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第二次迪亞馬特會戰記(1 / 3)

宇宙曆745年,帝國曆436年的10月4日,將人類社會一分為二的兩大軍事勢力,在迪亞馬特星域布下了龐大的兵力,生命和物資的消耗,似乎是無限製的繼續下去。即使在這樣漫長的流血劇中,極其著名的一幕就要開始了。

“第2次迪亞馬特會戰”之所以如此著名的原因之一,是由於它的非合理性,也就是說,勝者的行動和正常的戰理背道而馳,令說明他為何獲勝的軍事學者感到相當困難,最後,隻能將之所以勝利的原因,歸諸於得到勝利的司令官本身特別優異的指揮能力,以及個人資質。光是這一點,結果就造成了大大強調布魯斯·阿修比人天才的戲劇性的生涯。隻要越是強調他的天才,就越是具有說服力。

參加這場會戰的同盟軍方麵的高級指揮官如下:

宇宙艦隊司令長官 阿修比上將

總參謀長     羅察士上將

第4艦隊司令官  賈斯帕中將

第5艦隊司令官  渥利克中將

第8艦隊司令官  方秋林中將

第9艦隊司令官  貝爾迪尼中將

第11艦隊司令官 柯布中將

這個陣容,是當時同盟軍所能排出的最好組合,但也是因為如此,更是無法避免批評的聲浪。

“這根本就是不是會戰,是730年黨為個人目的而發起的軍事遠足,害死大量的士兵們,隻為了誇耀他們的武勳而已。國家的內部有軍部的存在,而在這其中又有私人性質的集團存在的話,會有形成軍閥化的危險。”

不過,這些聲浪雖不可謂不大,但阿修比完全對之視若無睹。

“這場戰鬥獲勝了的話,再下來就是元帥了。隻不過這麼一來,我就失去再繼續往上爬的階梯了,希望不會重蹈林·帕歐和托波洛的覆轍才好。”

“達貢的英雄”林·帕歐和尤斯夫·托波洛在晉升為元帥之後,差不多一年之後就退役,由於軍部中已經沒有他們立足之地了。他們都沒有意思轉入政界,過了一年左右的退休金生活後,從事教育或傷兵福祉方麵的工作。除了名譽職位之外,他們別無其他所得,阿修比特別指這一點而說的。

原本而言,“730年黨”會形成軍閥化的這種不安,或許根本就是多餘的,因為他們並非是由於共通的權力欲,而結合起來的。

“不希望變得和林·帕歐或尤斯夫·托波洛一樣”阿修比的這種揚言使得同盟的政治家們產生畏懼之心。他的揚言,不僅表明了了對權力的野心,並且也對先人的功績沒有獲得相等的酬謝,表示批判。具有才能和實績,因而產生的自負或者使命感,阿修比有意圖的再堿提起這個問題。

政治家們的憂慮,並非杞人憂天的另外一個理由,是在第2次迪亞馬特會戰之前,“730年黨”的內部,產生了劇烈的對立。

在這之前,不得罪人的揶揄和毒舌的你來我往,並不是件稀奇的事。充滿朝氣的對立,甚至可說使同盟軍的司令部更加活性化,這種活力攪動起泡,產生出更多的戰術方案,對勝利有極大的貢獻。布魯斯·阿修比是個天才的用兵家的同時,也是充滿活力的司令部的中樞。

但是,就在這次會戰之前,阿修比變得采取奇怪的高壓態度,對自己的作戰,無法充分地說明清楚。不管怎樣照我說的去做就好了,用這種態度強壓下來。

對這種態度猛烈提出異議的,是約翰·多林克·柯布中將。被認為是默默完成自己職責這一型人的他,第一次反抗阿修比,也許他也是在這15年之間,都把不滿壓在心中。在激烈的針鋒相對的最後,憤而離席的柯布,在走出會議室留下一句話:

“你變了,阿修比,或許是你一開始就是這種人,是我看錯人了?”

像這麼強烈的台詞,並不是隨處可聞的。阿修比的臉色也充滿著怒氣,但並未叫住柯布,隻是叉著手壁,瞪著離去的僚友的背影。

這時,魁梧的貝爾迪尼也沒有加以排解,隻是陰氣沉沉地保持沉默。

在貝爾迪尼出征的前夕,他家裏飼養的熱帶魚全死光了。水溫調節係統故障,導致使得水槽變成滾燙的浴缸,這是由於貝爾迪尼夫人的疏忽所致。因此受了刺激的貝爾迪尼做了結婚之後未做出的行為,大聲地責罵妻子,將哭泣聲拋諸背後離開了家。

2小時後,貝爾迪尼開始對自己肚量狹小的行為感到後悔,但由於這時已經離開行星海尼森,因此和妻子和解隻能延到日後再說。

些微的爭吵,在這個豪快、野性的高大男子的心理上,留下了一根刺。沒有任何證據足以證明貝爾迪尼具有預言能力,但前兆也有它可信的一麵也說不定。不管怎麼說,魁梧的大男人就這麼一言不發的沉默不語,對士兵們來說,實在是悶的叫人受不了。

“這樣子會不會讓帝國軍獲勝了呢?從來沒見過提督們那樣喪氣的表情啊。”

如果有如此不安的竊竊私語的士兵,也會有提出反論的同伴。在同盟軍內部的言論,和帝國軍相比,還是比較自由的。

“不過這次作戰,以進行曲賈斯帕的節奏來算的話,是輪到勝利了才對啊。”

“又不是隻有進行曲賈斯帕在指揮。如果其他提督們不爭氣的話,全體還是會輸的。”

“是阿修比上將擔任總司令官啊,大概不要緊吧,那個人不是天才嗎?”

“如果對方那邊,有比他更厲害的天才呢?”

“這種事問我有什麼用!應該去問提督們才對啊!”

“必勝的信念”這是常被拿來使用的語句,甚至有人主張這要比補給或情報更重要,但是這次“第2次迪亞馬特會戰”,本身並不具有任何積極的意味。在同盟的內部,“這次再贏的話,就再也無法阻止730年黨的軍閥化了”的這種呼聲相當高,對出征的士兵們來說,也找不出什麼非戰不可的理由和獲勝了會有的任何意義。為了維護宇宙的和平和正義,和魯道夫·馮·高登巴姆建立的邪惡專製國家作戰,為了這種說法而戰已經持續有一百多年了,已經有點沒辦法再本著毫不倦殆的熱情互相殘殺下去。

另一方麵,帝國軍參加第2次迪亞馬特會戰的總兵力不是630萬就是650萬,艦艇數不是5萬5千艘就是5萬6千艘。由於這是參考同盟軍的資料,因此數量隻有用估計的,但正確度卻相當高。總司令官是宇宙艦隊司令長官茲因丁元帥,比敵對的司令官正好年長20歲。到現在為止,一直沒有犯什麼大過是身為最高軍官的職責的結果,相當有作戰構想力,但似乎稍欠缺柔軟性,再加上這次的出征軍中,也包括米克貝爾加中將。他對部下們熱烈的訓話,以這樣的話做結束。

“取下敵將阿修比的首級,完成軍務尚書的遺願,聊等切勿吝惜生命!”

米克貝爾加中將也絕不是無能的軍人,勇敢加上用兵能力也在水準的人才,隻不過,在這時候,個人程度的複仇心,比理性或是國家的責任更視為優先,也的確是事實。像這種視個人問題為優先的感情,是自“達貢會戰”的赫爾貝爾特大公以來,可稱之為帝國軍宿疾的通病。“帝國軍的高級軍官,在戰場隻考慮如何樹立個人功勳,欠缺和同僚間的協調性,對士兵們的感情也很淡薄,十分值得憂慮。”

針對帝國的缺點,進呈如此諫言的豪沙·馮·舒坦艾爾馬克中將,對米克貝爾加的訓詞如此批判:

“那簡直就是煽動進行私戰。隻要殺死叫阿修比這名賊將就可以了,完全不理會對帝國軍來說孰輕孰重。”

綜合以上數點來看,兩軍內部的意思都相當不統一,但相較之下,同盟軍這邊還比較來得好一點。如果阿修比他們敗了的話,自由行星同盟就像是“赤裸裸的被放入狼群之中”一樣。這是自從“達貢星域會戰”以來,同盟對本身處境的一貫認識,這個“防衛戰爭”觀,是由於數量上的劣勢所造成的,這是無法加以否定的事實。

——  II  ——

12月5日9點50分,第2次迪亞馬特會戰的最初炮火,白熱的能源像豪雨似的開始降落在宇宙間。對雙方來說,最初的齊射距離太遠,所以並沒有實質上的破壞效果,簡單的說,隻能算是開戰的儀式而已。從第2次齊射開始才算真正發揮炮火的威力,兩軍陣形的各處綻放光的花朵,釋放出來的能源波,震撼了所有的艦艇。

“前進!突破敵軍的中央以及右翼之間。”

阿修比的指示照預定被傳達下去,並且再以信號加以確認。遵照這個指示開始行動的,是貝爾迪尼的第九艦隊和柯布的第11艦隊。貝爾迪尼是不安,柯布是不滿,各自抱著不同的心事,但仍然指揮著麾下的1萬多艘船艦急速前進,和帝國軍短兵相接。知道這種情況的帝國軍,將炮火集中在急速接近的敵軍上,這麼一來,對同盟軍主力炮火的對應能力就相對減低。像這種戰力上的平衡,運用戰術來加以操縱,是十分的巧妙。

同盟軍的第11艦隊,也就是柯布中將的艦隊,是唯一保持隊型不亂到達帝國軍炮列的部隊。這不僅是代表柯布指揮能力的高超,也是由於貝爾迪尼的運氣較差,前、側兩麵都受到帝國軍的炮火的集中攻擊,使前進的速度遲鈍下來。由於第9艦隊承受較大的敵方炮火,柯布得以達到快速前進至目的地,但由於聯擊時間差的關係,形成半弧型的隊型,遭到帝國軍炮火的正麵攻擊。

“第11艦隊喝醉了,從頭上澆盆冷水下去,讓他們醒醒。”

布魯斯·阿修比命令第5艦隊前往援助。和柯布之間,雖然有不愉快的事,但阿修比不是那種會為這種理由放棄自己身為總司令官職責的幼稚的人。

布魯斯·阿修是戰術家,在戰場以外的地方視野太狹窄似乎是事實,但是到了戰場,毫無疑問是個天才,甚至可說是凡人絕對不能去模仿的那種,危險的天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