這一句話提醒了將軍肯貝爾,他立刻領會到總督的意思,連忙說:“對對,用英國皇軍,我怎麼沒想起來呢!”

“我的問題你還沒有回答呢!”總督提醒道。

“啊,他們……已經到了新加坡。”“立即把他們召回!還有,命令駐守在伊朗的英軍馬上趕來增援,讓他們在孟買登陸,從兩路夾攻敵人,迅速打敗他們!”

“是、是!”得到將軍的回答後,肯寧即刻請示英國政府,英國政府同意了他的提議。另外,總督又派人到阿富汗和尼泊爾去,帶著金銀財寶,重金利用那裏的軍隊,讓他們向印度起義部隊開戰。

9月3日,幾路英軍從不同方向進軍到德裏城下。隨後與印度起義軍發生戰鬥。但是戰爭持續10餘日,卻沒有取得任何進展,德裏仍牢牢地控製在起義軍手中。

14日,英軍用50門大炮的武力猛轟德裏,城牆很快倒塌了一大截,英軍衝進城去。守城印度士兵看到英軍入城,便迅速隱蔽起來,趁英軍一擁而入之時,他們從各個隱蔽點向英軍射擊。隨著“呯呯”的槍聲,英國官兵接二連三倒在血泊之中。英軍入城之後,大肆殺戮印度人民。一支英軍跑到一個清真寺前,一個未能及時躲避的穆斯林,被他們一槍打死。突然,從清真寺中衝出上千名穆斯林,個個手持鋼刀,麵對英軍。英軍連忙舉槍射擊,立刻有200多名穆斯林被打死,但其餘的穆斯林勇敢地衝向敵人,與他們展開了肉搏戰,結果,有幾百名英軍士兵被大刀砍死。德裏起義軍與實力雄厚的英軍頑強戰鬥了六天,最後被迫撤離。

這次戰鬥,英軍死亡官兵5000餘人,包括兩名將軍,極大地動搖了英國在印度的殖民統治。起義軍撤出德裏後,英國女王采用分化政策,頒布了保護封建主利益的文告,於是封建主部分投靠了英國殖民當局,轉而鎮壓起義軍。1859年,起義徹底失敗。

約翰·布朗起義

1859年10月16日深夜,在美國弗吉尼亞州的一所僻靜農舍裏,17個白人和(五)個黑人挎著手槍、腰刀,手拿長槍,人人神情激動。其中有位年過半百的白人臉色蒼白,不停地咳嗽,顯然生病了,但兩眼卻炯炯有神。他環顧四周的人,嚴肅地說“弟兄們!拿起武器,我們馬上向哈潑斯渡口進軍,為解放我們的黑人兄弟血戰到底,要用鮮血和生命實現這個神聖的事業!”隨後,這22個人出了農舍,迅速消失在茫茫黑夜之中。這位老人就是約翰·布朗,美國廢奴運動中的英勇戰士。廢奴運動的產生有深刻原因。美國人趕走英國殖民者之後,建立了獨立的美利堅合眾國。但國內卻存在著兩種對立的社會製度,北方各州的資本主義工商業迅速發展,而南方各州仍然保留著奴隸製度。在南方各州的種植園中,棉花是主要產品,產量相當於當時世界總產量的四分之三,歐洲的紡織業幾乎全靠美國供應棉花。種植棉花需要大量勞動力,而黑人無疑是廉價的勞動力。為了追求利潤、追求金錢,南方的奴隸主們無節製地擴充奴隸製,到1860年,美國黑人奴隸已從建國初期的60萬人增加到400萬人。在南方種植園裏,黑奴過著牲畜般的生活,他們每天幹活時間長達18到20小時,還經常遭到奴隸主的毒打。他們像牲口一樣在市場上被買賣,有時還戴腳鐐在種植園裏摘棉花。這種野蠻殘酷的製度激起了黑奴的強烈反抗。黑奴們逃離種植園、殺死監工、焚燒種植園,甚至舉行武裝起義。

同時,北方各州也掀起聲勢浩大的廢奴運動,大批工人、農民、黑人和有良知的資產階級知識分子紛紛投入這一運動。他們到處演講,印發書籍和各種小冊子,揭露和抨擊奴隸製,要求解放黑奴,廢除奴隸製。廢奴主義者還建立“地下鐵路”,即秘密通道,像乘坐“火車”一樣,把黑奴從南方蓄奴州分段護送到北方的自由州或轉送到加拿大。約翰·布朗也是“地下鐵路”的積極參加者。他1800年出生於美國康涅狄格州托林斯頓鎮一個貧苦白人家庭。他父親就是一個堅決的廢奴主義者,他的家就是“地下鐵路”的一個中轉站。因此,他從小就對蓄奴製深惡痛絕。長大後,他耳聞目睹黑人奴隸的悲慘境遇,決心為反對奴隸製而戰。

他認真研讀黑人的曆史,掌握黑人分布情況,積極參加地下鐵路的工作,繪製奴隸逃亡圖。

後來,他認識到要想解放黑奴必須采取武裝鬥爭。為此,他於1850年組建了一個黑人武裝組織——基列人同盟。為日後的起義作了組織上的準備。1854年,在南方奴隸主的操控下,國會通過了反動的《堪薩斯——內布拉斯加法案》,規定讓堪薩斯和內布拉斯加兩地區的居民自己決定他們自己居住的地區應為蓄奴州還是自由州。南方奴隸主組織了大量的武裝匪徒,企圖用武力掌控選舉,建立奴隸製。北方的廢奴主義者也拿起武器,來到堪薩斯,決心把這裏變為自由州。雙方展開了鬥爭。一次,當廢奴派正開會時,幾百名蓄奴派武裝匪徒突然闖入,當場殺害了許多人。堪薩斯處於恐怖中,眼看要論為蓄奴州。

約翰·布朗得知這個消息,立刻采取行動。他雖年過半百,身體還有病,仍然像年輕人一樣充滿戰鬥的熱情。他帶四個兒子、女婿和另外幾名勇士來到了堪薩斯。1854年5月24日夜晚,布朗帶人闖進匪徒們巢穴,當場殺死了殺害廢奴主義者的五名凶手。接著,布朗帶領手下的戰士隱蔽在深山裏,晝伏夜出,連續襲擊蓄奴派的據點。匪徒們被布朗難以預料的遊擊隊打得暈頭轉向。經過廢奴派的鬥爭,堪薩斯終於成為自由州。

1859年,約翰·布朗來到弗吉尼亞州,他決定在這裏發動武裝起義,起義軍的首個目標是弗吉尼亞西部的哈潑斯渡口。原因是這裏位於馬裏蘭州與弗吉尼亞州的交界處,還是波托馬克河和申南多亞河的交彙處,周圍是群山、沼澤和叢林,地勢十分險要,是南北交通要道。此外,那裏還有一個很大的軍火庫,一旦奪到手便可把奴隸武裝起來。他計劃奪取哈潑斯渡口進入山區開展遊擊戰,然後舉行更大規模的武裝起義,徹底推翻奴隸製。

這支僅由22人組成的小隊伍,毫無畏懼地向哈潑斯進攻,僅用了幾個小時,他們便俘虜了全部駐軍,控製了整個城鎮,還擒獲了當地的幾個莊園主,派人把莊園裏的黑奴都解放了出來。

然而這時,他們被聞訊趕來的軍隊包圍了。布朗和戰士們被圍困在軍火庫裏。盡管敵人的力量非常強大,約翰·布朗隻有22個人,但他們依然勇猛地與對方展開了生死搏鬥。經過兩天一夜的激戰,大部分起義戰士壯烈犧牲了,其中包括布朗的四個兒子。布朗依然沒有屈服,他鎮定地麵對著一個死去的兒子,一隻手緊握另一個即將死去的兒子的手,一隻手還在拿槍向敵人射擊。最後他身負重傷被俘。

審訊開始了。“你是受誰的指使?”弗吉尼亞的州長懷斯大聲吼道:“是上帝,是正義!”布朗渾身是血,掙紮著站在懷斯麵前坦然地回答。

“你有什麼目的?”“我要解放黑人奴隸,因為在上帝麵前,他們同樣是人。”“你犯了殺人罪、煽動罪、叛國罪,難道你不知道嗎?”“我沒罪,我在為正義而戰!”

“你是瘋子!”“我覺得你們才是瘋子,你們南方人竭力維護這種野蠻殘酷的蓄奴製,還相信它會永存這才是真正的瘋子。”

最後,約翰·布朗,以“殺人叛國,煽動黑奴叛亂的罪名被處死。”1859年12月2日,約翰·布朗在臨赴絞刑架之前,揮筆寫下了最後的遺言:“我,約翰·布朗,現在堅信隻有用鮮血才能清洗這個有罪的國土的罪惡。過去我自以為不需要流很多血就可以做到一點,現在我認為這種想法是不現實的。”約翰·布朗為黑人的解放事業獻出了寶貴的生命,在他英勇就義的時刻,北方各州統統下半旗,高大建築物上飾以黑色裝置,教堂鳴鍾致哀。

約翰·布朗雖然犧牲了,但是很多的人都被他的精神所鼓舞,他們紛紛加入鬥爭,解放黑奴的呼聲傳遍美國的每個角落,時間不長,兩種製度的決戰——美國南北戰爭終於爆發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