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06章 旅遊中飲食保健(1 / 1)

在旅遊活動中,飲食保健尤其重要。一方麵,旅途上大量消耗體力,急需補充營養;另一方麵,長途旅行身體疲勞,往往胃口不好,吃不下東西。如果再遇到“水土不服”,惡劣的自然氣候影響,或買不到自己喜歡吃的東西,都會使飲食問題顯得非常突出。因此,旅遊保健,首先是要做好飲食保健。就是要根據身體需要選擇飲食,達到補充營養,恢複體力的目的。如果是攀登高山或長途騎自行車旅行,體力消耗很大的,就要適當多吃點高熱量、高脂肪的食品;若汗出較多,要多喝點水或湯,最好多吃些能生津液的水果,如梨、甘蔗等,同時要多吃些新鮮蔬菜,尤其是含纖維素多的蔬菜,如芹菜、菠菜、韭菜等,這樣能防止大便幹燥,促進體內代謝。總之,旅遊中的“要吃好”,是以能迅速補充身體所消耗的能量為準則,既不能營養過剩,又不能營養不足。

根據旅遊的地點、時間長短、季節的變換,自帶一些食品。一般地說,去經濟較發達的地區,食品可少帶或不帶;而到荒山野嶺、人煙稀少地區去旅行,必須帶足食品。若是夏季旅遊,食品宜少帶,或不帶,因為要注意食品過夜變質。如熟肉存放在22~24℃的氣溫下,6個小時即可腐敗變質。被細菌汙染而發生腐敗變質的食物不能再吃,即使加熱也不能食用,因為細菌在生長繁殖和新陳代謝過程中,會有各種產物,如外毒素、內毒素、侵襲性酶類、熱原質等,這些物質對人體都有害。如果天氣過熱,食物雖未變質,在第二天食用前仍應加熱,而且要熱透,以求滅菌。冬天則不同,可稍多帶些食品。旅遊時間短的,可不帶或少帶;而時間長的,則要有針對性地帶一些。為什麼要自帶食品呢?一方麵是以備在旅遊活動中遇不到合適的吃飯地點。另一方麵不少旅遊者經濟不大寬餘,而旅遊活動是高消費項目,要用錢的地方很多,自帶食品既節約,又方便,可及時補充營養。但自帶食品要全麵,切勿隻帶主食,不帶副食,水果、蔬菜一定要有。

一、可供旅遊中選擇的食品

方便麵、方便粥,已成了眾多旅遊者喜歡攜帶的食品,但由於其隻是以糖類營養物質為主,故必須攜帶其他食品,營養才能全麵。

脂肪類的食品:各種香腸、肉罐頭;

蛋白質類的食品:奶粉、豆粉、熟的雞蛋、鴨蛋;

蔬菜類食品:各種蔬菜罐頭、黃瓜、西紅柿等;

水:礦泉水、可樂、雪碧等各種飲料,但這些飲料冬天宜少飲,因為“寒冷傷胃”;

水果:必須帶一點,可補充蔬菜的不足,又能生津止渴,如蘋果、桃子、梨等;

茶葉:旅途必備,這是因為長途旅行易於上火、倦怠,而不少茶葉均有清火的作用,又能提神,助消化,故茶葉不可缺。

二、謹防“病從手來”

“病從口入”,已為人們所熟知,而“病從手來”卻往往被人們忽視,對於旅遊者來說,由於條件的限製,這個問題就越發顯得重要。

在日常生活中,手上沾染髒物和有毒物品,被汙染的機會是最多的。據研究,常寄居在手和指甲縫裏的病原體有痢疾杆菌、腸炎杆菌、肝炎病毒、傷寒杆菌、蛔蟲卵等30多種。每隻手上帶有細菌4萬~40萬,一隻指甲汙垢裏藏有38億個細菌,其中還夾雜著不少寄生蟲卵。由此可見,不注意手的衛生保健,就可能引起很多疾病。那麼,又應怎樣注意手的衛生呢?

首先,要勤剪指甲。因為指甲長了最易藏汙納垢,夾帶細菌和蟲卵。旅遊者一定要隨身帶上小剪刀,指甲一長就立即剪掉。

其次,應經常洗手。既可清潔雙手,又可促進血液循環,因而能預防疾病。俗話說的“飯前便後洗洗手,細菌病毒難入口。”就是這個道理。洗手最好用熱水和肥皂,但這點對旅遊者來說,有時不易做到,解決的辦法是帶上可消毒濕巾紙,飯前擦擦手再吃。

三、要多食“溫食”“軟食”

所謂“溫食”,是指溫熱性的食物;所謂“軟食”,是指易於消化的食物。旅途中一定要多吃點容易消化的食物,如麵條、稀飯等,這樣易於消化、易於吸收,及時補充營養。如一味地進食油膩、寒凍之食物,最易傷胃。

四、盡量“按時而食”

旅遊時,容易打破原來的生活規律,不易於定時定量,但這個問題卻不能忽視,在安排旅遊時,一定要注意這個問題,最好能按時就餐,否則最易損傷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