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的語言行動能引起大眾注意,這是個好現象,因為你可以利用他們對你的注意,促成他們對你的同情,然後利用他們的同情,再促成他們對你的援助,你的前途,從此便可以大有發展。可是千萬要注意,別引起大眾對你的疑忌,一旦大眾對你產生疑忌,便成為你的勁敵,你的前途,頓時便長出了許多荊棘,挫折失敗之恨,在這個時候就已經種下了。
這倒不是一定跟你的語言行動有關,而是因為你的外在環境所產生的差異。比方說你與別人本來有相同的利害關係,彼此原立於平等的地位,保持均衡,哪天一旦你“異軍突起”,翹然有異於別人,他們便會產生利害衝突的觀念,因為你的高顯出他們的低,你的能,顯出他們的不能,疑忌之心,油然而生。萬一你遇到了這種情形,千萬不要自鳴得意,以為從此可以揚眉吐氣了,你應該深自戒懼,極大消除大家對你的疑忌。
某公生前曾居重要職位,有“鞠躬盡瘁,死而後生”的決心,他做事不但盡心竭力,而且對於重要事項的報告,也處理得清清楚楚,有條不紊,所附表格,莫不詳盡。有一次,上級召集重要人員舉行會議,討論一項重大問題,上級告訴在座的每個人,“必須鄭重從事,切實負責,不可稍有輕率,也不可因循拖遝”。然後隨手拿起一份報告,說“這是一份值得大家參考的資料”。並當著大家的麵前,讚賞某公的盡職。大家聽了,頓時心裏有了一陣難受的感覺,會議結束且上級走了之後,大家拱手向某公道賀,認為他獨得上級的獎賞,是何等光輝。他們言語之間,雖然沒有明顯地奉示出來,然而各人內心的不安,他卻已了然於心,所以立即表示,這不過是上級的隨手提示,絕無其它重要意味,並懇請大家以後特別照顧,多多指教。這雖是一番客氣話,然而他心中,的確是忐忑不安。因為他預料同僚必然會因此產生疑忌,將來做事必多困難,這簡直不是一件喜事而是件值得擔憂的事。他是個熟悉人情而且老於世故的人,深信老子“受寵若驚”的古訓。回到家裏心裏就悶悶不樂,這時上級的重賞又至,在普通人看來,必然以為雙喜臨門。他卻認為雙憂並至,於是整日繞室彷徨不知所措。他的家人,雖然覺得莫名其妙,卻也不便去問為什麼。到了第二天,他不去上班,仍然在家裏獨坐深思,家人都覺得相當詫異。他想了一整天,終於想出了解決的辦法,他估計上級所賞賜的雖然豐富,但是若想分給許多人,卻還嫌不夠,於是決定自己再捐一倍湊成一個數,分送給同事,以表示功由眾成,賞由眾享,同時宴請幾位同僚,重新解釋一切,情辭真摯,大家都為之動情,在這以前所有的不愉快,頓時消失。他默察整個情形,知道目的已達到,便欣然如釋重負,以後辦事,彼此更加和諧,感情有如水乳交融。某公的這種措施,正表示能猜透人情而善於應付,如果換成別人,也許從此驕傲自大,以為我是泰山,人如蟻垤,在無意之中樹立了許多敵人自己還不知道。
年輕人對於社交處事還不成熟,原是無可厚非的事,以後在工作上如遇類似的這種情形,猛然想起這個故事而善為應付。你一生成敗利鈍,雖不能歸咎於這一點,但關係甚為密切。自己得意時,且慢得意,先要想想你四周的人,他們的內心會作何反應,才不致目前得意,而後則轉變成失意。